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关于互文性在文学中的意义网络及价值(2)

时间: 苏珊1 分享

  三、互文性的价值
  互文性打破了关于原创性的神话。除了学术写作经常加注解或附上参考文献篇目之外,某种文本对其他文本的依赖关系很少被明示,所谓“文学创作”尤其如此。久而久之,在社会上形成并扩散了有关作家“独创性”的神话,“互文性”却揭示了作家对于前人已有作品的依赖性。事实上,从个体的角度看,任何作者都是从读者转化而来的。从来没有读过任何文本的人根本无法从事写作,正如从来没有听过说话的人完全不可能具备言语能力那样。互文性深化了我们对于作者和读者交互的理解,有助于将文学活动看成写作和阅读相互转化、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虽然克里斯蒂瓦本人未曾明言,但互文性看来并非文本自身的一项特性,而是文本在作者及读者之间制造的某种默契。正因为作者与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享有共同的知识背景,或者说作者与读者之间并不存在鸿沟天堑,互文性才得以实现。
  互文性增进了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打破了文本作为自足的密封整体的观念,代之以文学生产是在其他文本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念。据此看来,任何文本事实上都是对既有文本的重写。对于克里斯蒂瓦来说,任何文本事实上都是互文文本,都是一个与不计其数的其他文本(包括未来的文本)互动的站点。这种互动既包括公开、明显的引用或参考,又包括对已有文本的同化或模仿,还包括对于既定惯例的认同与遵循。但肯定互文性的存在,每个文本都有其边界的观念便成了问题。任何文本都存在于巨大的、涉及多样文体与媒体的“文本宇宙”中,没有一个文本是独立的孤岛。既然文本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了硕大无朋的网络,那么,哪儿是它的开端?
  哪儿又是它的结尾?互文性的观念戏剧性地混淆了书本的轮廓,将它的整体性形象消解成关系与联系、解释与碎片、文本与上下文的无界、无限的编织品。互文性的观念也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电视,不是将它看成由离散文本组成的系列,而是将其视为绵延的视频流。不论是对于什么媒体而言,文本都是可塑的,其界限可以由读者重新划定。
  互文性还开拓了文艺批评和文艺研究的思路。既然文本以彼此交织成网络的形态存在,我们便可以将有待评析的特定文本视为网上的纽结,通过比较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或者对不同主题的同一处理)等做法来把握其特征。互文性通常被界定为一个文本间接提到另一个文本之处。但是,既然阐释是个活跃的、个人化的过程,文本可能也包含作者都未意识到的对其他文本的隐蔽涉及,揭示这种隐蔽涉及也是文艺批评与研究的任务之一。
  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但对文学文本的读者而言,互文性阅读状态却一直存在。在阅读中,读者自身的经验和感觉与作者、文本以及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交互,成就阅读的快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文本可能具有不同的互文特征,而这些特征能够决定文本编码和解读的自由度。对文学批评者而言,虽然他们以第三人称出现,似乎超然于作者、文本和读者之上,自身却仍然避免不了成为互文网络中的一部分。文本的互文性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所有试图靠近它的东西都统统吸纳到自己的体系中去。在互文中,既不存在意义的中心,也不存在一个超然的观察点。互文性理论可以避免从单一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任何试图分析或解释文本的人都必须参与文本的互动。研究文本者,自己也是文本。这也是所有文学批评者共有的宿命。
3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