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数十年来,一个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1840年开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能否主动开始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而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篇一

  《浅谈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摘要:近代中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它的经济基础必须从一个农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关键词:社会转型 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 资本主义 国家变革

  什么是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呢?简单的说,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古老中国必须要进行的社会变革,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先进的近代工业国家,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的国家,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转变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这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一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家,由于发生了同西方国家的巨大碰撞,鸦片战争起使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基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和变化,传统的封建超稳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旧有的封建模式遭到了亙古未有的巨大挑战,再也不能维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形势,尽快变革,使中国迅速摆脱那种阴影和困境,通过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学习西方的优点和长处,重新振作以走向近代化。

  (一)

  近代中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它的经济基础必须从一个农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十九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它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中西之间特别是中英之间长期思想、政治、经济等等力量对比冲撞后的一次总爆发。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国内完全确立,工业革命也已完成,机器工业逐渐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生产突飞猛进。此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全球拓展贸易,寻求殖民地,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并且希望中英之间扩大商业交往和政治联系。而中国则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各种闭关自守的政策,于海外贸易中动辄禁海锁国,只是希望周边保持一个安定的环境,以有利于巩固其封建统治。落后的宗法专制统治建构了扼杀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机制;而严格限制对外交流又进一步助长闭目塞聪、盲目自大,并抑制了推动社会更新的外来驱动力。这种政策把中国孤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之外,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既有的优势。可见清政府闭关自守是一项强硬的政策,但也是一项僵硬的政策,其弹性系数太小,灵活性太差,着眼点太狭隘,因此势必会在日益增强的国际冲突中削弱自己,而这一切的根源则都正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因此要想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就必须转变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

  (二)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把许多眼光投置在中外关系这个大背景下,是因为我们要进行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而进行的自觉要求,而是由于外界力量强加给我们,使我们被迫接受和进行改变的。

  中国历史上长期不能得到变革,传统有着极大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它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一直绵延至今,中间从未中断,在世界上相对独立地发展,曾经创造过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在东亚地区长期处于领先和发展地位,拥有着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赋予它丰富的资源,历史上处于四周的民族大多属于文化落后的民族并长期受其影响,由此长期以往,便鼓励了我们民族的优越感和自大意识,使我们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这也确定了让我们自觉的接受一种与我们文化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是相当困难的,而这种文化要想对中国发生影响除非力量达到足够征服,否则是不容易得到任何改变的,这也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走向。即近代中国要想向现代国家迈进,其旧有的传统文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转型。

  (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释道二教为补充的适应于小农社会的庞大文化体系,它以伦理血缘为基础,组织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结构,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等方面所起过的重大进步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在其早期相比世界其它各地更处于文化发达的优越地位,因而也相应表现出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宏伟气度,其“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崇拜或轻易的唾弃。”⑼这正是一种文化开放的态度,抱着这种态度,在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国却走向了它文化的巅峰,四大发明都产生于此际,唐诗宋词、佛学哲学等也都盛极一时,中国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然而时过境迁,它的优点却由于其长期的停滞和固步自封而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忠孝、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上下尊卑、夷夏之防以及经济上的重农抑商等等观念相互交织,都日益成了束缚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枷锁,终于在近代数百年间随着西方的发展而不断落伍,其局限性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便全面暴露出来。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但是这种吸收一般也只都是在符合自己固有框架的前提内,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中国固有的文化和传统,维护其核心的“忠孝”内容,由此传统的儒家思想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保守性,他们顽强的维护中国古代一切固有的东西,举凡西方的观点一经进入,便立即上上下下,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此时的西方文化是随着他们的大炮一起进来的,由此引起了中国人民情感上的强烈不平和民族义愤,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情形在外国没有挟着大炮进来以前也有,我们长期执行的就是闭关政策,直到西方侵略者用枪炮打开了我们的大门。原本由于制度文化落后,没有足够的自我更新能力,然而这种盲目排外又会使得我们无法认真吸收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代中国数次失去了进取和发展的机会,延误了近代化的进程,这绝不只是一两个统治者误国的问题,而是我们普遍的社会文化和心态使然。

  相比现代资本主义来讲,西方文化也是一种强势文化,而中国吸收引进的却异常困难,与整个中国旧有的社会文化基础有着极深的关系。在与西方接触中,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即注重实用,洋务运动的兴起就是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体会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而开始的,但起初的事业却大多停留于物质层面上,而对西方文化之根本却始终持一种坚拒的态度。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由于全面学习和引进西方政治文化制度而国力飞跃直上,直至打败了清政府,中国才再次受到触动,并由此开始了戊戌变法。虽则这场由上至下的变革已开始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深入,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解救陷于亡国灭种之厄运的大清帝国。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无论上下,学者俗人,无不为实用的目的所驱使,朝野的目光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认为只要学到西方的利器就能使中国强大,到清末则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或许是中国的病根,因此对西学的引进与关心也多于当时的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相关联,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的戊戌变法及实现社会民主共和的理想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鸦片战争距今已近170年了,几乎和我们同时起步开始向近代化国家转变的日本已经早已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时至今日,我们社会转型的任务还不能说已被彻底完成。中国仍是一个落后国家,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还没有完全得以转变,农业仍在我们国家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法制观念却依然淡薄,封建思想在许多地方根深蒂固,官僚主义、封建家长制等依然盛行,可见任重而道远,社会转型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了解我们近代史上转型的过程及其转型的艰难,仍可以对我们今天的转型有巨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历史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有许多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但不能否认有许多却仍是依然如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尽快完成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早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以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历史论文篇二

  《近代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经验研究》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实现了由近代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性、民族性、制度性转型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经验

  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历史任务,并开始了异常艰难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中国人民奋起抵御,显示了广大中华儿女奋起抵御外侮、精忠报国的高尚气节。1921年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家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认真总结近代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经验,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南的政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打败了国内外的反动敌人,建立了独立、稳定、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正确地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怎样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是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辉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天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改造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了“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奏响改革和发展的最强音。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不断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既不能被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也不能固守已有的成功模式不思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毛泽东曾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的。”“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我之间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基本上解决了,所有人民应当团结起来。但是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因此,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为人民谋利益、谋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上世纪,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这说明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天,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还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也还需要后代子孙继续地艰苦奋斗。因此,我们要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风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14.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213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