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国和日本都是非英语国家。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又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英语教育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日英语教育对比论文篇一

  《中日英语教育对比中映射出的问题与前景》

  [摘要] 文章主要从中日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中日英语教育 问题 前景

  中国和日本都是非英语国家。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又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英语教育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性。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中日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一、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大概有两个节点。其中一个是“”以前。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总方针是向苏联学习,俄语成为当时最需要的外语。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初高中须设一种外国语,如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从该计划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外语政策是积极推进俄语教育,英语只是在不具备俄语教学条件的情况下暂授而已。1956年,中央在制订十二年人才规划时发现,停开和缩减西方语言的教学,对发展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十分不利。决定在办好俄语教学的同时,逐步加强其他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在外语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1962年7月, 教育部颁发《对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同意在新学制五年一贯制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规定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对指导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另一个节点即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受到重视,英语教育发展迅速。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结束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十年混乱局面。把中学外语课和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看成一门重要的基础课。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重申外语课的重要性,并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中学阶段发展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方针再次得到确立。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英语完全计入高考总分,中学英语教育由复苏转入正规。

  而日本大致经历以下几个时期:(1)萌芽期:1808年,英国舰船“ 法顿号”(Fhaeton)侵入日本长崎,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需要方面考虑开始学习英语;1840年,涉川敬直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英语语法书《英语�》;1848年美国青年Ronald Macdonald来到日本,成为第一个在日本用母语教学的外籍教师;1868年“庆应义塾”成为英语学习全盛时期的突出代表;作为洋学教育的机关,“开成所”变为“开成学校”,后来更名为“东京外国语学校”,1877年发展成为东京大学;尤其是明治维新后,兴起的“文明开化”的热潮引发了全日本英语学习热潮。(2)成长期:从1919年到1931年近十多年里,根据日本政府法令规定:在日本中学里,英语连同法语、德语、华语和马来语作为外语确定为中学课程,而且均作为选修科目。(3)荒废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一度被日本人当作“敌人的语言”,许多人因而排斥、拒绝学习英语,使英语教育陷入绝境。(4)复兴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语再次连同德语和法语等不同语言作为外语被日本中学列为选修科目。随着国际环境的转变,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作了几次修订。1960年,外语课在日本初中还是选修课,但在高中,就成为必修课,学生的选择同样包括英语、德语和法语。(5)艰难期:到了1969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青少年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当时,日本高中为了应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又将英语、德语和法语等外语变回选修课,高中生就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选修英语课程。过了8年,也就是1977年,日本教育审议会提倡“开办具有特色的学校”、“启发性教育”、“宽裕的学校生活”等教育改革,从而使得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幅减少。这时候,正值日本国内兴起“英语教育效果不彰,不须人人学习” 等批评舆论。所以,英语课程在这时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缩减为每周三课时。(6)兴盛期:到了1988年,日本国内强调国际观的声浪逐渐变大,外语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这段时期,外语在日本中学里都还是选修课,学生还是可以选择英语、法语、德语或其他语言。不过,在这十年里,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的是英语课程,而日本学生也几乎都选修英语了。

  二、教学模式的比较

  目前,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存在一种盲目的“媚外”和“拿来主义”。一时间“洋教材”、“洋教师”、“洋教法”在中国身价见长。特别是“洋教法”似乎成了解决中国英语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六年问,“交际法”(CLT)、“任务法”(TBL)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目前,“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又成为时代的新宠。作为国家对英语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上述提法必然是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提出的。但人们在领会和执行时却出现了偏差。其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谈到: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关于“交际法”,胡壮麟曾撰文指出:交际教学法不是外语教学的万应灵药。它有优点,也有缺点。交际法鼓励学习者张口,倡导流利甚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的原则,在外语教学的初期和中期有很大作用。其负面效应是它常使学习者产生误解,以为自己说得快,写得快,说得好,写得好。

  文秋芳最近也对正在国内风靡一时的“任务型教学”提出质疑,认为TBL有其明显的缺陷。中国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presentation-based approach)可以归纳为3P: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这种模式以语言形式为中心。TBL则是将production作为教学的起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帮助,但却有些本末倒置。它以西方交际法理论为基础。相信每一种教学法都缘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基于这个信念,得出任何一种从国外“进口”的教学法,包括任务型教学法在内,都不可能直接用于中国的英语教育。TBL必须中国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优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国际化教育者,一定要关心国内外的发展,并能及时地将国外经验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日本的英语教学是课堂教学和社会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重视考试而忽视实际运用,日本的学校英语教学也曾长期处于一种应试状态。但有趣的是日本社会的语言机构异常发达,遍布日本各地。例如,NOVA一个语言机构在东京就有大约上百家分支机构,全日本就有上千个诸如此类的语言中心。正是这样的语言机构以及他们良好的公司运营模式,给日本的英语教育增色不少。这些大的语言机构所聘请的英语教师都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并且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做教程,因此,很受学生以及各界在职人士的欢迎。现在学校英语教学方面日本文部省也正在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改善英语教学状况。例如,每年选拔10000 名高中生到海外留学;在初高中实行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要一半以上用英语进行等等。这些措施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资力量的比较

  长期以来,外籍英语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一直扮演“贵宾”的角色。他们被视为教授标准英语的最佳人选,并给予高级待遇,甚至成了招生的“买点”。而本土英语教师,不管其英语如何流利和准确,讲解如何生动和准确,也只能获得“假洋鬼子”的美誉。笔者认为,本土英语教师其实也拥有外籍教师无法相比的优势。比如说:他们更了解本国的教育体制和本国的学生;他们更了解本国的社会和文化现实;他们更清楚本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他们甚至可能比外籍教师更了解英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而外籍教师由于缺乏对中国学习文化和国情的充分认识,在中国课堂上照搬西方的教学模式,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事实证明,不论是外籍教师还是本土教师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并整合教学人力资源的优势,使英语教学发挥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外籍教师是英语语言的习得者又来自于目的语文化,因此可视为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较为理想的范本。但他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了解中国的文化,最终使自己成为有能力的跨文化语言教育者。广大的中国英语教师,作为中国英语教育的主体和希望,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和充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而日本文部省向来重视英语教师的素养以及在职培训,认为只有教师具备国际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才能教好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001年1月在文部省授意下,日本成立了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该恳谈会成立以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有关英语教育的多项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研究,并于2002 年形成了《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对英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新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必须对现有的英语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而日本现行的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主要培训途径是国内进修与国外进修。以往国内进修每年只有2000名,这明显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所以,从2005 年开始,文部省计划在5年左右对初中和高中的所有6万名英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希望以此全面提升日本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同时,为增进教师的国际体验机会和国际交流机会,文部省制定了新的实施计划,将在大学中有效利用修学休业制度,对希望到海外进行1年以上进修的英语教师进行重点扶持,而且将扩大英语教师海外研修的规模,增加到100名(各道府县各2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接触到“活的英语”,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日本文部省、自治省与外务省从1987年起共同实施了所谓的“日本教学交流计划”(JET: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该计划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招聘外国青年到高中及初中协助教授外语,据统计,日本全国约有七成的县市政府及乡镇公所被列入了该计划。在2002年,约有8400名左右的外国人以外语指导助教(ALT:Assistant English Teachers)的身份到日本从事英语教育工作。新的战略构想是要达到在初中和高中每周都有一次以上有外国人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政府还计划推进聘任外国人为正规教师的计划,预计在以后的3年中将在初中增设3OO个外籍教师,在高中增设1000个外籍教师。为了弥补英语教师的不足,还将聘请本社区具有英语专长的人士参与学校的英语教学。这些内外结合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日本英语教学师资整体力量的提高与充实,从而促进学校英语教学的蓬勃开展。

  四、结语

  虽然各个国家的英语教育受制于本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的特点,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在社会文化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上也有着非常相同或者类似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形式下,中日两国都已经把普及英语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素质、振兴民族经济、融入国际社会的一项战略措施。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所反映的问题和目前关于《战略构想》的改革措施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国内的英语教育改革,使我国的英语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英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最近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教育过度强调了英语。学英语不该全民化,甚至有人说英语浪费了教育资源。且让我们看看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日本,不仅制定了《战略构想》,把国际化奉为既定国策,甚至要把英语当作第二官方语言,因为在日本目前全国上下已经广泛地认识到要赶上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就必须提高国民的英语水平。这是因为,我们要认清现实。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以英语为主导的世界里。每年的诺贝尔奖,世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大部分依然诞生于英语世界。很多文明成果,不是靠译成本民族语言就能完全融会贯通的。所以重视英语、强化英语,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切实推进英语教育改革。近来国内围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和“职称外语考试”引发大家对英语教育地位的大讨论。有人认为可以,甚至必须要取消此类英语考试。笔者以为,尽管现在的职称考试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是当务之急是要对英语教育方法、考核形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不能因此否定英语的本身语言功能。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我们至少明确了英语课程是集知识性、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当前要特别突出英语课程的应用性,真正把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来教和学,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纵观我国的英语教育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前我们也如同早期的日本,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因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围绕知识的灌输来确立和进行。到了八十年代,中学英语、大学的公共英语注重到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客观需要,因为当时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到了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怎样考就怎样学。学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用而学,而是为了学而学。脱离生活,脱离语言交际的实际,这也是“哑巴英语”的病根之所在。所以切实推进英语教育改革,重新审视英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和评价方法,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否则,将严重影响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是我国的历史教训,也是日本英语教育发展史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Banks J A.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M].Boston Allyn & Bacon,1989.336.

  [2]Moore D C .Statistics among the liberal ar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93,(3):214-222.

  [3]Mckay.S.Teaching English as all international language[J].ELT Journal,2003,57(2).139―148.

  [4]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李良佑,张日异,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5).

  [7]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

  [8]胡壮麟.Individualization.Collaboration.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J].中国外语,2004,(1).

  [9]田文.任务型教学必须中国化吗―对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N].二十一世纪报英语教学周刊,2004-9-21.

  [10]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1]王守仁.关于英语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8-6.

  [12]杨白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教育,2004,(1).

  [13]孟臻.日本中小学的外籍教师和Team-Teaching[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3,(11).

  [14][日]钟展音.日本21世纪英语教育的战略构想[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6).

  [15]张文友.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J].外语界,2001,(5):33-36.

  [16]英语教学改革恳谈.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D].2002.

  [17]钟晨音.日本21世纪英语教育的战略构想[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6).

  [18]张素芹.谈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日本中学英语教学改革[J].日本问题研究,2001,(1).

245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