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近代史论文 >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

  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一:《当代大学生之五四精神初论》

  [摘 要]五四精神作为启蒙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核心思想,以关注人文、个性解放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内容。而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步遗失这种自我意识和整体意识,并且形成一股不良的社会观念。本文将从五四精神的核心出发,剖析这种社会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五四精神”;个性解放;社会责任感;“立人”思想;和谐社会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文明的、自由的、民主的国度都会拥有属于自己国家、民族的核心精神,如美国的实用主义、英国的绅士风度,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而以五四运动为发端产生的五四精神,则成为现当代中国的核心精神之一.它作为中国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源泉,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的兴盛与富强不断努力前行。

  一、“五四精神”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五四精神”代表着进步、自由、平等、创造与和平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同时,五四精神也升华了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把握时代潮流的伟大理想。而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近现代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特征。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独立的人格、身份和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 “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欲扬宗帮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五四精神秉承于近现代西方之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华人民睁眼看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她启迪中国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是“我”的存在、解放与自由。

  总而言之,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的觉醒与解放和社会责任意识。但在当代社会,以大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所保留的五四精神特征正在弱化,他们作为先进者和社会精英的意识被现实所压抑,进而导致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动摇,形成了80后、90后的社会精英的断层。

  二、当代大学生“五四精神”缺失的原因

  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在经济体制重新建立的同时,人们不免迷失精神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对西方文明中的金钱观念产生了认同,习惯于利益至上的现状。同时,五四时期所确立的人本主义和立人思想在新经济体制下被再次解读,产生了颠覆与扭曲。这种个人本位主义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维护个人利益破坏社会整体利益,严重威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极强,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市场。当代大学生在成功人士的引导和激励下,急于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黄金梦。为追求梦想,一切从我出发,以一切手段追求自我价值,对社会整体的责任感降低,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

  第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稳定时期。在一份社会调查问卷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2.4%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又为个人”,单纯只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只有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 他们大多数立志于拥有一份高薪高待遇的工作、过上安逸的生活,只为着自己的未来而努力。他们在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人生设计时,凸显了自我也削弱了对社会的关注与应有的责任,对社会的不负责让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任度降低。

  综上三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思想大量涌入,与本土不良思想糅合并被曲解,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导致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泛滥。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个性解放和肩负社会责任感被扭曲,甚至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三、当代大学生重塑“五四精神”的措施

  首先,以现实社会为基础,重新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制度下,对教育体制与教育机构进行整合,融合成新的更有说服性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理念。让当代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和物质的同时,能够感受更多的社会关注,让他们能够以合理的心态去面对现世的竞争与压力,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能够关注现实、关心他人,进而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其次,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注意自身的良性发展,努力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需要有高度的自我觉醒意识,注重本我的揭示和个性的解放,“欧美之强,根底在人”,重拾五四时期的立人思想,不盲目拜倒于西方,又能融东西方于一体,壮大“人”的精神,关注自我、关爱他人,能够拥有“自别异”的观念,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即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峥嵘岁月,洗却铅华,1919,那个五四精神诞生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当时“五四精神”却薪火传承下来,感染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相信在当代,“五四精神”的核心观念不会被抛弃,而是会与当代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相融合,继续启迪着、教育着当代的大学生。先立人,而后立人国,“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少年强则国强”。朋友们,当代优秀的大学生们,作为新世纪的骄子,让我们真正的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做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构建科学的、民主的、团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鲁迅.坟?罗摩诗力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刘少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I].2010.

  [3]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鲁迅.坟? 人之历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二:《戊戌变法研究述评》

  摘 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性质;人物;失败

  1898年,在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正式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可以实现资产阶级的专制。然而这场爱国主义的改革在短短103天后宣布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的性质到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学者的热议。早些年,社会支持赞成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蒋达勇指出:“对当时清王朝腐朽制度是承认、维护、改良,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改变它,是鉴别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改良运动还是一场革命的首要问题。”从运动主体对现存腐朽制度的态度的角度来讲,戊戌变法运动应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运动。余明侠提出:“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实存在着密切的递嬗传承的关系。”因此判定戊戌变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要从洋务运动谈起。余明侠认为:“有些论著往往将洋务运动视为与维新变法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进程,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洋务运动毋庸置疑是一场社会改革,而戊戌变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相似点

  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在国难临头,效仿学习西方思想,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自上而下开展起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运动。王戎指出:“维新前夕,两国处于相似的历史背景。”两个国家同样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并且两个国家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都面临着可能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贾艳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被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带来的巨大财富使西方列强对于陶瓷、茶叶等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而中国与日本自古便是茶叶等商品的输出国。为了进一步获取资本与财富,西方列强开始以侵略的方式打开了中国与日本的国门,通过逼迫两国签订屈辱条约来开设通商口岸,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展。”王戎认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运动的性质都是变封建专制主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爱国_运动。”王戎和贾艳都认为“两者运动实行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围绕一个变法前并无实权的皇帝,借助皇权的威望来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颁布变法措施。”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不同点

  王晓秋认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维新势力是否掌握政权。”“日本维新志士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打击幕府,并控制了强藩的政权,建立了倒幕的武装力量和基地。”众所周知,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甚至当时的皇帝光绪都没有掌握政治的权利,在顽固派的强烈反对,社会各阶级的抗议下,戊戌维新运动只有不了了之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也引起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中的另一个不同,两者维新力量和守旧力量的对比。王戎指出:“日本维新派与富农豪商、手工业者密切联系。日本资产阶级的前身――商业高利贷阶级是维新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支柱,他们组成“农兵队”“草莽队”与维新军队一同作战。”可见日本维新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来抗压守旧派。在中国,晚清王朝的政权实际在慈禧太后手中,而慈禧太后坚决反对变法。中国维新派没有可以依靠的经济力量,甚至维新派的带领人仅仅是一介书生,没有任何职场的权力。而支持维新派的光绪皇帝,也只是一个傀儡,没有自己发号施令的权力,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严复曾估计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党与守旧党是一与千之比。学者们都指出,两国在文化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在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西方先进的思想使人民从中受益,先进的西方文化成为维新的指导思想。而在中国,由于封建的社会,封建的制度,使人民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压抑自己的理想和个性。王戎指出:“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不同。中国戊戌变法时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严峻得多。中国作为地广人众、资源丰富的东方大国,一直是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日本维新的胜利,中国维新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虽然两国的维新使两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两国的维新都使民族逐渐觉醒。

  三、戊戌变法中起重要角色的人物――康有为

  对康有为在戊戌维新运动当中是否是真正的领袖,在变法中起到的作用,近年来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黄彰键认为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极大部分是伪作,康之真奏议不过30篇。并不是在仅仅百日维新的时候,上奏了70多余折。邝断言也同意黄彰键的观点,认为一般历史学者过于轻信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自述,过高地评价了康有为。他指责《戊戌奏稿》的编者,大大地夸大了康氏戊戌奏折的件数。他也认真仔细考察了康有为所上奏折与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上谕之间的关系,邝断言指出戊戌新政“来自多源,绝康有为一派所能垄断”。胡绳先生说:在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并不实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路线,而采纳的是洋务派的路线,他想“依靠张之洞等洋务派,利用维新派”,实行一定程度的变法。余音在同样也指出:“光绪皇帝只召见了康有为一次,召见后,皇上并未重用他,他不可能对光绪施加政治影响、更不可能让皇上‘言听计从’。虽然康有为是否是维新派的领导人物,是否是戊戌变法的领袖在学界不能得到肯定,但是康有为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还是起到了带头作用。尤其建学堂、办报纸、编书籍、开学会等方面都为戊戌变法做出了贡献。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竺柏松认为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康有为的谋围颐和园之举事关慈禧生死荣辱,故必招致慈禧对维新派的致命反击。第二个原因是康有为的“断发、易服、改元”主张给慈禧抓到了政变的借口。王艺霏明确指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文化中心主义下的民族焦虑;社会精英使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认识的局限性使戊戌变法失败。”王新艳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戊戌变法失败与课本中的不同观点。王新艳指出:“我们的中学教材在谈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归结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敢发动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面对反动势力的反攻束手无策。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随着新史学的引入,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挑战。”她从领导者操之过急;改革有些措施不切实际;领导因改革而受害的群体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措施;官僚队伍的腐败使变法措施根本无法正确推行四方面论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相关思考

  要想知道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要站在当时历史的空间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还原历史: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其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戊戌变法是要摆脱过去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然而由于清政府一直闭关锁国,使百姓不了解西方先进的技术。中国人民认为一切外界的事物都是野蛮的。尤其一些留学者宣传的西方的先进军事,中国人认为根本就不屑于学习他们的技术,不屑于他们的军事力量。统治者更是麻木、愚钝地认为西方列强是不可能将中国打败的。在这样的时期,戊戌维新运动是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的,是导致失败的一个原因。

  再者,当时的统治者表面上是光绪皇帝,实际掌握大权的仍是顽固保守派的慈禧太后。维新派完全没有正确处理和慈禧太后的关系,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在变法前,慈禧太后等并没有坚决反对变法,是默认变法可以进行。然而在变法过程中,颁布的条例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保守派的权益,使变法受到了阻碍。比如变法在教育方面提倡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仅仅这一个小方面就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小的政策就很难试行,更不用说要裁减官员等政策。在政策一点点侵犯到顽固派的利益时,大臣开始向慈禧太后上书列举变法的弊端。慈禧太后虽然退居朝廷之后,但是她的势力几乎遍及全朝。在慈禧太后的压制下,傀儡皇帝光绪没有直接任用变法的大臣,这无疑使变法至最后根本无法执行。

  最后,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条例是不切实际的。戊戌变法中,制定变法制度的官员,提倡变法制度的领导者根本没有走进中国现实的情况当中。只是一味地学习西方的制度,完全生硬搬到中国。而这些制度关系到中国所有百姓和官员,制定者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实际的情况,没有考虑硬搬的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些改革的措施和实际相差了太远,这注定埋下了变法失败的根源。光绪皇帝可能深感到民族的危机,在变法过程中太操之过急。从正式开始实行变法开始,光绪皇帝在短短的103天,就颁布了谕旨三百余件。这些诏令更是涉及改革经济、改革官制、改革军事等各方面,涉及如此之广。这一道道诏令下达到各个省份后官员更是无从下手。而由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太久,北京以外的官员其实都不再重视光绪皇帝的诏令。光绪皇帝这种急功近利的状态完全不符合事情发展规律,是完全不可能使变法成功的。

  六、结语

  尽管戊戌变法仅仅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103天就落下了帷幕,但是变法的一些改革措施还是具有先进性的,同时它唤醒沉睡的人民,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蔡乐苏,等.戊戌变法史述论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明侠.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及其性质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1999(2).

  [3]蒋达勇.改良还是革命──对戊戌变法性质的一点探讨[J].丹东师专学报,2000(2).

  [4]耿茹.近十年来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2003(5).

  [5]邝兆江.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J].历史研究,1996(5).

  [6]王艺霏.戊戌变法失败的成因及若干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7]竺柏松.论戊戌百日维新忽起忽落的原因及教训[J].史学月刊,2000(1).

  [8]王戎.戊戌变法和明智维新比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4).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三:《高校中国近代史教材改革问题》

  摘要:高等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学用书。推进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打破现行传统教材单一的局面,编写与出版与教材相配套的系列用书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材改革;系列用书;培养创新思维

  党的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并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中国近代史教学(1840―1919年,即中国近代史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但我们在看到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即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所存在的实质性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真正注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中国近代史教材改革,未有实质性进展,许多新的学术方法和研究成果未能融入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虽然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中国近代史教材,这些教材虽然编著者不同,出版社不同,但这些教材的体例、内容、所引文献资料、所持学术观点等,基本皆为同一模式,均未能从传统史学观念的框框中超脱出来,真可谓众人一面。教学实践已经充分地告诉了人们,以传统史学观念为指导所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教材,现在已经不能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需要。为了更好地贯彻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质量,努力发挥中国近代史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作用,必须对现行的中国近代史教材进行改革。否则,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方法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进,教学质量也不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也不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的根本之所在。由于我国目前未对中国近代史教材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这是导致中国近代史教学方法陈旧的最根本原因。教学实践说明,中国近代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之所以举步维艰,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中国近代史教材上去对其进行改革的结果。与高中的中国近代史教材相比,高等院校的中国近代史教材的老化程度极其明显。这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曾经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和中学还存在许多几十年如一日的‘爷爷的教材’,这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落后于国内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教育落后的最重要部分。”可见,要使中国近代史的教学适应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对中国近代史教材体例、内容、所引资料、所持学术观点等方面的改革,已成为当前中国近代史教学创新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然而在距瞿振元先生提出教材落后的意见十余年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材改革却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由于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包括有关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文科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已学过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并对其中的有些史实和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又由于高校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其中相当部分的基本知识和观点等内容与高中阶段所学的一样,因此,大学生们对这种“炒冷饭”的现象也极不满意。高中阶段,学生们为了高考去被动地死记硬背中国近代史,大学阶段,学生们为了中国近代史课程的过关,仍然要死记有关的内容。这种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被动教学方法,至今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但随着大学生们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和理论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陈旧内容,要求教师讲授新的史学观点、新的史料和介绍新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等。因此,要满足学生们更新知识的正常要求,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所作的点滴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望,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使用“单打一”教材的局面。即我国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地去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编写和出版有创新内容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外,还需要编写和出版与中国近代史教材相配套的系列用书。

  笔者认为,系列用书应包括一份指导学生们学习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大纲和编写教材的说明书,让学生们从中了解到,编写中国近代史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中包括编者们筛选史料和观点的标准和原则,编者是如何处理编写中的重难点等,对这些内容的说明,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去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问题,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明白编写中国近代史教材的一整套构思,及其编写手法,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习到这些构思和方法,这对学生们智力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还应编写一份供学生们阅读的参考书目,在这份参考书目中,必须注明书籍的作者、出版社地点及名称、出版时间及著作的内容提要等。由于种种原因,因此,历史系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史学信息不灵,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有哪些应该读的著名书籍,学生们则很少知道。这当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史学理论水平和拓展专业知识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向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书目,就显得十分必要。譬如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由苏双碧主编,山东齐鲁出版社1985年出版发行的《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讨论举要》一书,这样,学生们就能根据参考书目中提供的线索,去借阅该书。通过阅读,学生们就会从书中清楚地了解到建国后的30余年中,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者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情况,从而使学生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本相。这无论是对学生们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中国近代史,还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等,都是大有益处的。有了中国近代史的参考书目,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有的放矢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书籍,从而减少了学习中的盲目性,节省了有限的学习时间。


猜你喜欢:

1.近代史论文范文2000字

2.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范文

3.关于中国近代史的2000字论文

4.大学生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

5.中国近代史的相关论文2000字

299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