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论文(2)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论文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论文篇二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

  关键词:自由 教育 为己之学 克己复礼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发掘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因子,来突出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

  卢梭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一贯如此。自由是人的本性,教育又使人成为人,所以教育更需要自由。自由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格自由,唤起潜藏在人们心底的道德,它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 发展。虽然把“自由”与教育结合起来的“自由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于西方,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其实也是有其自由精神的,而蕴含文化传统的 中国古代教育也应该有其自由的特质。让我们截取一个断面,通过对影响深远的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来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由教育思想。

  一、为己之学——自由教育的目标

  朱熹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标是“为己之学”,与自由教育追求人的自我发展类似。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宪问》,强调为学为己,而不在希求别人的称赞。朱熹的父亲在朱熹早年就把这个目标教给朱熹,认为它与认知自己、尽一己所能以实践自我有相等的价值。这个目标于是成为朱熹出仕为官及居家为学的指导原则。

  朱熹十八岁便通过科举取得进士,从当时的标准看来,他已经荣获时下学者所能获取的最高荣誉。朱熹经常勉励诸生说:“学者所以为己。”他还惋惜说:“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因此他规劝学生们应该学古人“学以为己”,而不应该“学以为人”,意思是要他们立志了解自己,充实自己,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 考试而读书。朱熹认为,教育学生真正“为己之学”,就要做到“明人伦”,做“仁人”、“圣贤”。教育学生首先就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书面的知识,做些华丽的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在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第二卷《问学》中,引用了程颐论孔子“为己之学”这句话的说法:“‘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为己之学”在这里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应该自己找寻其道,好得到内心深刻的满足,得以解放内心。另外,朱熹在《论语精义》中也引述其他宋人的说法,解释“为己”为“自信之己”,“正心诚意”。他认为“为己”不仅为自爱之学,而实际上是以修己为开端,并推以及人。而成全自我不只是追求私己的满足,也是在于成全了别人。

  朱熹在玉山书院讲学的讲义后来成为他教育 哲学最成熟、最正确的说明。他说:“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书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为己之学”是学问的终始,自始自终他总是主张这种精神的,只有道德的“学问”才真正可以取代应付科举的浮夸功夫,真正提高人的自身。

  二、克己复礼——自由教育的要求

  就正面而言,“己”是为学的目的,而“礼”则是用来代表节制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矩。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只有相对的自由,我们追求的自由是心灵上的,我们应该在公众的群利或社会的益处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私欲。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克服私己与他人间的冲突,这才能真正完成他自己。

  朱熹在《近思录》中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典型定义安置在有关自省、克己的第五章。朱熹认为自省、克己是很基本的道德教养,大家需要用理性和道德来自我克制,所以克己经常与自制互相通用。与“克己”连在一起的“复礼”从儒家来说指的是回复到礼节或规矩。“克己复礼”指的就是一个人通过自我强烈的考验和训练,以及自我克制而达到自我超脱、自身发展,这是朱熹在教育上的要求。事实上,这种自我考验与训练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一向被认为是“自由的”教育。因为它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和训练,使一个人得到能解放自己的能力,而达到“自己了解自己”。朱熹在《近思录》第五章引程颐的话:“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对于人来说,其实有两个“己”。一个是原来、内心的真“己”;另一个是带有的“己私”,为自意所支配的“己”。朱熹认为教育学生,不能仅仅靠外在的约束来控制他们的“己欲”,而应该把他们的内心发扬出来,这样不仅能充实自己,并能推己及人,在外在礼节的社会秩序中,用正式的方式与其他人和谐相连。   三、平民 教育——自由教育的模式

  朱熹倡导的是平民教育。他不仅关心地方学校,还关心地方事务之组织与活动。他兴建藏书阁,建造祠堂,祭祀地方先贤,以便人们能追思及模仿他们的规范;他恢复久已凌夷的典礼,教导学生、部属去实行它们;编写一些规劝文字,让可能没有机会受教育的普通人知所规劝。希望能以自尊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推重而 自然地维持一种自发地社会秩序来劝谕人们。如朱熹从程颐弟子吕大均处借鉴了“吕氏乡约”,用来作为地方团体自治的基本宪章。它的主要规定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它强调了个人人格,对于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相互尊重,远过于重视产权或物质交换中斤斤计较的厉害关系。

  从朱熹所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私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勿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等来看,朱熹教育学生自己训练自己,并要体谅别人。朱熹把自发的信念和推己及人的态度从平民教育中延伸出来。他重视学者的自发性,而绝不主张宽纵,他所希望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主体,而不要立规章去指导他,束缚他。如果没有个人的意志,那么受教育者便达不到“为己之学”的目的。

  四、师生互为主体性——自由教育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最早体现在先秦儒门的教育中,在朱熹的教学中也有重要体现。这种教学方法很活泼,师生参与的讨论诉诸老师和学生最切己的生命体认,并交换自己的思考或体认经验,充分展现所谓“自由精神”。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便认为学习过程的起点在于“博学之”,这是基础。在朱熹的教学理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走向自我人格并为之努力的个人,所以教育是在一种教学相长与启发教学的过程中帮助每一个人自我训练与奋斗而成就圣人的事业。他的教育方法肯定了植根于相互尊重的个人问答的方法。朱熹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由讨论开始的,不只是依赖师生之间的交谈,还必须依赖学生之间的公开讨论。所有的知识探索和研究、审查和结论都必须在这种一来一往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完成自己的判断,并为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负责。

  朱熹的自由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己之学”,培养学生自由的意识和自由的能力,以达到内在的需要和全面提升自我的目标,最后达到“学以为己”的最高理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虽说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不能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教育相提并论,但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身心全面、和谐 发展,最大提升个人的主动性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思想正是我们所倡导的自由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参考 文献:

  [1] 朱熹.朱熹文集.

  [2] 狄百瑞. 中国的自由传统[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

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1.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

2.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3.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4.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

5.关于朱熹哲学论文

6.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

24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