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中国新型农民教育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国新型农民教育论文篇二

  《新型农民教育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摘要:引导和教育农民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农民教育,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迫切诉求。

  一、新型农民教育能促进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农业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叶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增长可能是经济系统内最为不同凡响的特点”。新型农民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新型农民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型农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民增收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那么,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将成为空想。西奥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明确指出:“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构筑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的自生能力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将会点石成金。”同时,他还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因素并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最近,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农民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农业GDP就增加0.76%,农民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就增加1.5%-3.2%。因此,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的新型农民教育,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增强农民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新型农民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任何产业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存在,结构对产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任何产业都要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紧密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围绕市场需求,遵循价值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将农业产业及其产业内部重新进行选择、优化,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在经营方式上,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在生产组织形式上,从家庭经营向农业企业转变;在增长方式上,从外延式数量扩展向内涵式质量提高转变。其实质就是对各种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按市场需求发展农业,必然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这样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会更为复杂。因此,只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并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与变化。

  二、新型农民教育能促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的重要作用。新型农民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一)新型农民教育促进新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的理念。“大文化”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健康文化教育是传播健康文明方式的重要途径,它为农民的健康卫生奠定了基础,使农村卫生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增强农民的体质,使农民的健康素质得到了保障。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就医不方便,医疗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农民群众的体质不能得到保障。为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消除农村健康隐患,可以通过举办农民健康教育讲座,将一些简单的救治方法和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教给农民群众。新型农民教育可以引导农民维护环境,引导农民接受住宅和村庄的合理规划,接受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垃圾的治理。对农民开展生态农业培训,让农民相信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健康、保护环境。维护水源,防止水污染和土地污染。此外,新型农民教育通过开展符合农村风俗习惯的民间文化活动,如民间戏剧、扭秧歌等比赛,或者开展新型的体育竞赛,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充实农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要防止文化糟粕的入侵,引导农民摈弃赌博、酗酒等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新型农民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社会人文和谐

  发展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教育是培育农村现代精神文明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职能,才能使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农村阵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一方面,新型农民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事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新型农民教育要积极引导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和腐朽思想、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新型农民教育可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新型农民教育可以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总之,新型农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文化的过滤、沉淀、吸收作用,吸收和整合社会的先进文化因子并将其纳入教育体系;它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创新现存社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对新型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传播、渗透功能,可积极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从而促进农村主流文化的发展及农村社会人文和谐。

  三、新型农民教育能促进我国新农村社会建设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决定社会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面貌,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基础性作用。新型农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它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起着先导性、全面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重视新型农民教育。

  (一)新型农民教育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新型农民教育应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因为农民法制教育是实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农村,由于宅基地纠纷、新建房屋的通风采光问题而引发的村民之间的冲突不断,这些邻里纠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就会使邻里矛盾激化,影响村民之间的团结,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素,从而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风和村风,而讲文明、树新风、求团结都离不开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法律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法律行为,法律意识是守法的思想基础,农民法制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民教育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农民素质较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在生产”,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指数,加大对土地掠夺,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消耗过大,森林植被锐减,草原草地退化加剧,沙漠化状况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在土地利益需求的驱动下,不少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资,导致土壤有机含量下降,土地硬化或沙漠化,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化到科技开发和提高人的素质。显然,没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不可能实现的。新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开阔视野,养成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全面深刻、更具有独立见解;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农民落后的认知方式和观念,有助于农民形成对新事物的宽容态度,减少农民怀疑或盲目排斥新事物的倾向。此外,对新型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明层次,使人们认识到以生存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社会发展。

  (三)新型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城市劳动报酬不断提高,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城市劳动力开始饱和。但还没有出现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所设想的农民收入的补偿性上升,相反,却出现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教育政策失衡的导向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基础更加薄弱,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民教育与市民教育相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仅从农业自身看,一方面应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步伐,以减少农村人口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两方面都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强大了,才能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的伟大目标”。英格尔斯这句名言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同样适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生产发展的实现,还是生活宽裕的落实;无论是村容整洁的落实、乡风文明的培养,还是管理民主的到位;无论是从长远考虑,还是从当前着眼,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都需要千千万万新型农民的参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和内在动力,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建设新农村要求人在素质方面作出改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伟大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最终还得体现在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了新农民这个主体,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办,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山新”、“水新”、“天地新”,再加上“人新、心美”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新型农民,才能构成一幅和谐完美、意境高远的新农村山水画卷。

中国新型农民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论文

2.关于中国教育的论文

3.中国现代教育问题论文

4.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26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