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怎么写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怎么写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怎么写

  中国近代音乐理论是我国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中国近代音乐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容置疑的有着重要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篇一:《浅谈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

  摘要:研究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可弥补中国近代化研究流程中,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的不足,又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推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照、启迪和借鉴,为当下我国实施审美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近代化问题

  前言:关于近代化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争相论述、探讨的课题。当前,在音乐教育近代化的研究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面收集、挖掘、整理近现代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研究相关的音乐教育理论、方法,以作为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佐证回顾和梳理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总结年至年间音乐教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向,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代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历史的借鉴。

  1.近代化音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近代化的启蒙时期,还是世纪的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各种教育措施和教育主张。所谓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指一种历史过程,即是说,它指的是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向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历史过程。换句话说,它指的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通过多次的教育改革,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改造、更新传统教育,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既体现在教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物化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诸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以至于教育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思想、心理层面。如果要用几句更简练的语言来表述近代以来传统教育变革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特征,那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而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近代化音乐教育的外延十分宽泛,就其对象和范围来看,包括学校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又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它们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就其内容来看,近代化音乐教育反映在教育法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

  2.近代化社会音乐教育的历史作用

  2.1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社会音乐教育的涉及面十分广泛,主要面向广大劳动人民。学校式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及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投入经费少,设施要求低,适合于经济贫困而又缺乏教育的民众社会式的音乐教育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演讲会、展览厅等,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将文化知识、道德思想渗透到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下层民众,教育资格、教育程度的无限制,使他们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人们获得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参与艺术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愿望。这对于提高审美意识,增强对社会不良行为、腐朽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制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最终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近代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辅助学校音乐教育

  由于没有学校教育体系般制度化的约束,社会音乐教育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它始终与学校音乐教育相并行,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学校音乐教学成效的实践和验证,良好的社会风尚更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近代化历程中,丰富多样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式为无法入学的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尤其在战争时期,灵活机动的社会音乐教育组织弥补了战乱对学校的影响,为音乐教育的全面近代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3.近代化音乐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3.1继承与发扬是迫切任务

  当今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发展音乐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转化问题。各国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走完全抛弃传统民族文化的全盘西化道路。对于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而言,学习与借鉴西方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本民族音乐的效果。我们在广泛引进西方先进成果及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抵制西方文化教育中腐朽成分的侵蚀。21世纪瞬息万变的时代特征要求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发掘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中的精华,形成现代体系与优秀民族传统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3.2交流与发展是广阔前景

  在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教育体系的不成熟和思想理念的片面性导致了生搬硬套,一味地仿效带来了不良后果。最显著的就是对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视不足,不能合理地吸纳与消化西方音乐教育的近代化资源,这是近现代乃至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都值得总结和汲取的经验教训。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际,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科学论断,其中“面向世界”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要求即为在保持民族性的前提下,研究中外音乐教育的交流史,进行科学总结,将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的成就置于世界范围的背景中,通过历史的分析与比较,发现其中的不足与缺陷,合理吸收西方音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3.3知识分子是强大动力

  当前,知识分子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音乐教育家是学术潮流的先锋,引领着新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师则肩负着普及音乐文化,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的重任。因此,音乐教师的养成问题一直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倍受关注。所以,在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塑造音乐教师的优良素养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协调发展,使之真正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音乐教育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结语:

  综上,我们要放眼于多元文化的视角上,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施以全面的音乐教育,促进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开拓视野,广泛吸取世界上成功的音乐教育经验,增进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进而开拓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广阔领域,使之与世界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这是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篇二:《论当今中国音乐的发展》

  摘要: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有机的结合,将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舞台表演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地位,瞬间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高度也是新的起点。她的音乐被许多人定位为"视觉音乐",给予观众新鲜感,极尽视听之娱。民乐与流行的简单结合,形成一种视听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音乐文化 女子十二乐坊 创新融合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由此可见,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各种不同形态的音乐文化,都需要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前提下不断地打破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以求得更好的发展,都需要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各种带有多种新潮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华丽的服饰,精美的乐器,丰富的舞台效果完美地融入时代,融入世界,使我国的音乐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对中国音乐而言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不是悲,而是喜。

  中国音乐博大精深,既是音乐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而传统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表演形式和风格上,没有添加任何外来的因素,属于中国特有的。女子十二乐坊融入了现代风格,吸收了不同的现代元素,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与发展,也是整个中国音乐事业的进步。因此,我们不能把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当成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而是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想来接受它是中国音乐,甚至是世界音乐。

  每个事物的诞生都是在一个特定的人文环境下,发展在一个适应它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当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诞生后,作为事物本事这一主体,她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虽然有许多人一时接受不了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认为是不伦不类的东西。但是,在对的环境和时间内,她的发展和影响慢慢的得到了肯定,并继续将自己的潜力发展到极致。很多带有民族性烙印的人按照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来欣赏类似女子十二乐坊的所谓不伦不类的音乐文化,必然会带着有色眼镜只看到她的民族特性,这也是自然的。他们反对和不能接受这类“新事物”主要是考虑到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受到冲击。当前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事业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惑不是能否继续保存民族性,而是在世界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今天,对本民族的民族性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在满足了大部分的群众对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需求这一基本前提下,更应该给对民族性做出新的定义。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民族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刘天华早就在二胡革新的问题上提出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论断。这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种种的实践都已经证明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这种规律面前,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不可能将自身的民族特性当做一种完整的、固定的模式永久不变地保持下去。交流与融合在改变着一种音乐文化的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就是在丰富着这种音乐文化的民族特性。

  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形式在全世界广泛存在,没必要吹毛求疵。二十一世纪的文化丰富多彩,视觉音乐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必然存在文化所固有的特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固然有不同的音乐产生,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音乐,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最突出的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恰恰是捕捉到时代的气息,表达了时代的精神,并且包涵着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高峰期的年代,她真的算是一个奇迹。其影响不容忽视。

  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使很多人愿意主动“接触”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纯粹的传统音乐日益凋零的今天,这样的“创新”未尝不是好事,也许是一条出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由此可见,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各种不同形态的音乐文化,都需要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前提下不断地打破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以求得更好的发展,都需要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并不会导致我们音乐文化民族性的消亡。保存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保存的意义,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只有实现了发展,才谈得上真正的保存。

  要发展就要有探索,就要有创新和融合。然而我们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有时候却看不到骡子也有驴和马所没有的优势。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主体是现代的中国人。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是文化的审美主体,无论这种文化是本民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无论是祖上传下来的,还是海外舶来的,互相交融下产生的新事物必然有她的存在新价值,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来接纳并传承。所以当今包括中国音乐文化在内各种文化的发展面临的正确抉择应是:古为我用,今为我用,中为我用,洋为我用。

  结语

  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中国音乐文化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现代化、世界化要求我们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文化的存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现代的中国人有其合乎时宜的历史和应有的生活状态。希望更多的新的音乐形式在我国的文化舞台上开花结果,只有以这样的一种灵活的思想观念和开放的心态接受世界、开创未来,才能把更多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参考文献:

  [1]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04).

  [2]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02).

  [3]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04).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篇三:《浅谈近代中国电影音乐多元化风格》

  [摘 要] 自中国电影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几十年,是中国近代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而处于萌芽中的中国电影,则作为一股新的力量,在国家和民族存亡之秋,在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时期的电影音乐,也因为该时期电影本身的特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风格,如时代化风格、西方化风格和民族风格等。本文结合多部优秀的影片,对这种多元化风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获得更为深刻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音乐;多元化;艺术风格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为京剧大师谭鑫培拍摄了一个京剧表演的片段,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在随后的一些有声影片中,也随之出现了电影音乐的雏形。1905年到1949年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初期,也是本文多提到的“早期中国电影”,该时期正值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电影艺术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很多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到电影音乐上,则是多种艺术风格的交织,这些不同风格的电影音乐,不但有力配合了电影本身,同时也表现出了独立的艺术价值。

  一、时代化风格

  时代性中国早期电影的显著特征,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斗争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电影人则以一种主人公的姿态,将电影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电影精品。所以电影和电影音乐,也同时彰显出了一种时代化风格,具体表现为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和对时代生活的关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然而封建主义的残留,并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消除的,在肃清封建主义残留的同时,还要反抗帝国主义的入侵。所以当时的很多电影人,都将反帝反封建视为己任。如田汉执导的影片《凯哥》,描述的是劳动人民和封建地主恶魔进行斗争的故事,地主企图利用封建迷信活动,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钱,而广大劳动人民则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带领下,予以了坚决的回击。影片的主题歌《打长江》由聂耳作曲,歌中唱道:“我们不靠天,我们不求神,只靠大家一条心。”

  抒发了对劳动人民那种勤劳、朴实和齐心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封建地主企图通过封建迷信压榨劳动人民的坚决回击。孙瑜执导的《大路》,是建国前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工人阶级题材的作品。影片的主人公金哥和五个青年朋友参加一条军用公路的修筑,期间有汉奸对金哥等人进行拉拢,企图通过他们破坏公路的建设,在遭到拒绝后将他们囚禁。金哥被救出后,向当地驻军及时汇报了情况,严惩了汉奸。后来公路修通后,为了保护公路,金哥等人与敌人的飞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终壮烈牺牲。

  影片的主题曲《大路歌》,由孙瑜作词,聂耳作曲,歌曲中唱道:“修筑大路创造工农新人间,推倒三座大山填平苦难的深渊。跟着中国共产党团结战斗到明天。”仅从歌词来看,就把工人阶级那种豪迈和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聂耳在接到作曲任务后,曾经特地前往修路的工地体验生活,认为这首歌曲不仅要有悲壮感,更应该突出工人阶级所特有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所以聂耳特意选用了进行曲风格,整首歌曲的旋律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其描写的不仅是工人们劳动的场面,更唱出了工人阶级对自由的渴望和胜利的信心。无论是反帝还是反封建,该时期内电影音乐,都对影片主题的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影片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本质的提升。

  其次是对时代生活的关注。除了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外,该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也是时代的重要特点,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该时期的影片,在电影音乐的帮助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予以了高度的概括和艺术化的表现。如对农村生活的反映。蔡楚生执导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片中的主题歌《渔光曲》,描绘了一个靠着捕鱼养家糊口的老渔夫形象,深刻揭示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苦难。又如对城市生活的反映。袁牧之执导的《都市风光》,是一部城市题材的轻喜剧片,描写了投机商和无聊文人争夺小店主女儿的闹剧。

  其主题歌叫做《西洋镜歌》,歌曲用诙谐的曲调,对当时十里洋场的上海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并在歌曲的最后,道出了“要活命就得自己救,十字街头你切莫停留,再造起一个新世界,往前凭着你自己的手”的主题。所以说,从艺术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每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有着鲜明时代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出了该时代的发展状况、人们的所思所想和艺术的审美追求等。中国早期电影,在电影音乐的帮助下,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生活,予以了真实的再现,反映出了该时期电影人对电影艺术本质的认识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二、西方化风格

  因为电影是一个舶来品,所以中国早期电影,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强烈影响。这一点从电影音乐上就体现得十分鲜明。西方有声电影诞生之后,曾拍摄了大量的好莱坞歌舞片,一些经典的歌舞片段都出现在了电影中。由于当时中国电影的发展水平有限,很多导演误以为这就是电影音乐,于是在很多影片中生硬融入了很多和影片毫不相干的歌舞元素。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人逐渐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音乐,并对一些非歌舞类型的西方电影的配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当时很多音乐创作者,如黄自、萧友梅、贺绿汀、冼星海等,都有过西方留学的经历,对西方音乐创作手法有着系统和深刻的把握,所以该时期电影音乐,便呈现出了鲜明的西方化特征。

  如1937年马徐维邦拍摄的《夜半歌声》,邀请了冼星海担任影片的配乐,当时的冼星海刚刚从外国留学归来,学得了扎实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影片表现的是民国初期的革命者和封建势力相抗争的故事,虽然类似题材的影片很多,但是该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以一条爱情线索贯穿于全片,并融为了恐怖的元素。冼星海为影片创作了三首歌曲,分别是《黄河之恋》《热血》和《夜半歌声》,三首歌曲都具有鲜明的西方风格。《黄河之恋》中,模仿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曲中有很多朗诵和咏叹的元素,特别是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伴奏作用,获得了一种交响性的效果。

  《热血》中,则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其素材来自于歌剧名作《奥斯卡》,冼星海在保留原作品慷慨和激昂的风格同时,特别考虑到了中国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融入了进行曲的风格,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人们的力量。《夜半歌声》中,冼星海使用了西方民歌中的通谱歌结构,这也是西方民歌中常用的一种结构类型,其特点是形式规整,节奏有序,多段歌词都使用同一段旋律,既节省了音乐素材,同时又对歌词内容进行了强调,通过统一旋律下的歌词变化,体现出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这首歌曲在全片中出现过三次,每一次出现的用意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但是又有机统一在整体的主题中。正是在三首歌曲的帮助下,影片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三、民族化风格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音乐资源,对于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素材宝库。所以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为了使影片的民族性更加突出,很多电影音乐创作者都植根于民族音乐中,采用了民族化的创作手法,使早期中国电影音乐获得了民族化风格的确立。影片《大路》中,面对工人劳动场景的表现,创作者特意选用了劳动号子作为影片的配乐,从而使电影音乐和剧情两者完美结合起来,这也是将民族音乐用于电影音乐创作的首次尝试。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中,邀请了贺绿汀担任配乐,片中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

  在创作之前,贺绿汀专门对上海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了采风,并对相关素材进行了整理。《天涯歌女》的素材来自于苏州民歌《哭七七》,而《四季歌》的素材则来自于上海民歌《知心客》,贺绿汀根据影片的需要,对两首民歌进行了有机的加工和处理,不但与影片整体的风格相一致,而且还将其作为影片发展的重要线索,使之和影片完美融合在一起。同样是这部影片中,贺绿汀在器乐创作上也是匠心独运。为了体现当时上海十里洋场的纷杂,他将西洋交响乐中的小号和军鼓,与中国民族乐器笙、箫融合在一起,获得了一种杂糅的艺术效果,将上海当时的情景,用音乐的手法进行了刻画。1935年,费穆拍摄的《天伦》中,则实现了全部的配乐民族化,被誉为是第一部纯粹民族音乐配乐的电影。

  影片中,任光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月琴、琵琶、锣鼓等,每一次电影音乐的使用都得到了精心的设计,与剧情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中国电影人和观众第一次认识到了电影音乐的魅力,相对于之前影片中较为盲目的编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由黄自创作的主题歌《天伦歌》,更是随着电影的播出而传遍了全国。通过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借鉴和民族音乐创作手法的使用,奠定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民族化的电影音乐创作仍然是一个根本的创作理念,并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标志性风格,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早期电影音乐是功不可没的。

  综上所述,1905年《定军山》的拍摄,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从此也注定了其近半个世纪曲折的、特殊的发展之路。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早期的电影人,始终坚持对电影艺术本质艺术规律的尊重,并将电影和时代、社会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早期的中国电影有了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该时期电影音乐的多元化风格,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既具有一般电影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又有力配合了该时期电影所特有的时代性内容,可谓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而这些电影音乐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艺术风格,则初步树立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这种多元化审美风格的分析,能够对该时期的电影和音乐艺术,有更为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从而为更好欣赏该时期的电影和电影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辉,单建鑫.谈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传统音乐元素[J].电影文学,2007(17).

  [2] 宋杨.默片时代的早期中国电影音乐初探[J].音乐爱好者,2006(10).

  [3] 王永法,陈志良,崔淑娟.中国电影音乐风格多元化特征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猜你喜欢:

1.音乐文化的传承毕业论文

2.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3.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4.世界音乐论文

5.关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探究论文

214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