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试论茹志鹃笔下的亲情嫁接

试论茹志鹃笔下的亲情嫁接

时间: 宁静642 分享

试论茹志鹃笔下的亲情嫁接

  摘 要:茹志鹃的作品可以““””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里主要用到《关大妈》、《百合花》、《同志之间》、《回头卒》等短篇小说进行亲情嫁接的具体分析与情感探索,浅谈亲情嫁接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等,以更好地领会茹志鹃的作品。

  关键词:茹志鹃;前期作品;情感;亲情嫁接;升华

  一、简述

  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她的短篇小说,因文笔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动人,颇得好评,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她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不注重“重大斗争”与“英雄人物”, 着意塑造平凡而高尚的人物形象。从时间上看,她的作品可以““””为界,分为前后二期【1】。在这里将提到的都是“”以前的前期作品中的亲情嫁接。

  亲情嫁接即为人与人之间在相处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以嫁接亲情的方式进行抒发,从而描绘出更为浓郁的情感,并形成艺术效果。下面是对作品中亲情嫁接的具体体现。

  二、文章中具体亲情嫁接

  在那个时代不合时宜的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是引领茹志鹃开启文坛道路的基石,也是她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我感动的是新媳妇对小战士的情感。这里要借鉴并引申弗洛伊德的一段话,“假使一个是少妇,一个是老翁,则她虽不想成为他的妻子或情妇,却也想做他的爱女,里比多的欲望稍加改变而成一种理想的柏拉图式的友谊愿望。”【2】用这段话并非有玷污新媳妇与小战士纯洁战友情的意思,我也不赞同新媳妇对小战士是爱情的观点。弗洛伊德的话指的是移情,我将它引申为新媳妇把对自己任何一个可能或者已经离家参加革命甚至参与战争的亲人的亲情移植到死去的小战士身上。

  新媳妇才过门三天,却独自在家,文中并没有提及她的丈夫以及其他的亲人,再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完全可以相信,她的亲人中必定有参加革命甚至参与战争的。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正是写出战争的残酷。十九岁,参加革命一年的小战士在战争中为救战友意外丧命,从此永别了等他回家的家人。新媳妇的父亲或者是丈夫可能也会在战争中死去,穿着破衣服被放进冰冷的棺材,也许甚至连棺材都没有,所以她沉默的缝好小战士肩头上的破洞,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全新花被子裹在同志弟尸体上。这样的亲情嫁接使同志间的情感成为跨越空间的亲人间的生死离别,感情更加充沛也更加伤感,达到升华的效果。

  除了典型的《百合花》,茹志鹃的创作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也是出现较多的亲情嫁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辈人之间,因为一种奇妙的链接,出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我选择了其中的《关大妈》、《同志之间》、《回头卒》等短篇小说为例,具体分析。

  《关大妈》一篇中正式形成亲情嫁接是在关大妈为受伤的猫子守夜那里。她像一个母亲在黑夜里战战兢兢地努力守护自己的孩子,让猫子想起小时候保护自己的母亲,觉得死了十多年的母亲又活了过来。猫子看见关大妈空荡荡的屋子和她牺牲了的儿子桂平那空空的床,心里有什么东西在颤动,一股股的酸味直堵到喉咙。他对关大妈说,“娘!我走了,你要是不害怕,往后我常来看你……”这里的猫子,把自己当作为革命事业在外奋斗留母亲独自在家的儿子,把关大妈看作在家里默默等候儿子的母亲。不是关大妈母子,不是猫子母子,是所有的母子,所以后来,游击队员们都把关大妈叫做妈妈,母爱关怀达到泛化。

  《回头卒》里我找到两处关于亲情嫁接的地方,一是十年前的老卒大叔和张常喜与十年后的张常喜和小六子不同的两代人形成的父子纽带,二是张常喜关于老卒大叔变化的思想情感起伏。十年后的小六子像十年前的张常喜追随老卒大叔一样追随张常喜,也同样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父亲。老卒带着张常喜做事,张常喜带着小六子学习,是父与子的传承,形成父子纽带。张常喜对于老卒大叔如今堕落的变化不像是对群众不思进取的愤懑与指责,更多的是像对于老父亲不悔悟的无奈和感伤。

  很有趣味的是《同志之间》里面的情感,像妈妈的老张,像爸爸的老朱,像儿子的小周。笑眯眯的老张会悄悄自己掏腰包给小周准备他爱吃的粉丝汤,严肃的老朱却总是严格要求小周,而小周会挖空心思的为爱抽烟的老张想办法找到烟,也会在赌气的同时敬重并依恋老朱。三个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同志之间还是家人之间,是慈母严父调皮儿。行军路上的老张,老朱,小周是三个战士,但嫁接以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后也呈现了平日里常见的一家三口,单一的关系多重化,特定的关系普遍化。【3】

  三、总结

  幼年丧母失父的茹志鹃曾提到过,“在参加革命前,我没有家,到了部队以后,我有了家。”【4】这样的部队情感情节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她笔下的亲情嫁接,大多为战士与群众间或者战士与战士间的关系。我不赞同这样的亲情嫁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军民一家亲或是同志间的友爱这些简单的解释,不能让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跨越空间完成,不能使母爱关怀达到泛化,不能形成父与子传承的纽带,不能单一的关系多重化以及特定的关系普遍化。不管是有意或无意,茹志鹃在创作中形成了对一些情感的亲情嫁接,达到了情感的艺术升华,这不失为优秀的创作方式。

  参考文献:

  [1]茹志鹃作品欣赏/翁光宇.谭志图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3

  [2]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6

  [3]百合花/茹志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漫谈我的创作经历/茹志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1

18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