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 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

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

  高校军事理论课一般而言都是紧扣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局势,着重于向大学生介绍军事思想、国防理论、军事科技、军事技能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篇一

  《适应军事变革需要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

  摘要:新形势下;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为目标,这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第一要务,是推进军队建设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到信息化转变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能力构成特点和当前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和误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军事变革;复合型;军事人才

  当前,我军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正在经历着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全方位迈进,建设新型军队、打赢现代化战争成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形势下,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因此,要不断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培养出体现学科专业特色、适合我军现代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新形势下复合型军事人才的能力构成

  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基本能力构成可以总结为三个“三位一体”,即德育、智育、体育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指挥、管理、技术三位一体。

  (一)德、智、体“三位一体”是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基本素质

  德、智、体是一名合格军人最基本的素质,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军人成长和提高。在军人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德”的素质,将会成为“危险品”;如果缺少“智”的素质,将会成为“次品”;如果缺少“体”的素质,将会成为“废品”。这就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首先要政治合格、廉洁自律;其次要具备良好的智力和较强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敏的反应力;同时要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精力。

  (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是对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共性要求

  新形势下的复合型军事人才,需要具备更新、更宽的知识结构,更高、更广的个人能力,以及更合理、更能体现创新特征的素质构成。

  在知识结构方面:一是要具有坚实的、宽广的基础知识;三是要具有系统的、深入的专门知识;三是要具有丰富的、渊醇的相关学科知识。

  在个人能力方面:一是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要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

  在素质构成方面:一是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二是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三是要有良好的军事专业素质;四是要有良好的创新素质;五是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六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指挥、管理、技术“三位一体”是对复合型军事人才在专业上的特殊要求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战争形态、作战结构日新月异,战场环境、作战手段复杂多变,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结构的复合型军事人才。这就要求我军院校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按照“一专多能、技指合一、军政兼优”的标准优化培养模式,建立起能顺应现代高技术战争发展需求,懂技术、能指挥、会管理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型。

  二、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军事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育人观念逐渐制约研究生全方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研究生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对两种能力的塑造上存在缺失和误区。

  (一)缺乏非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随着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军队对军官素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上,更需要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广博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以及团队精神等非专业素质的全方位军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军队院校主要将过硬的专业素质作为优秀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而忽视了非专业方面的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创新思维以及团队精神的教育和塑造。

  (二)专业素质的培养存在误区

  尽管军队院校比较重视研究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大多是情况下还仅仅将专业能力的评价局限在论文质量上,而忽视了对能真正提高全方位素质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我军院校在塑造和培养研究生全方位素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借鉴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如美国、英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还将硕士研究生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严格筛选,毕业淘汰率高达50%。而日本、德国则更注重课程教学目的及研究生独立科研、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方法,并结合我军自己的特色,调整不合理的培养与管理体制,力争在短时期内突破传统模式,以全新的方式来完成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二)营造有利于学员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这里的健康成长包括身心方面,同时还包括学术研究方面。所以不但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设施,心理咨询机构,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的组织一些讲座,论坛等,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学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一良好的氛围中,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三)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甚至是整个人生征程中的灯塔,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导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格导师遴选工作;二是加强导师自身素质;三是引人导师竞争机制;四是明确导师责任制;五是发挥导师群体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培养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改进措施与方法,可很好的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当前我军院校对研究生质量的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通过课程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这些评价方式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但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连贯性,没有摆脱静态的、总结性评估的根本模式。

  参考文献:

  [1]卫宗沛,江泽民军事人才思想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2]马明田,张昌宏,论军校学员人文科学素质的塑造-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3

  [3]周谷平,章亮,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篇二

  《德国与南京政府时期之军事变革研究》

  摘要:南京政府建立之际,日患渐重。对此,从1928年到1938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下,紧跟世界潮流,在武器装备更新、军队编制调整、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幅度的军事变革,使中国的军事发展适应了机械化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德国军事顾问 南京政府 武器装备 军事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对此,从1928年到1938年,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下,紧跟世界潮流,启动了机械化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更新、军队编制调整、军事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本文拟以南京政府时期的军事变革为中心,对德国在中国军事变革中的历史作用进行研究。

  一、南京政府时期之军事变革师法德国的缘由

  德国在欧洲列强中为一后起之秀。19世纪中期前,其前身普鲁士仅为德意志帝国众多松散联邦中的一员,其总体实力尚不及奥地利和法国。但日耳曼民族具有浓厚的尚武传统,威廉一世在位时提倡的“生活军事化”理念对德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随着19世纪中期俾斯麦和老毛奇这对军政绝配的出现,他们成功地筹划了以军事手段为主、政治大略运用为辅的德国统一之路。从1864-1871年,通过三场王朝战争,铲除了法国、奥地利等强国对德国事务的干预,完成了国家统一。

  德国的崛起模式对仍处于衰弱不振状态的南京国民政府具有很强的启示和示范效应,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弱国如何通过计划与努力,快速有效地增强自身实力”的榜样,而“德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显示出的促进中央集权的绝对权威和消弭国内歧见两方面的能力”,也很符合南京国民政府的“集权”施政理念。此前,孙中山对俾斯麦“用国家政权来缓和工人贫困”的做法曾大为赞赏,称其为“国家社会主义”,就是他所提倡的“民生主义”,他坚信德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俾斯麦政权则是欧洲“最有竞争力的政府”,很钦佩俾斯麦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州的方法。孙中山生前希望得到德国军事援助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他在转交给德国官员的信中说:“要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没有比帮助中国建立一支精良、强大、现代化的军队更好的办法了”,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以经济领域的让步来换取。但由于孙中山缺乏一个足够强大而又稳固的地位来激发德国军方的兴趣,所以,他的努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但他争取德国援助的努力却成为继任一代的政治共识。蒋介石对德国及其军事也很感兴趣,1912-1918年,曾2次准备去德国进行军事深造,并在《军声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德国军事实践的文章,对一战后德国军事体制能够保持完整有着良好的印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德国的军事成就受到所有国家的钦佩。虽然它在一战中战败,但它坚定地规划自己的复兴,并在几年之中,在科学发展及军事科技方面超过了各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际,内忧外患不断,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勾心斗角,彼此争斗不已。已成为帝国列强一员的日本,野心勃发,田中内阁上台后甚至提出了灭亡中国的《田中奏折》。为强化国家实力,弭乱御侮,国民政府亟需借助外力,实现富国强兵,但1925-1926年间的反帝运动却使中英关系渐趋恶化;1929年爆发的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则使美国自顾不暇;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上对出现强大邻国上的担忧,使苏联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变革只能是冷眼旁观。“德国在中国既没有国内的政治盟友,也没有大国的特权”,而德国在军火制造上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诸如克虏伯、西门子、蔡斯、亨舍尔、莱茵金属、法本等百年公司,它们也愿意同国民政府进行军火贸易,这一切使得德国成为南京政府时期军事变革的首选。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军事理论课论文参考

2923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