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自考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自考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自考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新闻传播业具有政治性强、业务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研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形式和渠道的传播途径逐渐走进了广大群众的视线,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了甚至是彻底的颠覆。新媒体时代,面对新的传播环境,新闻传播需要在形式上予以改革,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笔者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形式的变迁及影响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变迁;影响

  1新媒体的作用分析

  1.1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众所周知,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为生理需求。但是,在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之后,人们便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追求更多精神上的需求。而在新媒体时代,则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例如,人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利用各种新媒体听音乐、看电影等。所以说,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1.2构建言论平台

  新媒体利用自身的巨大力量,为大家构建起言论平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在言论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但传统的媒体类型无法有效地满足大家的言论需要。但是,新媒体却可以以自身的力量,为大家提供丰富的言论渠道,构建起完善的言论平台。例如,近年来十分热门的微博即为一个十分强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实现言论的自由发表。而且,利用各种新媒体类型,还可以形成舆论力量,积极地影响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展走向,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1.3影响传媒产业

  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传媒产业。不可否认,新媒体和传统的传媒产业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竞争,但新媒体的出现,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与改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和各种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也开始日渐的模糊起来。二者必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合作与共赢。

  2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2.1传播速度显著提升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2014年9月16日下午,《中国青年报》一名记者发了一则网络新闻。新闻中还配有图片,内容是92岁的老院士吴良镛站在台上作报告,但台下大量的青年大学生却在趴着睡觉。这一新闻被发布之后,迅速得到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转载。很多网友也纷纷将其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以及博客中。短时间内,该新闻事件的点击量惊人,并得到广大网友的热议。这两个新闻事件是十分生动的案例,其快速传播充分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新闻话题和资讯以及事件等,都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2.2传播模式日益立体化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通过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浏览新闻,新闻传播日益多样化和立体化。人们不再受到传统新闻传播载体和形式的约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显示情况,通过不同的新媒体来搜索感兴趣的新闻,并进行浏览和了解。各种新媒体还可以积极地联合起来,并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一起,共同对同一新闻话题或者新闻事件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传播与报道。从而更好地展示出新闻事件相关的各方面细节内容,并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等,为人们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的新闻服务。2012年,“静静的遂宁”城市体验活动由遂宁日报联合《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晨报》共同开展。活动全程集中了成都、重庆、遂宁三地平面媒体的强势宣传推广,遂宁新闻网、优酷网、凤凰网等网络新媒体也及时对活动进展情况进行更新,追踪报道体验活动中的体验小故事、市民评价等,扩大了体验活动的宣传面和影响力。不少参与体验活动的成渝市民在体验中还利用微博、博客、微信、论坛等新媒体互动方式,在第一时间,将自己对遂宁的城市印象、体验感受等通过各种新媒体的方式分享给家人和朋友等,并积极向广大网友推荐遂宁,热情邀请他们前来感受遂宁的宁静之美。于是,“静静的遂宁”迅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一时间,这种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互动方式对“静静的遂宁”进行“集中轰炸”的城市营销方式,在成渝遂三地刮起了一阵体验旋风。各种相关的新闻资讯和报道,也通过各种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些信息与体验感受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及读者讨论、体验者的感受等再次和多次传播,最终实现了立体化的传播。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模式日渐立体化。

  2.3加强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

  新媒体技术发展催生出多元媒体形态,加剧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和舆论引导压力,也对现有传媒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公共领域,新媒体正取代传统媒体,发挥议程设置、组织动员、舆论公器的强大效应。其中,议程设置作用是一种大众传媒所具有的,为公众进行“议事日程”设置的功能。在大众传播背景下,通过进行“议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对公众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则需要有人在扮演“把关人”这一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在各种新闻的报道和跟踪报道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都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来。并促生了一大批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于是,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利用各种新媒体,公众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很好的安排。而且,意见领袖的作用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情况,开始对大众媒体的设置议程予以干预和设置。于是,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也得到不断的增强。开放性、去中心、个性化是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互动是其本质。这些年来主流媒体也一直在推进全媒体的实践,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联合应用各种新媒体,对不同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报道和分析。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在“乌克兰危机”“新疆暴恐事件”“两会”等新闻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可圈可点,延展、增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各种新媒体客户端以用户需求为目标,聚合人民日报核心新闻生产力,呈现高质量内容,全方位突出新媒体特色。依托人民日报遍布全球的强大采编力量,随时传递新闻资讯,盘点舆论热点,直播突发事件。客户端还专为移动用户提供原创、首发、独家的报道,帮助用户及时、准确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全程追踪热点,提供深度解读,促进了各种新闻资讯的传播。

  3结束语

  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这个重塑的过程堪称一场“革命”。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的格局,并引发声势浩大的传播革命。作为新型的传播技术和载体,新媒体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新闻传播形式。新媒体利用自身的力量,为大家提供信息等方面的诸多便利,并促使新闻传播向着更为快捷、直观、便于互动的态势发展。但是,新媒体对各种新闻的传播优势也给相关部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新闻传播过程中,还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以更好地利用各种新媒体来进行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苏宏元,粟佳,周奂,等.新媒体研究:更加关注业界、现实、网民和学术自身——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综述[J].新闻界,2011(9):3-5.

  [2]王纲,张宇宜.离互联网硝烟再近一点——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的新媒体探索[J].新闻战线,2013(2):23-26.

  [3]韩少林.坚守主流价值创新传播手段——楚天都市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战线,2012(12):50-52.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类应用性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新闻实务教学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的新闻实务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亦即专业教学与传媒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的比例被大大压缩、实践教学有课程无体系。面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新要求,新闻实务教学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闻实务;教学;问题;改革

  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媒介作品评析》的根本定位是教会学生运用理性的视角、专业的方法评析媒介发布的新闻作品,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本课程是具有理论延展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刻把握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能够灵活使用这些理论分析具体的新闻报道作品。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度”,如何在具体教学中突出“应用”的根本定位,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缘起

  (一)呼应我院办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需要《媒介作品评析》的前身是《读报评报》。作为国内新闻专业的传统课程,安徽大学从1984年创办新闻专业开始,始终将《读报评报》课程作为每一届大一新生的专业“入门课”。2000年以来,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逐步提出了“四基并重”的办学理念,亦即“基本素质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此,我院以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核心,课程体系的培养为先导,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基础,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为落脚点,全方位地开展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改革。2006年,为顺应新的教学需要,学院开设了《当代媒介素养》以取代《读报评报》“专业入门课程”的地位,与之相适应,《读报评报》课程遂重新调整为“专业提高课程”,授课年级也由大一上学期调整至大二下学期。从“专业入门课”到“专业提高课”,课程定位出现根本性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自然必须相时而动。

  (二)因应传媒实践变化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电子媒介的不断冲击,尤其是2000年以来,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报业逐渐呈现出颓势,传媒业再次出现“报纸消亡论”。对此,新闻教育界应该充分认识到传媒竞争的紧迫性,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新闻教育。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历史悠久的《读报评报》课,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都亟待改革。一直以来,《读报评报》课的开设都是建立在报纸为强势媒介的认知上,因此,其内容仅仅是对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伴随其他媒介力量的不断壮大,我们必须关注所有媒介的新闻作品,将教学内容转向对不同媒介产品的分析。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5.57亿,即时通信网民规模5.88亿,博客用户1.09亿,微博用户2.49亿,域名总数为2060万个,网站总数为335万个。1这一转变促发我们于2011年将课程名称改为《媒介作品评析》,其意在“拥抱全媒体时代”,教会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的视角去审视新闻作品,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去评析媒介作品。

  (三)对应新形势下传媒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形势下,传媒人才的培养标准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仅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技术层面的能力已无法胜任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在研究生考试和媒体招考中,都会专门涉及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之类的题型,这就对我们的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二、教改的思路与目标

  (一)思路

  基于对《媒介作品评析》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以及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变化与新要求的判断,我们在本课程中引入应用性教学活动,强调以“媒介作品”为考察对象,紧扣“新闻实践能力”这一中心,以“大新闻业务观”(即将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技能置于整体性框架内)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旨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应用,以应用夯实基础,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

  (二)目标

  通过这样的思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实现四个“一”的要求,亦即:能够熟悉写作一篇专业文章评析新闻作品,能够用一段文字精确评析新闻作品,能够将一段文字浓缩为一句话来评析新闻作品,最终能够用一个字精准评析一篇新闻作品。这一目标的提出,首先是由本课程的基本特质决定的。作为新闻专业实践类提高课程,《媒介作品评析》面向的是刚刚经历专业分流之后进入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此前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当代媒介素养》、《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实训》、《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实训》、《中外新闻传播史》等新闻传播类的基础课程,因此,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必须设计一个能够产生质的飞跃的课程框架,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教会他们运用理性的视角、专业的方法评析媒介发布的新闻作品,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改革方案

  (一)整体思路是以“新闻实践能力”为中心

  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旨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应用,以应用夯实基础,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切实有效地转变,亦即从单纯的写作技巧的分析转向对学生新闻思维的培养。“新闻思维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新闻思维”则构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首要内容。我们尝试提出“贯通式”教学模式。所谓“贯通式”教学模式,即以新闻作品分析为切入点,有机贯通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三大领域,着重培养学生学术并举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怎样在这三大领域中建构关联”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二)内容设置强化整合性理念

  本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对于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目前来看,这样的内容已无法摒弃以往对新闻业务分门别类的内容设置,根据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以“大新闻业务观”为指导,强调新闻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紧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将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技能置于整体性框架内,既强调每一个内容的独立性,也要将这些内容作为整个新闻实务的教学的重要一环,彼此串接才能形成学生新闻实务的综合能力。

  (三)以新闻实训作为根本手段

  围绕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们在《媒介作品评析》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训观念,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力图通过应用性训练来夯实基础、掌握技能,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小班制、实战模拟、案例教学等授课方式,为学生设计了针对不同媒介形态、不同业务环节的综合训练项目。

  (四)大胆改革考核形式

  对于《媒介作品评析》课程的考核形式,我们要变过去的评析新闻作品这一单一形式为多种考核形式并存,就引入了课堂分组讨论、随堂小作业、命题作文与自主选题等多种考核形式。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告.

  参考文献

  1、试论架构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的运用邓惟佳;国际新闻界2008-03-23

自考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

2.汉语言文学自考论文

3.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

4.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5.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网络教育论文

126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