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两国在育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篇一

  《中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点》

  摘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人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在育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

  关键词:中国;日本;育儿方式

  儿童的社会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儿童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探析中日家庭育儿方式的不同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1.理论回顾

  自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养活动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个人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特性。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论述了日本的育儿方式,认为日本是儿童的天堂,日本社会允许儿童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自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进行了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了两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中日两国家庭在育儿方式上的不同点,探究其对当代家庭育儿方式的指导意义。

  2.中日育儿方式的不同点

  2.1亲子关系的差异

  “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日育儿方式的一个显著不同是中国家庭以父子轴关系为轴心,孩子在幼年时代同族中男性成员接触时间相对较多,在日本家庭中母子关系轴较为重要,孩子在幼年时代同母亲接触的时间较长。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父母亲与子女关系一般具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父亲往往是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照顾、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中国长久以来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学习与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持的价值观念是唯学习为重,以致在孩子还没上学时就承担起学校教育的功能,对孩子的教育侧重于与升学有关的问题上,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日本家庭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家长的父亲为了保持尊严必须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常常使日本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更威严也更冷淡。在这种模式中孩子对母亲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与亲昵,而对父亲只能表示恭顺与尊重。“他们对孩子倾注着深深的注意并温和地养育他们。日本被认为是儿童的天堂。”这与中国儿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用“小大人”来赞赏中国儿童的早熟,以致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儿童“中国的儿童真像一个哲学家,当你的印度孩子几乎还在用四肢爬行时,他们已乖乖地进行了工作,很懂得必然性的哲理。”

  日本儿童与母亲的接触比中国儿童多,这对幼儿的一般影响是他们具有比中国人更依赖母亲的心理倾向,相比较而言中国儿童的依赖性则分散给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并不专属家庭中的哪一个成员。

  2.2连续与非连续

  日本儿童有一个显著的连续性联结其前期和后期,“在儿童时代的前期,当他长到会和母亲撒娇时,母亲就把他放在自己的床上睡觉,他就会计较自己与兄弟姐妹们所得点心的多少,以判断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

  日本人趋于认为儿童是一个与大人本质不同的存在,应同大人区别对待,他们在幼年有更多的自由。但儿童到了稍微懂事的时候,极严格的管教会突然来到他们身上,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要求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接受更严格的协调性和礼仪方面的训练以适应社会。这表明日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比中国受到更严厉的约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同承受礼仪重压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之前、幼时几乎是母性性质的环境同成年以后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作环境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日本人成长过程中的这种教育的非连续性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与之相对照,中国人成长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则没有日本人明显,甚至可以认为是连续的。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像日本人那样认为儿童是一个与大人根本不同的存在。儿童从小便被当做大人来教养,言谈举止,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按照大人的标准来教化。在中国特别是农村人一生都不离开宗族集团,宗教集团作为一个家庭的延伸和扩大,对个体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

  3.小结

  如前所述,两国育儿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所造成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是不可能改变的,也正是这种文化积淀的差异是中日两个民族性格差异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人生的盛宴》.转引自史仲文编.《古今中外伟人智者名言精萃》.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伊・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晖俊康隆等.《日本人十章》.潮文社,1981

  4.黄心川.《辩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日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267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