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学校美育教育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学校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美育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抓好学校美育教育,将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学校美育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校美育教育论文篇一

  《高等学校学生美育教育的培养》

  【摘 要】高等学校美育的状况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美育可以塑造学生的优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美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修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及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美育;素质;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12-02

  当前,美育的状况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美育,并非单纯是学校教育的工作,它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大而长远的工作。对“美是什么?”十分模糊。许多人望文生义地认为美学就是美术。现代大学中出现了网恋、心理障碍、冷漠、自杀的倾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一定程度存在的如“过分担扰”、“容易紧张”、“人际关系敏感”、“情绪易被破坏”、“压力感”、“自卑”、“争强”、“失望”、“抑郁”、“焦虑”、“脆弱”、“偏执”等一系列心理疾病,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表现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竞争力;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明形势,懂政策;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趋善上进、洁身自好,有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关心人类命运,社会进步,国家兴亡,民众疾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注重人格完善,有较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高等学校的共同主题,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弥补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精神生活的空虚而造成的受教育者的人格缺陷,实现完全人格的教育宗旨。

  一、美育的内涵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只有提高艺术修养,才能更准确、全面、深刻地去把握日常生活美、自然美和其他各种美的现象。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艺术三大类。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书法、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有文学等。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拉斯金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表现宇宙的创造精神,一切伟大的艺术同时就是宗教。明确地说:“教育的目标主要不是能力而是修养;一个年轻人被送进我们的大学目的不是(至少迄今为止不是)为了接受某种职业的专门训练;甚至为了某种职业深造也不是常有的现象;但永远是为了被造就成一个绅士和学者。”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下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案) 进行教学”,并要求作为考试或考查课,计入学分。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教师节去看望教师胡明亮时说:“我们一定要把美育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美育的功能是其他的教育不能取代的。美育可以丰富人的多方面的知识,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美育可以塑造人的优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美育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与修养。美育不但对教育人,培养人是不能缺少的,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自然,艺术各方面都是不能缺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美育认真地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里面去,好不好?”。

  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它通过对最直接、最本真的生命活动——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直达生命的本源,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够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趋动。同时它也是对生命的潜在能力的发展和挖掘;是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不仅需要有理性的知识,更需要有情感智慧的生命潜能的激发培养。总之,审美教育是通过感性形式对人的生命本身进行塑造,使之更加完美合理的一种教育。

  二、美育作用

  (一)美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类事情,当遇到挫折或情感波折时,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美育具有这种调节功能,当大学生心理极端疲劳、烦燥不安时,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名画,使自己平静下来,并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美育具有强大的情感净化功能,美育是连接情感和理智两大因素的中介,它以人们认为美的事物为诱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意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积累,慢慢的会从直觉转化为理性因素,渐渐发展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很大的升华。

  (二)美育有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两个半球是高度专门化的:左半球同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有关,它具有语言、理性、计算能力;右半球与知觉空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能力。大脑皮层的活动包括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如果大脑左半球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它会自然地疲劳而受到抑制,抽象思维能力随之减弱,如果有意识地转换兴奋中心,使右脑兴奋起来,使左脑得到休息,就能重新提高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人脑两个半球长期得不到平衡发展,就会阻碍人的智力的开发,影响创造能力。艺术教育活动在发展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培育大学生的想象力、批判力、创造力、感悟力、审美力方面有其优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发展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包括情感、品味、气质、风度等。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的修养、人生的境界、人性的完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学生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美育的培养

  高等学校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情感陶养、感情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系统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认识审美和美育的内涵,全方位将美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整合式的美育教育,形成一个统一、整合的高等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高校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数字信息化传媒为手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新的内涵的当代美育学科体系。

  (一)注重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进行综合性课程的学习,在审美教育中穿插诗、词、乐、舞的训练。美育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度、灵敏度。

  (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新事物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加强大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美好的幻想,让学生丰富的想象源泉转化为创造的能量和热情,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造性的人才。

  (三)重视网络中的美育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上网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美育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统一于真正的真实之上,这一效果对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虚拟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好可以起到消解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促使社会审美意识趋向高雅。

  (四)美育教材的编写

  以理论研究和国内外教学实践为基础,树立综合学科意识。既要对美育的本质、规律、功能、意义和实施的途径进行系统地阐述,同时又要注意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尤其要把分类艺术的实践教育纳入教材。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必须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又要强调美育活动的生动性和实践性,还要充分反映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性与多元性。

  (五)建立一支专业的美育教师队伍

  美育的理论研究与美育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分。美育理论研究者未必能胜任美育教学,美学专业或艺术专业教师也未必是合格的美育教师。美育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美育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美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对美育基本问题的认识能力与研究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园林建筑等分类艺术的基本素养

  综上所述,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审美社会化的过程,高等学校审美教育使大学生个体情感获得满足和人格和谐发展,真诚热情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格、美好的社会制度,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高等学校审美教育的理想是通过促进大学生个体内在的和谐而达到社会的和谐。高等学校审美教育不是当代文化教育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它同时肩负培养新型人才、重塑人文精神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多重任务。所以高等学校美育要注重大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网络中的美育教育、注重美育教材的编写、建立一支专业的美育教师队伍,激发学生群体及个体发现美、享受美、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动机,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M].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李泽厚.美学的对象与范围[M].美学(3),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7]蒋孔阳.19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

  [9]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分析[M].求是学刊,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校美育教育论文

263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