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感恩素养是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良好的感恩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待学习、生活、未来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最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范文一: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摘要】:面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各方面应该肩负起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才能帮助大学生们建立健全的人格。本文在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确实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主要途径和主要环节。以期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序言

  【为何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情感、感恩教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羊跪乳,鸦反哺”、“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投我以挑,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古训,无不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情怀。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元素。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社会,感恩这种代表人类文明的意识和行为正被遗忘和忽略,这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会感恩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自卑心理,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改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增进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

  当代每位大学生都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新鲜的血液,而且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的行为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影响。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出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予以回报。但也有一些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以至于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感恩意识缺失现象扩大,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1)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当代大学生有一些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感恩缺失的材料。列举如下:

  材料一:

  深圳歌手丛飞曾耗资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自己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有去看他。在一所大学教书的受助者竟然十分反感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他的名字,认为这让自己“很没面子”。而一位受助人的家长居然打来催款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材料二:

  东北有一位孤寡老人,用自己三百多元的退休金和每天早出晚归拾荒所赚来的钱,同时资助三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每人每月50元。在他们求学的几年中,最多的一位共获得老人2100元资助,最少的一位也有1650元。他们取钱时,言辞也颇为动听。然而,毕业工作后,他们音信全无。

  材料三:

  中央电视台02年5月30日的“聊天”节目报道了这样的一则新闻:农民陈帮顺有三个儿子,只有大儿子小良考上了大学。为了供应小良完成学业,年近50的陈帮

  顺和病弱的老伴不得不卖血换钱,连续6年,卖出的血量能装满两个汽油桶。然而,明知父母艰辛的小良自读大学后6年都没回家,整日沉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直到被学校退学。当节目现场陈帮顺含泪呼唤时,满座学子无不为之动容,而做为当事人的小良竟然对事后千辛万苦找到他的央视记者说:“我爸在电视台这么说我,他有病,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一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在课堂上大声说话;从农村出来却看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亲友,不以学为重,盲目攀比,追求吃喝玩乐和超前消费;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不讲信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同情心,自私自利等等。概括起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不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他们就养尊处优,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中。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同时,家长们“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片面教育理念,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另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除了学习以外的情感交流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副产品,这样本应该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变为了“单向行动”,渐渐使这些大学生觉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均是理所当然,受人恩惠不知回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懂得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的恩惠。总而言之,现在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的一代”。

  2、学校教育问题。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者学校的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并不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学范围,不可避免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时期,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市场经济中不良竞争的负面影响,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的撞击,道德规范转换成长过程中的不完善等等,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经

  1.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

  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高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两课”课程体系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人员和经费到位。要结合高校当前“两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将感恩教育真正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2.建立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保障机制

  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可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作为高校各项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单位,各级团学组织有责任保证各项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

  要有精干的组织人员和充足的

  活动经费;其次要对各项主题活动精心设计,这也是确保活动实效的重要条件。

  3.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应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广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感恩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4.注意教育者的自身示范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时也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发挥,抓好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仅只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它应是全体教师的工作。因此,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言传”的同时,也要注意“身教”。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五个环节

  1、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人生又怎样的认识,便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了。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所以,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因此,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恩惠,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唤起存储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其丰富的情感。

  2、要教会学生记恩、谢恩。有些人识恩的能力是有的,但是记不住恩。受恩惠时他 (她) 千谢万谢,过后就抛在一边,再遇恩人时视为陌路人。我们将这种人称为“忘恩负义之徒”。认识到别人给自己的帮助、恩惠,时刻记在心中,心存感激,生活才会更有动力和意义。

  口头表示感谢,友好提及别人的恩惠,甚至对别人的付出给予必要的补偿,都是恰当的谢恩方式。有人错误地以为感谢别人太虚伪,只要记住别人的好就可以了。其实,出自真心的感谢没有人会拒绝,感谢是对对方行为的肯定,会增加对方的愉快感。

  3、要教会学生知恩图报。知恩就是图报,识恩、知恩之后,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一点,需要教师的教导和引导 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渗透着自然的恩典、社会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但是我们很容忽略那些需要感谢的事情。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却可能很少想到对已经获得的一切给予回报,这实际上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和自私自利的表现,值得每一个人警惕。这时谈到的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的回报。回报,当从感谢做起。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重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的方法。学生真诚的感谢与人于己皆有益。感激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还可以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另外,要让学生们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都是报恩的表现。当然,这里所说的回报,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是无原则无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

  4、要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感情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

  5、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没有好的环境就不可能造就好的人才,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也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感恩教育的环境可以小到家庭环境, 中到社区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等。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的距离才会拉近,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更见成效。

  (4)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对待

  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要靠外界,更重要的是靠我们自己。不少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感恩意识逐渐淡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对待感恩教育。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列如,对于父母: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要记得给家里打电话;在家时,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对于老师:上课遵守纪律,路上遇见老师主动与之打招呼,对老师的辅导答疑心存感激。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对于社会:公交车上,给老人及儿童让座;对于身处困境的陌生人施以援手等等。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正视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意识,而且应该将感恩化为行动,付诸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对于整个社会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结束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感恩母校和回报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校园,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腾达论文网:《浅议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节选)(2009年11月)

  2.胡华强:《如何理解“感恩”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意义?》(节选)(2009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范文二:大学生感恩教育调查报告

  摘要 感恩,是中华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唯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唯有加强感恩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唯有播散感恩之情,这世界才将更加美好。感恩之心极其重要,对此,我们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比较薄弱,高校的感恩教育力度不够,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学校在这方面应当加强工作,使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目标得到理清,教育内容得到创新。 关键词 大学生 高校 感恩

  古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诗篇亦在表达要时刻心怀感恩,此外“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思想都诠释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浸染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高校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然而在现在的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种残酷的现实竞争以及商场原则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我们的思想逐渐趋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而渐渐淡忘了感恩之情。

  我们小组在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

  我们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展开了分析讨论,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够

  古人极其重视修性养身,一个的性格的形成虽受外界影响,但也有绝大一部分是自己内心自制力在影响,一个良好性格的形成需要强大的毅力,而一种高尚品德的培养亦是如此,感恩之情就该从小养成,对于别人的恩泽不能想成想当然,怀有感恩的心会让你更加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与温暖。此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自制力差,是非善恶观念模糊的青少年思想受到极大的影响,他们追求高水平的生活但是又不愿付出辛勤劳动。这样一来,许多的青少年从小没有养成良好品德,致使他们的感恩之心在时光消逝中逐渐磨灭。

  二、家庭的感恩教育不当

  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感受的是溺爱,而有些家庭则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缺少关爱,诸类原因都致使现代的青少年普遍缺少感恩的品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年轻时期饱受痛苦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好的生活,无怨无悔为孩子争取各种优越的条件,“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本没有错,只是家长在教育方面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孩子的感恩之心,相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并不懂感受爱,体会到更多的是利益的给予,从小的生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会让他们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样就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的留守青少年,寄居的他人家里的孩子没有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或者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这些家庭情况都导致青少年不能从小养成感恩的意识。 三、学校感恩教育力度不够

  许多高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但效果并不好,表面上看似有声有色的感恩教育,实际上渐渐透出些许苍白和无力。这主要要从以下几点分析:

  1、 没有明确关于感恩教育的理念

  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正确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感恩教育的理念影响着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效率,总而言之影响着感恩教育的成败。但是,现在许多高校对感恩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内涵以及教授途径没有足够的研究,在感恩教育方面目标模糊,使得高校感恩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展开。

  2、 感恩教育课程缺乏

  经过调查,在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和感恩教育有关的课寥寥无几,有的几乎没有。这让我们不禁要思考,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是人格塑成的圣地。而感恩作为一种基本的美德却没有得到培养,无论是那个年龄阶段,我们都需要接受教育,高校的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更要好好培养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品德包括感恩。

  3、 教育的途径及方式不够有效

  据了解,在有调查的高校中,有部分的高校会开设与感恩教育有关的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问题主要在于教育的途径以及方式上,沿袭传统的说教方式是无法使得感恩意识深入人心的,起不到感化的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接受感恩教育途径方面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而且在方式上也存在欠缺之处,感恩教育应该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高校进行感恩教育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将其长期地潜移默化。

  由此可见,感恩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是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 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都要靠感恩之情维持,因为感恩,所以你才会为他人想的更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心存感恩,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措施,因此,感恩教育对当代青少年培养很有必要。

  二、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

  1、最基本的舆论课程

  道德的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构建,想要更好地培养感恩意识就该先认知“恩”,知道自己的一切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亲友的帮助,而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通过故事、历史、查阅、视频、演讲等诸多方式引导学生明恩知恩,换位思考。

  2、理论在生活中要得到践行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够用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亲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习了舆论知识就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行,检验。而这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例如去福利院、养老院,到社区服务,具体的可以是给父母洗脚,给老师敬茶,在车上让座等,让学生既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

  3、舆论的践行结果得要评价

  虽然在认识的层次上有了很好的改善并且也得到了实践,但是每个人的践行结果应当有个评价,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应该建立一个评价体制,针对学生的感恩表现做评价,赞扬表现进步的,劝说没有改进的,并树立模范作用。

  希望学校与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加强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让感恩这一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能够继续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2]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

89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