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表面改性技术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表面改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面改性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表面改性技术论文篇一

  损伤控制性技术在急诊外科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急诊外科的应用。方法 对2007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12例按DCS策略救治的严重创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DCS纳入标准入组的12例严重多发伤员先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给予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治疗。结论 针对多发创伤的特点,按DCS策略选取适合对象进行救治,可减少伤员死亡率。

  [关键词] 创伤; 损伤控制; 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123-02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on Emergency Surgery

  LIANG Weiliu LIANG Wenhu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Xinxiang Central Hospital,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 i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trauma of emergency surgery.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2 cases treated by DCS in emergency surgery. ResultsA total of 12 cases selected with the rules of DCS were treated by emergency operation to control the bleeding and contamination,and then resuscitation in ICU was performed. When the vital signs were stable,the definitiv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All the patients of DCS group survived after definitive operation. ConclusionThe correct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CS can decrease the mortality of the wounded in the serious trauma.

  [Key words]Traumas;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即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发性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者安全度过创伤急性反应期,以后再行二次确定性手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危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2007年6月~2009年10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2例,均用损伤控制技术施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70岁;损伤评分(ISS)>18。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例,坠落伤3例,房屋倒塌砸伤2例,刀刺伤2例。多处骨折合并腹腔脏器损伤4例,胸部损伤2例。

  1.2 救治程序

  1.2.1 第一阶段 简单控制损伤,迅速安全转运。在外伤现场使用填塞、压迫、三角巾及绷带包扎止血5例,上止血带2例。1例肠管外露,用干净纱布覆盖后加碗扣在其上包扎固定。2例小腿外伤畸形,先行适度牵引,再用夹板妥善固定。2例开放性胸部损伤,先用敷料封闭伤口,然后用多头带固定,其中1例怀疑血胸和气胸病人呼吸困难,垫高上半身,现场和转运途中面罩吸氧,同时行气管插管以利呼吸。2例途中心搏和呼吸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在急诊清创室对2例头皮活动性出血,先行清创缝合,同时快速建立两组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给予配血。两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即刻转手术室剖腹探查,其中1例为肝后段近下腔静脉处破裂,出血较凶,且术中血压一直下降,采用绷带压迫填塞破裂处,止血后马上转ICU。

  1.2.2 第二阶段 ICU复苏治疗,在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此期一般需要24~72 h。Parr等[1]强调,ICU治疗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致死三联征(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的积极处理。其主要任务是纠正由于大失血和严重创伤等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通气障碍,纠正凝血障碍,复温并给予充分的通气支持,使患者的生理学状态恢复正常。

  1.2.3 第三阶段 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 经复苏治疗好转后,再次进入病区手术室,移除填塞物和实施确定性的修复和重建手术,行四肢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3 DCS适应证

  综合目前各家的观点和损伤控制适应证的一般原则我科按:(1)酸中毒pH≤7.2;(2)T<35℃;(3)凝血障碍(PT)>16s,APTT>50s;(4)复苏中循环不稳;(5)大量失血,预计输血超过10单位;(6)创伤部位两个以上;(7)四肢骨折或脊柱骨盆骨折合并内脏伤为适应病例。

  2 结果

  DCS患者大多为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本组12例中8例合并多处骨折,行剖腹探查8例,脾切除3例,同时肝修补3例。1例肝后段破裂,肝脏修补不满意用绷带压迫止血后入住ICU,待生命体征稳定后两天,再换药逐一取出纱布和绷带,出血停止,保全了生命。胸腔闭式引流两例。胸腹腔外伤稳定后,行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8例12个部位。12例均治疗效果良好。

  3 讨论

  损伤控制性技术是危重创伤病人救治思路的一个大的进步。它的核心思想是危重创伤病人有可能先死于不断恶化的生理功能,而不是解剖学的损伤。它强调必须进行多学科的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创伤救治有明显的不同,它更注重病人生理功能的稳定,提高病人抗损伤后二次打击的能力[2]。

  急诊外科救治多发伤工作有以下特点:(1)伤员骤然增多,有突发性。如批量车祸,房屋倒塌等。(2)伤情变化快,应激反应严重,死亡率高。(3)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4)严重低氧血症。(5)容易漏诊和误诊。(6)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7)现代多数医院急诊科设备较简单,需到后方住院部做确定性手术。

  急诊创伤院内救治三种模式:模式一:首诊负责,各科会诊。能充分发挥各科室的专业水平。缺点:(1)容易注重局部伤情而忽略全身危及生命的体征。(2)容易漏诊。(3)会诊过程冗长。(4)在收住何科室及手术程序安排中会相互推委。(5)容易酿成医疗纠纷。模式二:成立创伤中心,建立一支专职的创伤救治队伍。优点:注重整体,突出重点;有效地贯彻多发伤的抢救原则;有计划地施行各种检查,制定有序的救治方案,使创伤的救治分秒必争、有条不紊地进行。缺点:某些专业水平可能有限;在局部治疗上不一定能达到该院专科的最高水平。模式三:急诊科组织抢救,ICU医生加强治疗。在急诊科领导下将ICU医生在抢救多发伤中“救命”的特长与各专科医生“治伤”的特长紧密结合起来,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优化组合。我院采用模式三,挽救了很多危重伤患者的生命。

  多发性创伤处理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患者的生命,防止伤情恶化,减少残疾。损伤控制外科认为,多发伤病人的预后应由病人本身的生理极限决定,生理的恢复是患者成功获救的基础,而并非单纯靠外科医师为病人解剖上的修复来达到目的。外科手术只是复苏过程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而非抢救工作的终结。由于实施DCO的病人通常濒临生理耗竭,医院须预先制定有效的协调治疗方案,由医务处牵头包括急诊科、手术室、ICU、血库、检验科及放射介入治疗室,急诊科医师应是治疗小组的领导和核心(因为接诊病人、“内定”DCO治疗、组织会诊、参与救治及手术的常常应是急诊外科医师)[3]。

  急诊科开展DCS的意义:显著提高多发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消除多科救治时容易出现的推诿现象;充分发挥急诊科优势,稳定壮大急诊科队伍。

  [参考文献]

  [1] Parr MJ,Alabdi T.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 Injury,2004,35(7):713-722.

  [2] 薛绪潮,龚谋春.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战伤救治[J]. 临床军医杂志,2008, 36(4):656-657.

  [3] 刘毅. 损伤控制性手术[M]. 河南省第十四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9.

  表面改性技术论文篇二

  浅谈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技术

  【摘 要】在进行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水工建筑物实际的情况,科学的应用先进的结构改性技术,实现对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改性。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于相关的结构改性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其应用的具体过程进行了研究,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改性工作,实现良好的结构改性效果。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技术

  0.前言

  所谓的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主要就是通过某种结构措施改变了已有结构的基本承载方式,使结构的整体承载功能得到了改变或增强。在进行结构改性的过程中,还需要全面的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实际结构特点以及具体的情况,根据实际的特点进行结构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通过有效的结构改性,提高整个水工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1.工程结构改性技术与材料结构改性技术的区别分析

  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改性技术属于工程结构改性技术的范畴内,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常常将材料结构改性技术应用到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改性中,造成水工建筑物无法实现良好的改性效果,造成质量上的问题。而工程结构改性技术与材料结构改性技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内涵不同[1]。材料结构改性技术主要改变的是材料内部的结构,改变的是物理属性及化学属性,而工程结构改性技术改变的是建筑物结构的构造,仅属于物理属性。其次,工程结构改性是通过某种结构措施,改变或部分改变结构的承力状态,调整结构的整体或局部承载功能,使结构承力或传力的点、线、面在方式上都有了一定变化[2]。因此,在进行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认识到何为工程结构改性技术,这样才能够避免在应用技术的时候出现失误,促进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工作的顺利完成。

  2.进行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的意义

  由于一些大型的灌区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较长,像,一些水利工程已经修建达50年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基本上已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修建或者是扩建,以满足相应的灌溉要求。而在水利工程结构中,很多的结构并没有完全的老化,针对于这样的结构,需要通过应用相应的结构改性技术,进一步增大结构的功能,满足实际的应用条件。对一些水工建筑物进行结构改性的意义在于,能够进一步减少拆除量,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增加水工建筑物的功能[3]。另外,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结构改性还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将会造成很多的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通过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结构改性,能够减少垃圾的大量出现,对环境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结构改性技术在水工建筑物中应用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的,不仅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因此,需要应用先进的结构改性技术,做好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改性工作。

  3.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技术分析

  3.1加固技术

  顾名思义,加固技术就是在水工建筑物原有的结构上进行加固,一般原结构已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需要加固处理,需要考虑水工建筑物实际的结构特点,并且需要对基础承载能力进行推算,如果该水工建筑物的基础未见沉陷,应该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中的要求,地基承载力允许提高1・5倍,也就是说,现有基础,只要稍做处理即可以承担贴挂上一组渡槽的荷载[4]。因此,只需要对原基础排架及槽身节点进行加固处理,在原排架基础上两边贴上两根立柱,对称悬挂起两个槽身。为减轻槽身重量,可以采用3cm厚装配式钢纤维混凝土薄板槽身结构,悬挂采用2×10根Φ32圆钢筋,这样就实现了对水工建筑物的加固处理。在应用加固技术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应用加固技术的前提条件是整个水工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没有被破坏,基础较为完整。二,加固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水工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有选择性的进行应用。

  3.2结构改造技术

  结构改造技术主要就是指对水工建筑物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将原来的简单结构变成较为复杂的结构。具体的结构改造过程如下,像,一些水工建筑物新挂接的槽身下无支撑,可以由原结构排架上贴上一根支承立柱悬挂起来,并且需要确保改性后的结构造型美观,能够达到相应的设计过流要求。采用结构改造技术对水工建筑物进行结构改性,由于结构改性未重新修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的施工速度,节省了工程投资,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改造效果,确保了水工建筑物各项功能的实现[5]。另外,在应用结构改造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结构间运行工况的同步,否则,改性后的结构可能造成局部承载力增大的情况,可能会影响结构运行的安全。而改性后的结构一般都比原结构更复杂,计算难度相对增大,因此,在应用结构改造技术进行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计算工作,并且确保计算数值的精准度,避免由于计算不准确影响到结构改造的效果,避免出现重大失误。进而通过合理的应用结构改造技术完成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改性工作。

  4.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于水工建筑物结构改性技术进行了分析,从本文的分析看,由于结构改性技术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在实际选择何种结构改性技术的时候,应该充分的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保证选择的结构改性技术符合水工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也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瑜,白新理,原小杰,刘宪亮,刘东常.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渡槽支承结构受力分析[J].灌溉排水,2012(03).

  [2]刘尔烈,汪克让,别杜安,张汉云,张燎军,宫必宁.柔性高桩承台计算的一种有限单元法[J].水运工程,2011(11).

  [3]陈杨,张建民,王刚,尚昊,郭志昆,张武刚.大亚湾某围海工程三维有限元变形分析[J].水运工程,2012(10).

  [4]林德芳,李晓静,徐瑾,刘建平,陈颖敏,何奔,应小盈.长洲水利枢纽工程水工建筑物设计优化[J].红水河,2013(05).

  [5]何书琴,曾玉红,槐文信.龙桥水电站泄洪建筑物体型优化试验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1(06).

210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