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篇二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孔子的乐教思想是先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种启示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要以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上,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作为核心内容,并且,这种内容是具体的、情感性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要选择合适的物质载体,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最终以美的形式来陶冶人。

  【关键词】孔子 乐教 思想 政治 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全面的塑造与教育,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它既包括第一课堂的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又包括第二课堂的教育,即在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所实施的教育。

  “乐教”是指音乐教育,即通过音乐艺术来教育人、培养人。孔子的“乐教”是指包括音乐、诗歌在内的广义的艺术教育,它旨在宣扬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培养符合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西周以来“政象乐”“审乐以知政”“乐者,通伦理者也”“乐以安德”等思想实际上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乐教的紧密联系,乐教成为礼乐治国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孔子对这种源自西周时期的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做了详细的整理和创造性的转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启示

  “乐教”是西周最高学府大学的主要教育方式,“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在此,作为大学教育的领导与管理者,大司乐通过任命有德性的乐官对贵族子弟进行乐德、乐语、乐舞的教育,旨在培养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具有一定才能的人才。因此,乐教在周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实际上是周天子及其奴隶主贵族进行政治伦理教化、统治的最重要的方式。

  孔子尽管以仁释礼,对礼乐有了新的阐释,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仁学思想,但由于其“从周”,因此,其以礼乐治国、以礼乐教化的理想,与西周并无二致。乐教在根本上仍然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使乐教在本质上具有不可逾越的阶级性和党性特征。乐,乃至乐教的重要性,就在于自身所蕴含的与阶级性、党性相一致的政治伦理道德内容,抛弃了这一重要性,乐就不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韶武等真正的乐,而是伤风败俗乃至误国的郑卫淫声。

  孔子乐教的目标所凸显出来的阶级性、党性特征实际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真理,没有超越阶级性和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代表本阶级、本党派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代表的阶级和党派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最大利益。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所蕴含的这种坚定的阶级倾向性一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它既有利于批判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中所鼓吹的非理性、反理性的虚无主义思潮,又有利于厘清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根本目标问题,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它使当代大学生能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乐教所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党性这一根本目标相应,乐教的具体目标体现为向善、求美、崇真。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兴”意味着乐教可以激发情志,体现了其情感作用,即求美。“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凸显了乐教的认识作用,即崇真。“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则体现了乐教的道德作用,即向善。乐教目标中的真善美不仅分别存在,而且还处于相互交融、互相渗透的统一中。与此相应,它所培养的仁人也是一个真善美合一的人。首先,一个仁人是一个善者。“苟志于仁,无恶也。”一个仁者当然没有恶行,只有善行,因此他是善的。其次,这样的一个与仁义为伴的仁人还是美的。“里仁为美。”最后,仁人还是智慧的,他是真的。“择不处仁,焉得智。”不与仁同在的人就不是智慧的。乐教中对受教育者真善美的塑造与乐教的根本目标紧密联系,因此,代表阶级与党派利益,与家国紧密联系的政治伦理道德之善处于核心的位置,而如何完美地表达这种善的形式之美,以及怎样达到对善的正确判断或达到对一般事物的认识之真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孔子乐教以道德的善为统率,包涵美与真的这一重要特征凸显了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代“德治”思想的源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方面,乐教中善的贯穿,它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奠定了历史的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有着传统之根的教育,而不是某个阶级、党派的无根的言说,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大学校园内抵御、批判虚无主义等无根思潮的侵袭。

  另一方面,乐教中善的统帅,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道德诉求,有力地拒绝了道德诉求以外的感官欲望之美,以及繁琐的、无意义的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接传统,所必需关注、坚守的领域,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大学校园抵御技术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思潮,从而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孔子乐教的根本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党派性,其具体目标则体现为与家国紧密相连的政治伦理道德之善,这种善在乐教中有着具体的体现。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孔子乐教的内容是一种道德上的正义,而不是邪恶。他在进行诗经的整理时就明确了这一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实际上就是非礼勿思,它与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这种道德的正义实际上就是合于礼。由于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他认为礼的本质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仁于是就成为这种道德的本质,也成为孔子乐教的具体内容。

  但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仁爱是一种独特的爱,它既不同于上帝的圣爱,也不同于身体的性爱,而是一种来源于自然血缘关系的一种亲子之爱。自然性使这种爱内在、恒定而又感性,由此展开的社会性则使这种感性之爱蕴含理性,正基于此,自然血缘的父子、兄弟之爱分别扩展到国家、社会中的君臣之爱(君臣如父子)、四海之内的朋友之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从而使仁爱成为一种真正伟大的爱。

  作为一种蕴含理性的感性之爱,一方面,仁爱的理性在根本上体现在它所表现出来的礼的秩序、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此,礼的规范成为对仁的理性规定。具体而言,仁爱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仁爱要求仁人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仁爱的感性则在于其根深蒂固的自然性、内在性。这样,以自然性的情感形式表现出礼的秩序、规范的仁爱就成为乐教的天然的表现内容。这种充盈着理性的情感内容——仁爱不仅爱自己,而且爱家,最后也爱自己的国家乃至天下。正因为如此,一个仁人的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在这个爱的序列中,爱自己是爱家、爱国、爱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但只有爱天下才真正使得仁爱得到升华,使仁爱与小爱相分离,从而成为一种大爱。这种爱天下的大爱实际上就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仁爱作为爱,也是仁爱作为乐教内容的制高点,它使得先秦仁人志士在这一伟大情感的激励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孔子乐教中正义的道德内容及其仁爱实质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道德性,以及对寻找表现这种道德性内容的具体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既然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那么,在传统文化中受到了一贯的重视,并经过了持续的探讨,涵融了人际、家国关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伦理道德必然要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学内容上有力地回击全盘西化、推倒重来的激进、非理性的教育思潮,在传承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全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培养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才。

  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伦理道德既非先秦政治伦理道德,亦非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它包括了在社会主义新的建设时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是在新时期完善自我、报效国家的根本要求。

  伦理道德除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的表现方式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伦理道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僵硬的、外在的,而是润物无声的、内在的。只有把伦理道德从繁琐的理性说教转化为一种感性的体验,入眼、入耳、入心。最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人生修养、人生境界。这种感性的教育方式,就是情感教育方式,它通达孔子乐教形式的始终。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启示

  孔子乐教的形式包括乐教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的组织方式,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方法。乐教的物质载体就是“乐”,而“乐”则是包括了音乐、诗歌、舞蹈的综合性艺术,以这种综合性的物质载体作为教育方式由来已久。《尚书·舜典》中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此,由诗歌、音乐、舞蹈统一的乐早在舜帝时就成为了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方式,孔子的乐教继承了这一传统方式,并凸显了其在塑造健全人格上的重要意义,它是一个人得以成人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尽管孔子乐教的物质载体是多样的,它包括声音、肢体等。但其共同点则是很清晰的,它是和人的视觉、听觉等基本感官相对应的对象。以此对象为主要载体,就为乐教的教育效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乐教成为一种高明的教育方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它致力于从人的最基本的听觉、视觉塑造出发,自外而内,全面地、完美地塑造一颗完美的心灵,即君子、仁人的心灵。这样的乐教不仅是好的教育方式,而且直达人的内心,速度也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如此的乐教给受教育者的感受不是苦恼的、痛苦的,而是兴奋的、快乐的。荀子明确地指出了音乐给人带来的这一特点:“乐者,乐也。”不仅受教育者是快乐的,而且教育者也是快乐的,于是,乐教就成为寓教于乐的过程。

  虽然与感性紧密联系的物质载体为“乐”的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乐教”的实施提供了可能,但还仅仅停留于一种可能性,只有对这些物质材料合理组织,以合规律的形式来表达出教育的目的,才能完成乐教的目标。

  从乐教出发,孔子非常重视“乐”的形式,他认为乐是由开端——发展——结束所组成的一个完美的过程。他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种完美的形式甚至使他着迷到忘记了肉的味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但这种美的形式并不是为形式而形式,“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表明,和谐的音乐形式不以礼义道德来进行规范,是不行的。美的音乐形式只有和道德之善紧密联系,才是真正完美的音乐,因此,孔子尽管认可了《武》乐之美,认为《武》乐形式上“尽美矣”,但又认为它道德内容上还有所欠缺,认为它“未尽善也。”他认为真正完美的音乐就是不仅具有形式之美,而且具有道德之善的《韶》乐。“子谓《韶》,‘尽善矣,又尽美也。’”孔子关于“乐”的美的形式与善的内容的论述,为乐教奠定了形式的基础,它使乐教具有美的形式,但美的形式还不够,只有具有和美的形式相适应的善的内容,二者达到一种高度统一,乐教的形式才真正是完美的。

  这样完美的乐教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所体现出来的方法不是一种偏于外在的灌输,而是一种偏于内在的陶冶。孔子所赞许的曾皙之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营造出的图景,当然是一幅快乐的图景:暮春时节,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童,浴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其乐融融。但同时更是一幅以陶冶为核心的乐教图景,在这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情境中,受教育者所倾听到的是充满仁爱的声音,所看到的是寓含仁爱的自然景色,在此无声的陶冶中,受教育者也不禁成为了一个热爱仁爱,乃至充满仁爱的人。乐教的陶冶还体现在对城邦民众的教育上。“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按照孔子的教诲,子游以礼乐形式来教化武城的民众,最终也得到了孔子的赞许,这种礼乐教化由于其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心,塑造其性情,这也使其远离了灌输,从而使乐教成为陶冶式的教育。

  乐教的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启示如下。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应该是适合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能直入学生心灵的物质对象,如网络时代的计算机、手机、书籍、现代的课堂以及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的各种艺术形式,它应该是丰富的,共同发生作用,而不是单薄的,单独发生作用。唯有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坚实的载体。其次,基于物质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组织形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而要有充实的伦理道德内容,否则,它就是无根的。这种无根的形式不仅无益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会使大学生陷入与之相关的技术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深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只有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完成全面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使命。最后,乐教所用的陶冶的教育方法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深切关注、追求、研究的方法。这在于陶冶是一种内在的教育方法,它以适合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内在的活力,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化的目标。在当前知识繁多、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如何运用陶冶的方法使大学生于无声中听惊雷,于无形中炼人格,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从而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所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四、结语

  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一种教育思想。“乐之外,无所谓学”。但这种教育思想又与一般的教育思想有所区别,它是把教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教育的艺术的思想。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的乐教思想才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只有牢牢把握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党性这一根本目标(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乃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具体教育内容上抓住道德伦理之善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并以一种美的、艺术性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地完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吕友仁.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98.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8.

  [3]里仁篇第四.

  [4]为政篇第二.

  [5]颜渊篇第十二.

  [6]八佾篇第三.

  [7]]雍也篇第六.

  [8]卫灵公篇第十五.

  [9]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6.

  [10]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6.

  [11]黄得时.孝经今注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3]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379).

  [13]王先谦.清经解、清经解续编 第3册,上海书店, 1988:1360.

看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高校思想政治课论文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4.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5.大学思想政治论文

6.高校思想政治论文

285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