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科技论文 > 科技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科技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科技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科技论文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综合的研究和阐述,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科技论文的格式,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科技论文的格式

  1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3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4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5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6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关于科技的论文范文

  新科技革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二战后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科技革命本身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但是总体上看是中国越来越善于迎接和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实现中国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中国科技发展

  新科技革命发端于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二次大战中大量用于军事目的的科学技术开始转向民用,形成了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它对人类的生产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时间上看新科技革命发端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对一个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国家的科技发展必然产生影响,从影响的特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国防科技大发展时期

  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人的核心,已经从战略上认识到新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55年3月他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所建设的、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①。他们明显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建国后,中国人民的本来愿望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的社会面貌,但是周边环境和国际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国防安全,毛泽东着眼于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认为中国要建立强大国防,赢得相当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发展以原子弹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武器,他指出我们“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②、“也要搞人造卫星”③等设想。1956年4月,由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牵头,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也称《十二年规划》,在《十二年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63年制定了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年规划》。这两个科技发展《规划》,都是紧盯新科技革命的前沿领域,以新兴科技为科技发展重点,配合军事和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制定的,在科技发展战略上采取了“赶超”策略,使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就,很多技术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为将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紧盯国际尖端科技,密切注视着现代科学技术对军事发展的深刻影响,把发展原子弹、氢弹等新技术武器,确定为科技规划中的最大重点,实现了高新技术的突破。但由于把科技革命的认识过分局限在国防需要和政治建设功能上,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科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整体国民经济科技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到70年代中期,我国除了与军工有关的科技如航天、导弹、核能等迅速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外,其他方面的科技力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总体科技水平不高,影响了中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科技为经济服务转变,促进科技全面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新科技革命已很好地解决了科学由潜在动力转变为现实动力的中间环节问题,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了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

  这一时期我们结束了十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被重新重视起来。以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科技发展的全新时期,邓小平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表明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这一论断,揭示了当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中国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指明了航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于1985年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依靠、面向”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发挥。

  在促进科技为经济服务的同时,继续大力加强高新科技研究,是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又一特点。邓小平回顾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时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④在他的推动下,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863”计划,目的是“有选择地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水平,建立必要的高技术产业”,1988年出台了旨在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实施了一系列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中国高新科技发展,尤其是促进了科技产业化。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科技资源配置也随着发生变化,一个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正在形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科技成果数量大、层次高,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通讯卫星的成功发射,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原材料、重大装备、能源、交通等技术领域的突破,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时期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社会战略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形成了新高潮,知识经济初步显露,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素质发生了质变,劳动者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越来越多,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纷纷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科技文化发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尚未得到全面的认识,某些领域仍存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事业不发达,劳动者素质不高,社会对科技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小,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中共中央把“科教兴国”确定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在中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中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此后的几年中,国家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0.6%增加到2003年的1.32%,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其自主筹集的科技经费大幅度增加,到2002年达1676.7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的57.1%⑤,国家科技发展体系更加合理,基础更加坚实。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发展还是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或“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产业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进口,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低下,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在新世纪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也正在相应地不断增加,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科技发展遇到了“瓶颈”。面对科技发展新形势,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3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有23个部门组成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经过三年,十二易其稿,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第一个科技规划,将指导今后15年的科技工作,“自主创新”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主线,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整个历程看,新科技革命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时期由于我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国际背景对我们的限制,以及““””十年的严重干扰,使我们没有完全跟上新科技革命的节拍,但是仍然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成就,奠定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从1978年开始的后两个时期,我们紧跟新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促进了中国科技全面的发展,为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科技保证。(作者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基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XG―001)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5页。

  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③《人民日报》,1970年4月2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页。

  ⑤《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看了“科技论文的格式是什么”的人还看:

1.科技论文格式要求

2.科技论文格式要求及写作技巧

3.科技论文的标准格式

4.科技论文标准格式

5.科技论文标准格式模板

252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