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有关美术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我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陷入了悖离自身逻辑起点、游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偏离艺术价值取向的发展困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美术教育论文参考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美术教育论文参考范文篇一

  《我国美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我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陷入了悖离自身逻辑起点、游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偏离艺术价值取向的发展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也有美术教育学科自身的因素,加强融合、遵循规律、统筹发展是美术教育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美术教育 困境 原因 出路

  [基金项目]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2013)――我国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伴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我国美术教育方兴未艾,成绩令人欣喜。同时,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发展滞后,问题很多而且较为严重,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正视问题存在,深刻分析原因,找出应对之策,尽快走出困境,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我国美术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1.悖离艺术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忽视美术学科内在规律,盲目发展。美术的逻辑起点是美术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即美术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美术教育不能不顾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行其是,否则,游离于艺术逻辑之外,其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失去内在依据。不幸的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高校大扩招以来,已经使我国美术教育深陷困境。许多学校盲目上美术教育专业、扩大规模,问题相继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家长期望值高,通俗地讲就是希望低门槛升学、高水平就业,不现实。艺术院校毕业生处境也很尴尬,由于文化知识起点较低,缺乏积淀,加上专业知识临时“抱佛脚”,毕业时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毕业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心理极度复杂。

  2.游离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之外,漠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孤立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教育发展必须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们当然不主张美术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附庸,抑或完全屈从于政治斗争的工具性需要,但艺术教育本身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要么成为纯粹科学的艺术,要么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么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美术教育时而表现出一种激进的狂热,时而又呈现出一派消退的凄凉,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仍然没有摆脱歧路徘徊的境况,仅靠美术教育,甚或文化教育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解决好其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偏离美术教育本身价值取向,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精神式微,畸形发展。就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面而言,应该隶属于博雅学科的范畴,美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体现出博雅教育的特色。但是现在艺术教育的情况大不相同,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步趋于媚俗和势利。可以讲,相当一些高校举办美术教育专业,并不纯粹为了培养高素质艺术专门人才,为获取办学经费、为博取浮名小利、为追求时尚的考虑都是有的,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危机问题十分严重。比如生源质量下降问题。文化课要求低,除部分专业的生源艺术天分高、基本功也比较扎实外,相当一部分考生是临时“转型”到美术考生队伍中来的。[1]再如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除少数专业艺术教育资源丰富,也没有扩招以外,大部分新增的美术专业教育资源普遍紧缺,尤其是师资,整体数量不足,尤其缺乏大师。

  二、美术教育陷于困境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作为泊来的我国现代美术教育,是19世纪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制于科学、政治和经济因素。回顾我国美术教育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史,几乎从来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过。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我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向西方学习,倡导写实主义和科学精神,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跟早期的康有为否定文人画、倡导院体画一样,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主张用西方写实主义精神改造“宋元以来衰颓的”中国画,揭开了“美术革命”的大旗,强调“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主义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与陈独秀一脉相承,我国近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人蔡元培先生也认为,中国画应取西洋画之优长,主张“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以科学方法如美术”。接下来,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徐悲鸿、林风眠、刘海栗等相继从海外归来,把西方包括“素描、透视、色彩、解剖”四大基础课程在内的美术教育制度引进来,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美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在此进程中,形成了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结合中西”的美术教学体系。其间,虽有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本土派”画家坚持认为西方素描不适合国画教学,竭力主张中西绘画分系教学,并将国画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且有中国美术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但未能影响到我国美术教育的主流走向。[2]

  2.现实因素: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社会进入巨大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成绩很大,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美术教育出现了“一窝疯”,无序发展,美术类专业和招生规模膨胀快,大量师范、理工、文史类院校也开始举办美术专业。有的高校甚至临时申办美术专业,师资、图书等办学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教育质量可想而知。[3]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受思想多元思想影响,高等艺术教育难以坚守自己的使命,一些美术教育工作者本身也缺乏或失去了应有的艺术定力,总归是美术教育发展失去理性。就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之所以出现毕业时就业困难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企图走捷径,投机心理起着作用,因为美术专业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相对要低的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招生制度设计和政策因素发挥的作用是根本性的。

  3.学科因素: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情况实际存在,而且学科发展一直是在纷争中推进,走过不少弯路。即使到目前为止,其主流发展理念依然存在偏差,发展方向还有争议,发展路径仍旧不甚明晰,可以说美术教育的基础工程至今尚未真正完成。其次是美术教育学科在诸学科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相对于理工等“实用”学科而言,作为艺术教育分支的美术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远不能达到实现学科良性发展的需要。就是说,美术学科一定意义上仍然属于“配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仅限于“装点门面”。如果从美术学科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上查找原因的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理当排在首位。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是,说起来重视而做起来忽视,一方面,师资培训经费不能足额保障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学校不是不想让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升,但在巨大的教学任务的压力下,选择和决定的难度着实很大。从教师自身来讲,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美术教育工作者中少有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超越精神,缺乏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绘画都为金钱谋”的状况实际存在,教师的境界与胸襟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有负面的影响。艺术教育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缺乏后劲,难以形成生动活泼、规范有序的局面。

  三、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出路

  1.要在明晰中西差异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美术教育融合发展。我国美术教育有体无系,西方美术教育有系无体,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我国美术史上,大凡有杰出成就的美术家基本上是通过师徒传承的途径培养出来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封闭性,师徒关系以人际关系为准则,传统的血缘亲族宗法制烙印明显。徒弟从师傅那里学习的是实用技巧和零碎的知识,而且这些又是某家某派的观点与风格,能够成为大家,必须是具备顶尖的参悟能力的人。“因此,其传授中的片面性、知识的狭隘性、思想的保守性与学术的排他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传统师徒的教育模式难以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和规模性的美术教育体系。”西方美术教育逻辑分析的学科体系较早就确立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在绘画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传统西方绘画的物理自相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附于物理学、数学人体解剖学等自然科学,这使得它所必经的学科训练没有一门真正的艺术学课程。由于绘画艺术学科体系被自然科学代替,西方现代诸多画派的产生仍离不开数学、材料学工艺学等,致使西方至今也无法完成艺术绘画学科建设的任务。中国画则相反。它虽然没有西方逻辑结构式的学科框但早在六朝即已形成的六法纲要便已规定了真正的艺术造型、色彩、笔墨和构图法则,规定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法则。这些法则完全不同于科学,是地地道道的艺术绘画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我国美术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在传承与融合中发展进步。从艺术的现实需求和中西绘画内涵差异考虑,我们在建立中国画学科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吸取西方美术学科的长处,用逻辑方法构建其学科框架体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将西方绘画有系无体和中国绘画有体无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体有系、体系结合。

  2.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学习,艺术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艺术生的艺术学习。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围绕如何开展好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条主线,开展各方面工作。

  首先,要处理好美术教育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认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用艺术反映现实,用作品启示生活、启迪人生。美术教育固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然而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美术教育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经济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波下,美术教育已经走出象牙塔。美术教学与市场经营相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接触经济生活的机会,这的确是现行美术教育所缺乏的。

  其次,要处理好美术教育与时代的关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流思想文化样式,但只有符合艺术规律、反映真善美的艺术品才是真正具备时代特色的作品。同样,只有符合时代要求和美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美术人才。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美术教育与美术设计专业,这种现象的背后恐怕会涉及到艺术教育使命的坚守程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艺术反映时代,但艺术万不可以为时代作刻意做作的鼓噪。因此,美术教育必须要守住自己的底线,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做好坚守使命。

  再次,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教育都是靠理论研讨与实践活动共同完成的。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生动的创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实践就可以替代理论传授。尽管跟随教师承担一些社会任务所获得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印象深、记得牢、理解得快,而且同时学会了处理许多毕业后必然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这种经历并不是美术教育的全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灵感、激情、创意所受到的损失是巨大的。[4]不难发现,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因为艺术理论素养的严重不足而缺乏发展后劲,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家。

  3.在全面提升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美术教育持续发展。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源多元化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艺术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媒体,获得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十分丰富。然而一个新的问题是,面对这些见多识广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育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关键。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学生的更多的应是“渔”,而不仅仅是“鱼”。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松的事情。除了学校的正确教育引导外,教师自己的努力非常关键,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自觉吸纳新知识对教师十分重要,是保障教师始终保持学术敏感性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学生影响重大。与审美的标准相比,技艺的标准似乎更容易达到,而艺术水平的高低最终往往是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反映。因此,教师审美意识的强化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至为重要。三要进行精神境界的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他的胸襟和气度,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思想、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构筑和培育忘我而超凡的心理素质和情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四是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注入。人文精神始终都是将文化与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人格与精神、品质与尊严,是作为灵魂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焕清,浅议在美术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6:46-47.

  [2]郑奇,陈云海,关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5:61-64.

  [3]蒋聂,初探素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3:119-120.

  [4]杨晓青,美术教育的心理学关照[J].济宁学院学报,2010,10,5:85-87.

  [5]郭岩,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科技信息,2008,21:533,6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美术教育论文参考范文

2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