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有关古代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

有关古代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古代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

  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悠长,古代的教育家在文化传承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进程中,认真研究与吸取古代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对促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意义重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古代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古代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篇一

  《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与应借鉴的精华》

  摘要: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悠长,古代的教育家在文化传承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进程中,认真研究与吸取古代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对促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古代语文教育 借鉴 意义

  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悠长,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历代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融为一体的。春秋以后,我国语文教学在注重向学生进行儒家政治、伦理教育的同时,也兼顾对其他学派思想的传播,同时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文章的写作。使中华文学宝库既浩瀚无涯,又光彩夺目。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了解与把握传统语文教育中蕴涵的丰富人文教育特征,继承其精华。

  一、应借鉴儒家语文教育,注重发扬人文传统的特点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一词从在我国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儒家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思想性,而儒家的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即道德的养成实际是语文的熏陶、学习和体悟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这就是把学习文献知识和道德修养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体现的就是“文道结合”的思路。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在此得到彰显。新课程既重视语文课程陶冶性情、洗涤心灵、升华情感的功能,又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个性和创造性成为人才标准的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个性的整体发展,关注精神世界的建构。语文教育要继续借鉴并发展儒家的人文性传统,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在语文学习中启迪智慧。语文承载着人类的各种知识和文化,学习语文可以从中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的水平。在语文的学习中丰富情感,这对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的学习中,还要培养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语文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并利用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使之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个性的培养。

  二、应借鉴古代注重阅读教学的优良传统

  1.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在各阶段目标中又有具体的要求。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才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怎样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呢?古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古代的语文教学认为,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从整体上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这种理解伴随着形象的情感理解,这种理解才是最准确的理解。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广泛阅读文化典籍来学习,在阅读中积累经典的思想和经典的语言材料。在古代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对经典都要熟读成诵,强调培养语感,积累深厚的知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这是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的借鉴和继承,这就是语感培养的一个途径,即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积累,培养语感。古代语文教育主要是阅读书面材料。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与口语严重分离,学生难以从生活的口语中得到帮助,所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而在白话文中,书面语和口语接近,使我们凭借生活的经验就可以获取语感。

  2.重视阅读体验和感悟

  注重阅读的体验,强调感受式阅读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与古代教育注重自学的传统关系密切。孟子主张:教育以自学读书为主,讲学指导为辅。朱熹也曾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和体验,进而达到“心悟”和“顿悟”的境界。古代阅读教育重体验、重感悟,却把追求作者的本意作为理解的唯一标准,读者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的是作者的本意,反对加入读者个人的见解。孔子的“述而不作”,“述”就是阐述圣经文章的本意,不对文章的意义作出自己独有的见解。然而今天,语文教育的目标对此进行了发展,尤其重视阅读者的体验。例如,今天的语文教育要求“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等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凸显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极具价值的,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提供更宽阔的空间。没有标准答案的限制和束缚,阅读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更有利于智慧的生成与能力的养成。阅读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文化滋养,它既拓宽了文化视野,也推动了个性的发展。

  今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就强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自如的运用好语文这个工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方法的指导。”可见,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拓展。

  3.反对肢解作品,重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就有注重整体感知的传统。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析式讲授和训练。阅读着重诵读整篇文章和整体的著述,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的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的感情。如古代私塾先生授课时先让学生读书,由初读到熟读,由熟读而成诵,这就是整体感知的方法之一。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整体,而不是阅读文章的字词句段。

  荀子说:“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其为人以应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这就是阅读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即把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熟读成诵的前提。说明读者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印象、清晰的思路,从而易于记忆。因此,可以说整体感知直接源于古代语文教育经验。

  1.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是无形的,但反映在文章中却有迹可循。任何一篇文章的构成都有作者内在的思想推进,都反映了作者的思路。只有顺着文章的思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位作者独巨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同时,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理清思路,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2.要把握文章的主旨。所谓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作品中总是要表达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文学作品总是蕴涵着许多方面的思想意义。对文章进行总体的感知后,就要归纳文章的主旨,要仔细地品味,做到融会贯通。

  三、应借鉴古代作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1.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积累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工作,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空洞、假话、套话等问题。写作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作的积累,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从宏观上为学生的生活积累指明方向”,从此不难看出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

  积累的一个途径就是从生活经历中积累素材。没有积累,写作便不能进行。写作实质上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过程。古人很早就明白生活积累与写作的密切联系。司马迁年轻时“行万里路”的游历为他日后写作《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游历积累的历史文化材料已经成为了他写作的素材。传说清代蒲松龄在自家门前设置茶亭,听过往的客人谈奇闻怪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经验无不说明,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也说明“注重积累”古已有之。积累的另一个途径是阅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总结了一条规律――读写结合。古人认为,通过读书学习写作是一条基本的途径,读与写有着必然的联系。

  阅读中获得的模式不会自然转化为写作的能力,还需要做到从读到写的转化。由读到写的转化,古人通常用仿写的句式,即模仿着阅读的文章进行写作。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因而,模仿并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解读作品的角度不同,也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先放后收,注重修改

  “先放后收”也是我国古代写作训练的一条规律,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也就是说,初学写作要放手,不要被任何规律羁绊。进行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后,再用规矩去规范。这样学生初学后不会被捆住手脚,有了写作信心和兴趣后,再借助各种方法、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的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教学分为:“写话”、“习作”和“作文”三个阶段。所谓“写话”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习作”开始指明是“书面表达”,但仍然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思想;“作文”进一步从思想感情的表达、表达方式的运用、材料的安排、文体的区分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可见,作文教学目标走的是从写作“放胆文”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的道路。

  从整体上看,今天的作文教学借鉴了“先放后收”的作文教学规律,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写作当成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帮助他们拓宽写作的天地,以调动他们的写作激情,激活他们的才思,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总之,我国的古代语文教育有许多精华,这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我们只有全面吸取这些精华,才会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古代语文教育的毕业论文

274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