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浅论中国梦教育论文(2)

浅论中国梦教育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浅论中国梦教育论文

  浅论中国梦教育论文篇二

  《论高校如何推动“中国梦”的教育》

  【摘 要】“中国梦”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口号,不仅占据了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传统的新闻舆论媒体的营地,也成为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热点词汇。全国各级各地各类学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就中国梦在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三进入”而言,应着重解读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这个必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梦是人民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实现这个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关键词】中国梦;党的领导;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和两会的胜利召开,新党章的修订,新的中央领导集团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梦”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口号,不仅占据了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传统的新闻舆论媒体的营地,也成为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热点词汇。在今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谈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他还强调中国梦的实现要遵循“三个必须”,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论述,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升华了新时代的生动展示,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精髓的充分尊重与高度契合。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正能量,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鉴于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学力基础和思维眼界等特点,为使其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切实提升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宣传教育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想,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公有制。这就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回民族的存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向西方寻找真理。但历史证明,在近代中国仿效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根本走不通。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伟大胜利。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在接力探索中,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的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然而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有些人鼓吹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的议会民主,妄图改变和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动摇和改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是动摇和改变符合中国实际和国情的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必将使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化为泡影。因此,那种幻想西方宪政梦、否定党的领导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二、中国梦是人民幸福的梦,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以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和主体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也向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行为目的。中国梦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原则,既彰显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既是表明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奋斗主体,脱离人民需求、缺少群众参与的中国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现的受益主体,昭示出人民生活的日益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着眼点,归根到底也是为“人民幸福”提供厚实、有力、持续、全面的保障。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一方面,我们要紧密依靠广大群众这个根本力量,不断激发全国各民族人民、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另一方面,在中国梦的践行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全面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一起分享、发展实惠由人民共同获得,从而实现中国梦在确立目的与实现手段、价值取向与主体依靠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创造者与享有者、奉献着与受益者的统一,体现了中国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紧密结合,也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营造出全员参与、责任齐担、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合力“氛围。

  要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不正之风,刹住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必须按照以为的党中央的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中建设,坚决反对腐败。那种认为党不能监管自己,而必须实行多党制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才有可靠保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使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这就是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公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人民文明和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的正确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一条摆脱羸弱贫困、走向富裕和辉煌的道路。只有始终不渝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行进,我们才能到达中国梦的胜利彼岸。倒库的坚定清晰来自理论的科学正确、旗帜的鲜明高举和支付的先制优越。因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就要做到,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人置疑中国这条道路,妄图让中国改旗易帜,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循序渐进,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性。另外,具体的历史发展从来不是单一的、直线的、绝对的,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把它固话,从来不以认识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满足,而是努力探索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符合一般规律的特殊发展道路。事实证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具体形态和特殊规律的大胆探索,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必须清醒认识的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样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脱离这个“总依据”,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体现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多次强调,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大学要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向导,成为推动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大学要进一步发挥高水平专业人才集聚、学科综合、科学研究资源丰富及创新性思想活跃等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思想库,在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等领域,围绕国家发展需求,提出前瞻性的战略建议和预测,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端智库。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要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头,传承和引领社会核心价值的取向,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 龙惜雨.浅谈如何推进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J].西江月,2013(15):126.

  [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8(2).

  作者简介:姜霞(1980.01- ),女,满族,辽宁丹东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中国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论中国梦的形势论文

2.浅谈“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3.浅论中国梦的毛概论文3000字

4.中国梦学习心得:浅谈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

5.浅谈中国梦的毛概论文1500字

269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