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2)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篇二

  《论教育与信息·信息技术》

  [摘 要] 本文的目的是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首先分析了教育与信息的关系:教育是从事物和媒体中获取信息,经思维加工,成为人类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其次,分析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教育要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教育变革。最后,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尤其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建设的影响,以及对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信息; 信息技术; 教育发展; 革命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运林,(1936—),男,广东省化州市人。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传播理论、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将从教育、信息、信息技术的本质与联系出发,分析、解读这一重大课题。

  一、教育与信息

  (一)教育的含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泛指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美国《百科全书》中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教育。”两个定义都有共同之处,就是教育是人们获得(增进)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过程)。本文谈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

  (二)信息的含义

  “信息”一词来自拉丁文“Information”,意思是指解析、陈述。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对信息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几个不同的认识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在信息的本质上,也是本文关注与需要利用的,信息被定义为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这一信息的本质定义,说明信息只是事物的表征,不是事物本身。信息与事物有关,但又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世界是由信息、物质与能量等三要素构成的,信息的本质定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同样,它也可能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信息活动。

  表征事物的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呢?

  信息是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某物与他物相互作用,在他物留下某物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痕迹,这意味着他物带有某物的信息,某物是产生信息的源,称为信息源。他物是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体。

  同一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的信息体,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就导致信息有不同的呈现状态。

  信息体通常可分为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和人类信息体等三大类,信源物作用于三大类信息体上,会产生四大类信息形态。

  1.自然信息。信源物作用在自然物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如气候变化作用于树木呈现的“年轮”这类痕迹难以呈现信源物存在方式的全部状态与特性。

  2.机器信息。信源物作用于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如电压表、电流表呈现出电压、电流的数量刻度;照相机、摄录像机呈现出信源物的静止图像与活动图像。可见机器信息显示出来的数量化符号和形状符号能更准确、更全面反映信源物的状态与属性。

  3.人类感知信息。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人类思维信息。将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换成人为的符号信息,也称为“人工信息”或“再生信息”,也就是人类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

  (三)教育与信息的关系

  从上面两节关于教育与信息含义的阐述,不难看出教育与信息的联系。

  信源物(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被人类感知,形成感知信息,然后在大脑加工产生人类思维信息,使人类获得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活动。人们还可以从信息体中去获得该事物的信息与知识。所以一个完整的用信息去阐述的教育定义可表述为:“教育是从事物和媒体(信息载体)中获取信息,经大脑思维加工成为人类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如图1所示。下面对这一过程的要素作一些分析。

  1. 信息源

  教育信息源包括真实的事物与媒体(事物信息的载体)两大类。

  (1)事物。人类直接接触真实的事物,能获取事物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直接接触实际事物的实践,能训练人类的技能与能力;参与社会实践,能陶冶人们的思想品德。原始的、最早的教育就是利用实际事物手把手进行的,接触实际事物获取事物的知识,将陪伴人的一生,实现终身教育。由此可见,事物作为信息源的重要性。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实验、实习、见习、参观占教学计划很大比例。我们仍须十分重视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包括小工厂、小农坊、生物园等信息源园地的建设。

  (2)媒体

  媒体是事物信息的载体,它载有事物的信息,但不是事物本身。在我们身边能接触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但媒体却可以承载任何事物的信息。我们还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去呈现事物的信息。媒体(含教师的语言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与计算机媒体等)在教育活动中,是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

  2. 信息获取

  (1)感知器官获取信息。人类是通过自身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和媒体的信息。人类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五大感官,有些信息是通过全部感官获取的。特瑞勒(D.E.Treichier)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人们通过感官获取信息,视觉占83.0%,听觉占11.0%,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0%。

  (2)人们通过感官获取信息,还须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否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听老师讲课的语言能力、阅读课文的文字能力、上网的计算机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培养的。

  3. 信息加工

  人类感官获取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送至大脑,在大脑记忆系统不同部位进行存储与加工,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兹基给出了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的模型。人们常简化为图2所示的常用信息加工模型。

  图2 常用的信息加工模型

  近年来,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纷纷采用信息加工原理去解析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然而大脑的机理尚未被人们全面掌握。人工智能是模拟人脑赋予机器思维能力的科学,通过人工智能研究将会揭示大脑的机制和信息加工过程的本质。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获得许多重大成果,为运用信息的获取、加工去科学地阐释教育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4.人类信息体

  信息经大脑思维加工后,成为人类思维信息(转换为人的知识与能力),众多事物作用于人类产生的感知信息和思维信息形成了一种人类的信息体。

  教育塑造了人类信息体,塑造了人类的信息知识结构,也塑造了人类的信息技术能力。

  人类信息体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含社会实践)中共同塑造的。人从出生开始就用自身感官去获取外界事物的信息,家长还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并用语言去表征这些事物的称谓。进了学校,有目的、有计划通过各门课程、各种活动去塑造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类信息体。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后,任职、经历与各种社会活动给他刻上了深深的信息烙印。总之,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都在不断塑造自我的人类信息体。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种从信息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成为人类信息体(如图3所示)的信息活动过程。简而言之,教育就是一种信息活动。

  二、教育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作为构成世界的要素之一,它的开发、利用与物质的开发、利用一样,需要有技术。“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首先被利用“表征”信息的技术是语言,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被开发与利用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当前人们理解的信息技术含义是指信息的表征,获取、存储、传递、加工和利用的技术。

  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贮、传播与使用的能动技术”。①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79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