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大专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古代文学是非功利的为己之学 ,其价值体现在立人 ,而不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大专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大专毕业论文篇1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中国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中国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具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在中国文学中,除了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外,同样因为音韵的要求而有了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还有骈文、赋、词、对联等等。汉代有汉赋,汉赋的特点能表现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思想。当然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宋代把词推向了辉煌,把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表现到了极至。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同样也是满口余香、韵味悠长。

  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叙事方面不如抒情,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诗有着很大的关系。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看出,抒情诗占的比例很大,叙事诗的比重很小。抒情诗比比皆是,而最着名的叙事诗却只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两首。难怪中国人喜欢抒情,这和中国的文学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就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美,并将一直走下去。《左传》中“赋诗言志”的意思,“志”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等·后世许多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自居易,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了这一种说法。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位置,也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性贡献,“诗缘情”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戏曲方面表现较多。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抒情的唱段很多,也很美。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所谓“三五步,行经千里;面对面,如隔重山”、“四个龙套,千军万马;几下更锣,长夜即逝”等。很显然,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是一种含蓄美。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比如,《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学。所谓“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

  “韵”,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使诗歌音调和谐,富有节奏,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到了魏晋时期。“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到了晚唐时期,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影响了诗坛近百年之久。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倡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可以说是一种风格论的认识。方东树的说法是对一种创作论的认识。皎然在《诗式》中说:“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这可以是一种鉴赏论的对“气”的认识。

  我们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当然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探索性地借助于“气”、“意”、“境”、“中和”“韵味”等等的审美范畴,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这在中国都是独具特色的,正是有了这些独具的审美范畴,才使我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使我国文学独具特殊的地位和独有的魅力。以上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代文学大专毕业论文篇2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

  关键词:神话 唐代 玄学

  一、中国古代神话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根据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二、唐代的文学造诣

  文学上唐代的成就可以说是颇大,特别是唐诗,“诗莫盛于唐”,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高。“近体诗(律诗)和古文(散文)是代表唐朝文学的主要文体,由此破坏了或者派生了其他若干文体,影响后代文学至为巨大。刘勰《文心雕龙》说,六朝以前各种文体无不溯源于六经。照这样说,两宋以下至语体文流行的一千年间,各种文体的渊源,应该是唐朝。唐文学所以如此重要,只是因为它吸收南朝文学的英华,并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

  文学上唐朝贡献远不止此。长安,当时唐王朝的首都,也是各国文化交流中心。大量的外国人慕名前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礼仪。“唐朝境内的文化交流活动,遍及于广州、扬州、洛阳等主要都会,而以长安最为集中、最为繁盛。”我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王朝不多,仅限于几个王朝,更多的是各个强国之间的交流或与单于等偏远地区的交流,至于和外国的交流则是凤毛麟角。唐王朝在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而有些则是由于迫不得已”。由此看来,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史的唐代的文化氛围略带洋气又充满着乡土气息。

  史学上唐朝也有一定建树。二十四史中,唐人编纂的就多达八部,包括《晋书》、《北齐书》、《南史》等。另外,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也出现在唐代。《史通》一共20卷,分内篇和外篇两类,主要对史书的内容编纂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该书对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史书的评判,对中国古代史的总结以及提出史家三长论等几方面。另外,虽然《史通》影响颇大,但其人未能跳出封建的圈子,思想方面仍存在一定偏差,比如对封建思想的肯定以及对农民起义的批评诬蔑等。《通典》,我国史上第一部典制体史书,也是在唐代是编纂出来。

  三、魏晋玄学

  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玄学在魏晋时期已经取代两汉经学思潮成为思想主流。其影响从思想蔓延至文学,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我们这里主要就玄学对魏晋诗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严格的说玄言诗不属于真正意义的诗。它只是在诗的躯壳中放入玄理而已,没有诗之所以成为诗的重要东西。可是相比其它类型的诗,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不只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助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从而形成了玄言构成的以理趣为点睛之笔的诗歌形式。而这种诗歌形式字形成起便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来影响后世。于是玄言诗的外在形态逐渐淡化,而其内在的以玄理,理趣为思想的哲学思想融入了更多诗人的创作中,最后被宋代诗人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猜你喜欢:

307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