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的破局与重构 》

  摘要:“美丽中国”旨在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格局中优势突出。在信息全球化和中国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生态发展内在契合的网络传播是“美丽中国”对外传播中影响范围最广、最有效的方式。当前,“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重视自身网络平台利用,国外网络平台借助不足;重视信息发布,受众关注度不足;重视传播数量,内容关联度不足;重视传播过程,用户共鸣不足。重构“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格局,应当着眼于提高网络影响力,实现“四个转型”,提高对比度、改进表达方式,再造信源;实现“四个转变”,提高触及率、增强信任度,再引信宿;实现“四个转向”,提高曝光度和共鸣水平,重建信道。

  关键词:“美丽中国”;网络传播;国外网民;对外传播

  2015年6月,世界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网上数字版———ScienceAdvances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化、污染和地表植被破坏等原因,地球正在步入最新一轮的“大灭绝时期”,而人类将率先遭遇灭绝。①这份研究报告再次告诫世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现代战争,不是重大瘟疫,也不是意识形态斗争,而是生态环境破坏。为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新理念,努力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并将其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②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③“美丽中国”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丽中国”是美丽世界的重要组成。中国应当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用“美丽中国”主动影响西方网络社会,提升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新形象。

  一、相关研究综述

  课题组分别以“美丽中国”“对外传播”“网络传播”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共搜索到4620条结果,其中具有一定相关度的论文139篇,出版物34部。这些学术成果的关切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生态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角度,解读“美丽中国”的内涵与意义。周生贤认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王如松认为,“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走向对精神生活和生态真善美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类生态的进步和对富强健康文明美好未来的追求”。

  万俊人提出,“‘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显然不只是表达我们对天更蓝、水更美、空气更加洁净、山河更加美丽的期待,同时也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二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美丽中国”建设路径和评估体系。

  蔡尚伟等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个维度提出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自2012年起,连续发布《“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和《“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研究报告》。王金南等从资源节约保护、自然生态保育、环境质量改善、地球环境安全四个维度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从网络传播技术角度,探索对外网络传播的技术更新与格局重建。徐佳认为,世界信息传播资源的长期稀缺和不平衡占有是造成国际传播结构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参与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新起点。

  四是运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思考对外网络传播策略和政策。王庚年认为,中国国际传播有三重境界:中国内容中国表达、中国内容国际表达、全球内容中国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姬德强认为,中国的全球传播需要践行社交媒体时代的扁平化操作路线,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量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潜力,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彭兰认为,针对由“个人用户”推动的传播模式变革,外宣媒体需要深入研究海外网民的需求和心理。王东迎探究了我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实力的对策。

  五是运用要素分析等方法,探索对外网络传播效果评估。郭可、毕笑楠研究了中国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对外传播效果的对策。程曼丽、王维佳立足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主要问题,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①随着“美丽中国”被党和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转向,迫切需要国际社会了解、理解、认同“美丽中国”乃至支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是一种国家形象的新塑造和新传播,一种跨越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策略和新考量,一种网络外交的新视野和新角度。总体来看,学者们对“美丽中国”和对外网络传播分别开展了诸多研究且著述颇丰。但是,由于“美丽中国”是中共首次提出的新理念,当前的研究还没有涉及“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问题,亟需学术界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探索,在战略策略上提出参考,在政策对策上提出建议。

  二、对外网络传播概念及其优势

  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认为,当代的媒介社会是一个仿像的世界。在这个仿像世界里,因特网充当了最后的媒介,成为其他媒介的终结者。今天,网络传播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受众最多、参与度最高、互动性最好的传播形式。2014年,全球网民已突破3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1.5%。②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高达88.9%。③

  (一)对外网络传播的概念

  对外网络传播是特定国家或地区针对国外(境外)受众通过网络开展的传播活动。在传播主体上,既可以是政党、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传统媒体,也可以是网络用户个人。在传播对象上,主要针对其他外国(或地区)网民(本文统称“国外网民”)开展传播,寻找思想共识,谋求价值认同,树立良好形象。在传播内容上,既有只适合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内容,又有传统媒体内容。在传播方式上,既有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应用,又有手机APP、手机浏览器等移动互联网应用。

  (二)对外网络传播的优势

  互联网把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联结成覆盖全世界的公共传播系统,“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联网精神得到普遍尊重和遵循,形成“世界一网、地球一村”“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摄像机”的传播奇观。与传统传播易受目的国的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信息管理制度、新闻传播制度、人文习俗等制约相比,网络在对外传播中的优势十分突出。一是交互、融合、便捷。“媒介即是讯息”。①在网络传播中,受者与传者、受者与受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双向交流,受者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同时,传统媒介传受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传者也是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受者,每一位网民也能够上传信息,成为传者,特别是自媒体出现之后这种特征得到强化。无论是传受信息、发起对话还是分享知识,网络传播都比传统传播更便捷、更快速、更全面。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对于超越国界,调动受众的关注度、积极性和能动性,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多样、选择、窄播。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相对单一,传播形式受到自身媒体属性制约。网络传播的数字化信息容量无限、内容无所不包,并且十分便于复制和传输,极大增强了信息的多样性和用户的选择性,因而大幅摊薄其他媒体受众份额,形成网络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那些突出小群使用者需求的内容,虽然关注度不高,但总会受到对此感兴趣用户的欢迎和喜爱,这就是“长尾效应”(LongTailEffect)。

  “窄播”(narrowcasting)是其中的代表,这种传播方式针对特定小众化人群,通过专门化的网站(网页)、社交媒体、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等载体,以满足其特殊信息需求。通过对外网络传播可以为国外网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信息,总会受到特定人群的关注,收到相应的传播效果。三是集体行动、网络合作。克莱•舍基(ClayShirky)认为,网络的力量在于它使构建群体的努力变成一件“简单得可笑”的事情。

  ②互联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超越国界的重重阻碍,灵活而有效地通过多种社会化工具把不确定受众联结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传播允许人们分享兴趣、经验,把不确定的陌生人邀约起来,按约定时间、地点、方式组织离线的集体行动,以实现网上达成的共同目的。网络传播的这种构建国外网民群体并促成网络集体行动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

  三、对外网络传播与“美丽中国”的内在契合性

  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指出:“数字化生存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将会为其带来最后的胜利。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③网络传播是对权力的分散,也被赋予权力;是对全球化的促进,也是实现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全球化和中国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生态发展内在契合的网络传播是“美丽中国”对外传播中影响范围最广、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一)媒介演进与文明样态的当代性契合

  从媒介演进历史来看,我们先后历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时代,“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①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把人类的传播活动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的面貌。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我们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转向生态文明。这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美丽中国”是中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这个最新文明样态。网络传播与“美丽中国”都是自身演进的最新形态,二者在发展趋势上具有内在契合性。

  (二)人人传播与普遍关注的广泛性契合

  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社会化工作清除了公众表达的障碍,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是人人都是“自媒体”(WeMedia)的时代。②美国主要社交网络门户Facebook用户数2015年达到惊人的24亿人,③比中国人口还要多80%。在社交网络中,一个话题一旦受到关注,就会在数量庞大的用户群里极速传播,产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互动性好、影响力大的传播效果。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越来越大,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2014年“全球态度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环境灾难排在对人类最大威胁的第二位,而大多数中国人称污染和环境问题是最大威胁。④传播方式的人人参与和传播内容的全球普遍关注,使得“美丽中国”与对外网络传播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

  (三)中国对外传播生态重构与生态环境重建的统一性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对外传播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传统媒体拥有了与西方一流媒体差异不大的全球覆盖率,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对外网络传播,改变传统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困局,形成有利于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舆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创造能力超出地球承载力,造成资源的巨大耗费与环境的严重污染,出现全球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走出资源困境、重建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通过网络对外传播“美丽中国”,一方面是在重构对外传播生态,另一方面也是在重塑中国国家形象。

  四、“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实力和水平提升显著,对外网络传播体系已经基本成型。在“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方面,依托现有对外网络传播体系,各传播主体开展了大量“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活动。总体看,这些传播存在“四个重视”“四个不足”:一是重视自身网络平台利用,国外网络平台借助不足。通过已有对外网络传播平台,“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初步形成了“8+24+X”的传播格局(“8”即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等8家国家重点建设的外文新闻网站,“24”即千龙网、东方网等24家地方新闻外文网站,“X”即政府网站和腾讯、新浪等商业网站英语频道以及重点涉外单位外文网站)。

  但是,在Yahoo、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世界顶级网站上,“美丽中国”的传播自发、零散,没有形成主题化、主动式传播。二是重视信息发布,受众关注度不足。从传播内容上看,“美丽中国”的中文报道一般都能翻译成外语版,但是没有针对国外受众的需求和阅读习惯进行重新设计,加之中国网络媒体在国外影响力有限,国外网民关注度较低,产生的传播效果不佳。而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国外关注度迅速升高。课题组选取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视频播客类网站Youtube进行考察。

  “美丽中国”正面视频关注度一般很低,比如“China,Biodiversity,andtheEnvironment”(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环境)2个月的点击观看量仅有72次;负面视频“TheDevastatingEffectsofPollutioninChina”(中国污染的破坏性影响)的半年点击观看量就达到1135994次。三是重视传播数量,内容关联度不足。提出“美丽中国”后,各大对外网络媒体纷纷开展“美丽中国”对外传播。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11日,新华网英语频道发布与“beautyChina”相关的信息6129条,人民网英语频道发布1257条。但这些传播内容彼此相关性不大、持续性不强,呈分散点状,主题不突出,更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体系。四是重视传播过程,用户共鸣不足。课题组选取在国外拥有一定用户的中国网英语版进行考察。

  以“environmentchina”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显示4725条结果;以“beautychina”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显示出801条结果。“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的信息数量不可谓不多,但是这些网页信息普遍打开速度慢,几乎没有网友评论。这样的对外网络传播,引不起国外受众的关注,无法激发他们的情绪体验,不会产生情感共鸣。可见,虽然我们通过网络对外开展了大量“美丽中国”传播活动,但是传播内容吸引力不强,热点焦点话题曝光度不足,表达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网络传播需求,自身网络平台传播力不足、“美丽中国”的国外网民接触率较低,国外网民的信任度不高,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局面之所以打不开、效果欠理想,除了“美丽中国”提出时间不久,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整体传播战略和具体传播策略未提出之外,主要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信源策划设计不足。

  信息社会里,信息不再稀缺,甚至过剩,而注意力却变得稀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关键在于内容。在“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策划设计,传播的信息比较庞杂,信息之间缺乏关联性和连续性;叙事方式上普遍采取将中文报道翻译成外文的方式,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不适应国外网民的信息消费需求,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吸引力不足。正面信息我们主动传播多,负面消息国外网站关注多。

  二是信宿引导不力。我们对国外网民特点分析不够深入,对其网络使用习惯了解不透彻,对其意见表达提供的渠道不畅、反馈有限、吸纳很少,更没有开展关于吸引国外网民参加的“美丽中国”网络共享合作活动。三是信道建设存在缺陷。重视以我为主的网络传播,忽视国外网络平台的借助使用;重视PC互联网的使用,忽视移动互联网的运用;重视网站在“美丽中国”传播中的作用,忽视网络社区、自媒体的作用;重视“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的过程,忽视传播效果的提高。

  五、重构“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格局

  2014年,克里斯•布洛根和朱利恩•史密斯(ChrisBrogan&JulienSmith)提出网络影响力方程式:影响力Impact=对比度Contrast×(触及率Reach+曝光度Exposure+表达方式Articulation+信任度Trust+共鸣水平Echo)。①这一方程式对于破解中国当前对外网络传播困局具有重要启迪意义。重构“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格局,需要着眼于网络影响力六个基本因子,提高对比度,改进表达方式,再造信源;提高触及率,增强信任度,再引信宿;提高曝光度和共鸣水平,重建信道。

  (一)再造“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信源

  即使是在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黄金定律仍然适用。在信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对劝服效果的影响方面,存在霍夫兰(CarlHovland)“休眠效果”(sleepereffect):从短期来看,信源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对劝服效果的影响更大,但从长期来看,人们会渐渐只记得信息内容,而忘记信源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在国际网络传播领域,中国虽然处于明显弱势,但通过致力于内容建设,对传播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打造,能够对国外受众产生“休眠效果”。围绕影响力方程式的对比度和表达方式这两个影响力因子,再造“美丽中国”信源,需要实现“四个转型”。一是由分散自发向主题传播转型。“美丽中国”包括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诸多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传播内容十分广泛。

  在对外网络传播中,突出什么主题、从哪些方面切入、重点推送哪些信息、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如何考量等问题,都要精心设计、统筹规划,才能吸引国外受众的注意力,受到关注,得到认同。二是由自说自话向西式叙事转型。费希尔(Walterfisher)认为:所有传播皆叙事。①中西方在新闻报道文本叙事风格上有很大差异。“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的受众是外国网民,应当采用能够为他们普遍接受的人性化叙事方式,而不是国内常用的抽象式、说教式叙事。把“美丽中国”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入情入理,情节清晰、前后呼应。故事之间相互印证、彼此吻合,故事人物可查、可信,不能让受众产生虚空感和距离感,故事对社会现实进行精确再现,可信、可靠。

  三是由文字为主向图像呈现转型。在艾尔雅维茨(AlesErjavec)看来,我们已经进入多媒体和多感觉时期,图像是主要的传播媒介。②美通社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媒体乐于采用附有高清晰图片的新闻,而拥有相关配图的文章的总阅读量比没有配图的高出约94%。③“美丽中国”是一幅幅美丽图像:五千年历史文化是一幅幅穿越时空的古典画,地大物博、山清水秀是一幅幅绝美的中国画,团结友爱、幸福和谐是一幅幅充满人文情怀的风俗画……这些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甚至不需要文字、不需要解说就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内容,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易于网络传播,易于为国外网民接受和理解。四是由单向提示向两面提示转型。霍夫兰经过测量表明,单方面消息对最初赞同该消息者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最有效,正反两方面消息对最初反对者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最有效。

  ④“美丽中国”既有美丽的一面,也有不够美丽的一面。我们既要传播中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勤劳智慧、笑语欢颜等美好的一面,也要传播水土流失、沙尘肆虐、雾霾重重、污染严重等不美好的一面;既要传播中国把生态理念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的思路做法成效、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坚定决心、治理环境问题的坚强意志、人民生活质量日益向好等积极面,也要传播发展理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经济社会转型面临困难大、环境问题欠账多、环境治理与保护压力大等消极面。用正面疏导反面,用积极消解消极,争取获得国外受众的理解与认同。

  (二)再引“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信宿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认为,主体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主体既是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在对外网络传播中,对“美丽中国”这个客体进行认知的主体是国外网民,他们既是个体性存在,又是主体间存在,彼此又有多重交互关系。因此,“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必须充分尊重国外网民的关切和需求,根据国外网民的特点和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实现“四个转变”,提高“美丽中国”网友触及率、增强信任度。一是由忽视国外网民特点向注重国外网民需求转变。兹兹•帕帕夏利斯和阿兰•鲁宾(ZiziPapacharissi&AlanRubin)研究表明,人们使用互联网最重要的动机是寻找信息。⑤“美丽中国”关乎人类生存环境,话题与国外网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相关信息能够满足国外网民的信息需求,而这是网民最重要的上网动机。应当在深入分析国外网民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美丽中国”传播。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对外传播“美丽中国”相关新闻报道、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使国外网民获得信息、知识并增进对“美丽中国”的理解,满足其认知需要;通过网络传播“美丽中国”影视作品、微视频等,讲述“美丽中国”故事,使国外网民获得感情的、愉悦的体验或审美经验,满足其情感需要;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分享、讨论“美丽中国”相关内容,使国外网民提高个人可信性、自信心和社会地位,增进与朋友的联系,满足其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的需要。二是由忽视国外网民注意力向适应网民习惯转变。因特网之争其实就是争夺眼球的战争。

  在“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中,如果表达方式不能适应西方网民习惯,很容易引起西方网民的刻板印象反应。可以通过增强“美丽中国”的吸引力(如异质性、趣味性、可信性),采取国外网民喜欢的方式和风格,引导他们与“美丽中国”“会聚”(convergence),发现“美丽中国”与他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相似之处,增强他们对“美丽中国”的信任和认同。同时,强调“美丽中国”与西方话语体系不同的特质及其表现策略,允许国外受众保持自身观点和主张的背离(divergence),保持彼此的角色差异,避免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制。三是由忽视国外网民意见表达向注重意见反馈转变。

  网络传播为话语的“去精英化”乃至“去中心化”提供了技术可能,传统传播环境中的“失语群体”得到了逆转,获得了广阔的话语空间。建设“美丽中国”,既是构建中国生态文明,也是促进世界生态文明,是全世界网民的共同关切。要围绕“美丽中国”主题,为他们提供网络平台、传播渠道、反馈通道、讨论空间,设置具体议题、议程,激发国外网民的话语表达意愿和主动传播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分享信息、互帮互助,表达意愿、宣泄情绪,作出评论、提出建议。四是由忽视共享合作向引导集体行动转变。

  网络传播能够大幅降低管理成本,突破企业管理成本的“科斯地板”,把网民凝聚成松散结构的群体,并使这些群体可以出于非营利目的、不受管理层指挥而运行,甚至还可以跨越国界开展行动。群体行为按照难度级别递进,分别是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①在共享阶段,通过网站、社区、博客、微博等广泛传播“美丽中国”特定主题,实现资源、信息等共享。在合作阶段,在网上就某些认识达成一致,促成共识,确定行动目标,激发行为动机。在集体行动阶段,通过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保持线上线下互动,推动活动有效开展,并在线上大力宣传推广活动,扩大影响力。

  (三)重建“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信道

  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化将使组织更平等,使社会全球化,使控制分散化,使人民更和谐。②通过“美丽中国”的网络对外传播,将推进中国网络传播平台与国外网络传播平台的对话与交流,有力促进“美丽中国”主题的全球关注,消解西方发达国家网络霸权,促进中外网民相互理解、和谐共处。应当努力实现“四个转向”,不断提高“美丽中国”曝光度和受众共鸣水平,重新构建“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信道。一是由重视以我为主转向中外兼顾。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建设突飞猛进,对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但落地率较低,国外受众占比很低。我们在做好自身对外网络传播的同时,应当积极拓展国外网络传播渠道。“美丽中国”是人类共同话题,可以通过中国网络平台与Google、Facebook、yahoo、msn等国外著名网站开展共享和合作,在网站之间、频道之间、论坛之间等多个层面,围绕“美丽中国”主题,开展内容互转、用户相互登录、广告客商互投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直接发布“美丽中国”相关信息,“借船出海”,消除国外网民的陌生感与异质感,有效解决“美丽中国”国外落地和受众覆盖面问题。二是由重视新闻网站转向网站、自媒体兼顾。

  自媒体是最受欢迎、使用最活跃的网络传播方式。在用好新闻网站开展“美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国外自媒体传播。要主动在Facebook、Instagram、Pintrerst等国外主要社交网站,WordPress、Technorati等主要博客网站,Digg、Reditt等主要掘客网站,Twitter等主要微博网站,Youtube等主要视频网站,Topix等主要网络论坛,Flickr等主要网络群组上,注册若干账号,形成自媒体账号群。积极开展自媒体传播活动,组织上传“美丽中国”相关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建立自媒体团队,引导网络评论,利用注册账号开展主题推送、重点推介、评论引导等网络议程设置和网络舆论引导。三是由重视PC互联网转向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兼顾。目前,全球上网人数达到30亿人,全球72亿人口中有半数使用移动设备,近20亿人活跃的社交账户,活跃的移动设备社交账号占了16.8亿人。①PC社交已经基本停滞,而移动社交正在快速增长,除了巨头产品移动时间继续增加外,新的社交应用也是层出不穷。移动端接入互联网有两种形式———App应用浏览和手机浏览器浏览,其中App应用占比八成以上,而手机浏览器占比不足两成。

  所以,开发出能被国外移动用户广泛认同的“美丽中国”APP应用产品,或者在已有最爱欢迎APP应用产品中扩大“美丽中国”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美丽中国”对外网络传播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四是由重视传播过程转向形成共鸣。“网络世界可以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塑我们自身,让我们能够在他人心中激发出新的共鸣”。②要精简信息,无论文字、图片还是音频、视频,都尽可能视野开阔、思路宽广,着眼于人类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采取最紧密、最锐利的表达,传递出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回味悠长的“美丽中国”相关信息。要倾注情感,在“美丽中国”相关信息中注重激发国外受众责任、希望、感激、自豪等核心情感,避免骄傲、自负、自以为是等负面情绪,避免受众产生抵触、被摆布的感觉。要注重互动,鼓励国外受众对“美丽中国”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跟贴、网站评论等进行反馈,同时第一时间回复,感激网民关注、重视网民评论、尊重网民意见、吸纳网民建议。要让网民觉得“美丽中国”跟他们是彼此关联的,是存在共同语言的,他们的观点和关注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来说是富有意义的。

  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民族文化网络传播问题思考 》

  摘要: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的作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拓展和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宗教信仰、共同习俗环境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云南是一个拥有26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地区,其中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云南境内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自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宣传必不可少。在运用传统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播视野、传播模式和传播观念的转变,拓宽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全面地宣传云南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目前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形式及其现状

  (一)网站传播

  民族文化网站是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目前,在互联网上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站主要的以下几类:一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此类网站不仅有云南省内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及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网站中的民族文化板块,如云南民族网、云南省民族文化网等。也有全国性的网站,如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网等,其中就有包括云南25个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此类网站内容丰富,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如云南省民族文化网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综合性内容比较丰富的网站,其栏目有民族概况、文化产业、奇风异俗、旅游博览、名特物产、民族医药、人物故事、图库、影音索材、地州频道、民博商城等。

  二是民族研究机构或其它相关机构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如中华民族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网、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网、云南少数民族网等;还有以商业为目的建立的网站。此类网站各具特色,与政府网站有较大的区别,也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三是部分专业网站的分站点开设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成为互联网上云南民族文化的有效补充。如中国民族建筑网,本身是一个介绍、发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风情建筑的网站,其中也有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又如“爱云南旅游文化”网,其中的“民风民俗”栏目就有民族文化的内容。四是网络爱好者建设的个人主页。相对于以上几种网站,个人网站带有明显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是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花腰彝族网以专门介绍彝族为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彝族的风俗风情、民族歌舞、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学等,还有彝族人网,壮族在线、三苗网、藏人文化网等都是网络爱好者自己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

  (二)网络社区传播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网民在通过腾讯QQ、MSN、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与外面的朋友和网友进行交流过程中,总是有意向外界介绍本民族的风情民俗和传统习惯,宣传民族文化。有的网民在自己的QQ空间里添加了具有自身民族色彩的一些内容,内容包括民族传统节日、风情、礼仪、民族歌舞和饰等。如云南元阳梯田文化传播工作室的马俊勇经常把自己在元阳梯田的相关摄影贴在华夏摄影网和摄影天下等相关专业网站上,以达到同行对元阳梯田文化的认可和宣传。还有天涯社区的旅游休闲专栏、图行天下、行走网、菊花论坛等栏目介绍和传播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博客传播

  除了在BBS论坛等方式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外,很多云南民间人士也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用来专门宣传自己的民族和地区。例如:cacv的博客,ouraim的博客等。这些博客大量地宣传云南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美食,利用网络向外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四)微信传播

  微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已经被越多的人所接受。由于微信可以传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且使用的费用较低,使用方便灵活,也被许多民族文化人士或相关人员用来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目前,微信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主要是个人进行的一些简单民族文化信息的传播。

  二、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云南是祖国西南边锤一个相对尚不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除年轻的、文化较高的人群外,许多民众对互联网的认识还不深,应用还不太广。虽然,目前云南也有一些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站和博客等,但是,由于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作用和特点认识不足,许多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还只习惯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文化旅游、节日庆典等形式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对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民族文化,许多人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重视。即便是年轻一族虽然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认识相对较多,但许多人仅是热衷于利用网上购物、聊天、通信等,其应用和传播的内容都是个人感兴趣的,有意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民族文化的不多,对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力量分散,传播内容不丰富

  虽然,目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各方利用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方式和内容众多,用各种搜索引擎,输入一个民族的名称或某种民族文化的关键词,就可以得到许多相应的内容,网络传播的主体有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媒体、政府、机构(或组织)、企业、个人等。各传播主体特别是企业和个人由于各种资源的掌握情况各异,导致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络供给较为分散,混乱无序。有时一个民族的网络信息资源会有很多网站来提供,资源、资金、技术、人员和受众都被分散,且这些资源和要素难以整合,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力量过于分散,致使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在各类民族网站上大多数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传播,有的网站上许多栏目的链接甚至为空,无任何的内容。

  (三)政府网站中规中矩,商业网站哗众猎奇

  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创建的民族文化网站上,虽然内容丰富、板块众多,但这些网站行使的是政府的职能,会有“部(局)领导、内设机构、所属事业单位、上(下)级工作部门”等板块;也有众多的如“通知公告、政策发布、人事任免、法律法规、在线办事、信息服务”等内容。此类网站要使众多的内容在其网站上反映出来,其网页的版式、内容等方面都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且有许多内容重复老旧,形式不够活泼和新颖,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强。而商业网站是以营利为目的建立起来的,高度缺乏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往往只关心网站的竞争力和市场效应。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些商业网站的信息内容之一,常常只是为了以猎奇与哗众吸引用户,从而占有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传播的文化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变味。

  (四)民族特色不明显,有的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存在着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云南有的民族文化网站上,民族特色不明显,有的只是体现某个民族的特色,没有呈现出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如有的网站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展示采用的是相同的背景,没有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同时,有的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在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中,众多的民族文化网站中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不多,且有的网站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不严谨,这就给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把关环节不严,给网络民族文化的正面传播带来影响

  由于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传播者的匿名性及网络监管力量的薄弱,普遍存在着对网络上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把关不严的现象,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对民族文化进行攻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缺乏是非判断力的人对民族文化的看法,从而影响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及其被接受的程度。同时,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在经过多次转载后容易被添枝加叶,有的内容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走样,并且网络抄袭带来版权纠纷问题。

  (六)少数民族网络使用及信息传播出现“数字鸿沟”

  与全国一样,“数字鸿沟”也是云南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它不仅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存在,民族之间的“数字鸿沟”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各民族中的文明和开放程度的不同,对信息网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汉族同其它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虽然,各种民族中也有一些通过各种教育掌握了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精英,但是,大部分土生土长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对信息网络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这就给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七)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不可避免

  文化融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合通过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相互吸收、渗透,逐渐融合。但是,在信息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超越时空等特点,使得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播更为方便,民族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实现。同时,强势文化和大众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提高思想认识,将利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的理念融入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之中。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首先提高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利用会议、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其相关人员充分认识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政策的制定到工作的安排上都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之中。同时,通过宣传也要使民族文化研究、新闻媒体、商业等相关机构及社会各界提高对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作用,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

  2.制定发展政策,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奠定基础。政策的引导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政府必须制定其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将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为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奠定基础、做好导向并使网络传播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一切力量参与此项工作,促进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使其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发挥监管职能,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在网络上规范有序传播。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是保障传播规范有序的重要措施。要使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上规范有序地传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有关部门及其相关组织必须有效阻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减少对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不利影响。要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监督机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将民族文化传播的监督作为其重要的内容,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播。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坚决抵制和清除封建主义的民族文化糟粕,尤其是那些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要提高全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允许在网络上出现恶搞民族文化的现象和亵渎民族文化的行为。

  4.强化示范引导,带动社会在互联网上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典型的示范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网站,在互联网上牢牢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政府在网络上应担当起主要职责。民族文化网站的内容为既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要注重外界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其更加平民化、个性化。二是政府应积极引导,把非政府的民间网络传播力量看作官方网络宣传的有益补充。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民间网络传播力量对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民间组织和个人加深对本民族的了解,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引导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处进行宣传和拓展,共同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5.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网络运用能力。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事业,公众的网络运用能力是实现网络传播效果的保证。要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提高全社会的网络运用能力。一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工作机构有关人员及民族文化名人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使之学会应用BBS、新闻跟帖、博客和个人网页、微博、微信、博客微视频等网络工具,并在这些网络环境中宣传云南民族文化。二要引导网络爱好者在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好好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发布和转发虚假信息,避免滥用话语权。三要引导公民正确行使网络信息的监督权,实现对云南民族文化信息网络传播的有效监督。

  (二)机构层面

  1.加强学习宣传,提高相关机构及其人员对利用互联网宣传云南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除政府有关部门外,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新闻媒体机构和一些相关的商业机构也是运用互联网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宣传和学习等形式,提高这些机构及其人员对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除政府的宣传外,各相关机构也要通过内部会议、座谈等形式,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使其主动投入到此项工作之中。

  2.各相关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新闻媒体和部分商业机构在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一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不断挖掘云南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将其推向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进行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有着许多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拥有丰富的、甚至是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加强民族文化特别是特色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通过互联网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使社会更加了解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同时,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对各种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及时将研究的成果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二是新闻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网站点击率较高的优势,增加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在网络上宣传云南民族文化。三是相关商业机构要增强网络意识,把民族文化网站建设作为经营方向。要在网络上延伸民族文化,将网络传播融入民族文化宣传手段中。

  3.增强网站特色,提高网站吸引力。网站特色是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各类相关机构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相关网页的设计,使网页拥有良好的视觉界面和吸引人眼球的话题,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特色,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同时,要采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多种方法,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各种相关民间机构在建立网页时,要尽量使自己的网页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民来浏览网站的内容,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还要注意网站上广告的内容不要太多,冲淡民族文化主题。

  4.注重宣传互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各相关机构特别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根据网民的实际需求,注重与网民的宣传互动,吸引网民参与,使网民深入了解所需的民族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加强网页内容的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改进网站内容。

  (三)社会层面

  1.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加紧建设的今天,云南社会各界及其相关人员要提高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和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作为社会的成员,自身的行为将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网络技术条件,主动运用互联网等网络宣传和传播云南民族文化。

  2.身体力行,利用个人主页、博客等多种形式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比,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论数量、传播机制还是受众都稍显不足。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云南民族同胞及民族文化工作者要敢于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对本民族的自信。要充分利用个人的主页、博客或QQ、MSN、BBS等充分展示云南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的作用,利用其人脉传播民族文化。要加强人力协作,使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等资源形成最佳组合,全力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之网。

  3.突出特色,使社会各界的文化网站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的民族文化网站可以克服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传播民族文化时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在利用互联网等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时,要突出网站特色,要把握好受众定位,把自己当作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在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中正确看待并做好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同时,民族文化的网络受众对象是人,在网站的内容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仅在网页设计上充分体现本民族的风情、风景等文化,而且要让精炼文字、优美图片和生动视频等各显神通、互相补充,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内容,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尽量做到生动、丰富。同时,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因为传播空间的有限,不能进行面面俱到的宣传和传播,设计网页时要规避官方网络传播内容,另劈新径,实行精细化传播。

  4.增强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网页和博客的吸引力。增强互动是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的网络传播网站与政府和其它机构的民族文化网站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且在传播过程中,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在某种程度上更受信息浏览者的喜爱。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应充分利用QQ、MSN、BBS等方式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不断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总之,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是信息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调动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的力量,并使之能够协调发展,促进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健康、有序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庄晓东,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研究[EB/OL].

  [2]易巧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初探[EB/OL].

  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民族类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策略 》

  近些年来,以跨国性、互动性、个性化为特征,以广播电视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的涌现和普及,逐渐营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新媒介环境,而我国民族高等学校的形象传播同样需要在这种新媒介背景下适应现代生存环境,进行自我形象的改造与完善。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是建立高校品牌的基点,是一所高校独特个性的灵魂,是一所高校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标志,是一所高校全部优势的凝聚和制高点,更主要的是一所高校走向未来的航标。目前,网络传播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新闻网调查,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已经拥有6.18亿网民,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对于民族高校来讲,要高度重视网络传播对其形象传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各种网络传播途径,大力宣传学校的发展成果、办学业绩、民族特色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所取得的成绩等正面信息,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及时化解对其形象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一些网络信息背后的问题和矛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一、高等学校形象传播中网络传播特性

  高等学校的形象传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网络媒体的角色决定着它在形象传播系统中的运作路径,网络传播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于一体,是学校综合实力及水平展示的重要平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的主动性

  网络传播具有非常强的受众主动性。信息传播的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主动搜索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诸如高校的简介、国内外排名、特色专业、师资力量、研究成果等。高校的相关信息如果不加以建设和更新。

  (二)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捷性

  网络传播对于传统传播手段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其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异军突起,网络传播的这一特性越发明显。社会公众只要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获取相应的信息。当前,备受大家关注的诸多媒体除了有自己的网站外,还有自己的微博、客户端、公众微信号等,中国各大报刊、各大广播电视台等均设立自己的网络互动展示平台,高等学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内外部受众的舆论导向、自身形象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信息一旦通过网络传播,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被迅速获取。

  (三)网络媒体的开放性

  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在网络媒介中被弱化,如果自律不佳就会导致公信力下降,从而引发形象危机。对于民族类高校而言,影响其形象传播的网络传播平台大致可以分为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网络社交传播平台和网络信息互动传播平台。不同的传播方式,对民族院校网络形象的树立也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各种方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综合,构成高等学校的网络形象。

  二、网络媒体在民族高校形象传播中的功能表现

  (一)网络媒体是民族高校形象传播的展示平台

  对于民族高校网络形象而言,网络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学校网站、政府部门网站、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和第三方网站等,这些都是其网络形象的展现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总体来讲客观性比较强,信息可信度高。学校网站是学校网络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对民族高校形象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网站是学校自身主动发布信息的平台,网站的内容设置、发布的信息量、网站页面的美观性都直接影响着其形象传播的效果。学校将特色成果及民族文化等信息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大众传播,使社会公众了解学校业绩、理念、特色及具体工作情况等。政府部门网站也是民族高校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身处民族地区,应多与教育部官方网站、国家民委官方网站、所属地方政府网站及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建立链接。官方网站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权威性,其信息内容都经过严格的把关,而且受政府关注程度高。例如,教育部的网站中有“一线风采”专栏,主要发布高等院校的工作信息。在国家民委网站中,有“委属动态”专栏,主要发布委属民族院校的工作信息,是展示委属民族院校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也是高校形象传播的重要平台。社会公众对高校认知和评价的途径大多依赖传媒提供的新闻,而高校也逐渐成为传媒报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例如,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的激情演讲,第一时间在搜狐、新浪等网络媒体上引发热议。2015年1月网络主流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这些事例都充分显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对高校形象塑造的强大力量。第三方网站的关注与建设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知网、中国校友会网、百度百科等网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社会大众了解学校信息的重要渠道。例如,中国知网等学术刊物网站,能够查询到关于学校的大量学术方面的信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中国校友会网等发布高校排名信息,都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每年定时发布全国高校的排名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社会大众了解高校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百度百科等网络栏目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最直接的手段,对学校网络形象的认识最初也多来源于此。

  (二)网络媒体成为民族高校形象传播的互动平台

  在民族高校形象对内传播中,通过数字网络互动平台,使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变得更为顺畅,信息流通更加快捷。例如,在内蒙古民族大学2014年冬季作息时间调整的通知一经学校网站发布,就被很多师生通过微信的朋友圈转载,经调查,学校60%以上的师生,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收到该通知的。另外,每个民族高校基本上都有官方或非官方的论坛。如中央民族大学论坛“村里村外”、中南民族大学官方论坛“中南民大BBS”等。这些网络信息互动平台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信息传播者发布的信息一般要经过论坛版主,即论坛信息的“守门人”审核才能发布。参与论坛和贴吧交流的成员绝大多数是本校师生,他们通过论坛和贴吧反映学校的问题,交流学习生活感受、学校工作信息、物品交易信息等;也有很多高考考生通过论坛,向在校生了解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这些信息互动平台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且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居多,需要学校给予及时的关注。综上所述,民族高校形象的网络传播方式、手段及客观信息、主观信息、正面信息、负面信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建了高等学校综合性的网络形象。我们可针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的传播策略。

  三、民族高校形象网络传播策略

  (一)重视学校网站建设,增强民族特色

  学校网站是民族高校网络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基本形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学校师生了解学校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网站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页面美观大方,增强民族符号性,选取具有地域民族特点,民族文化的标识作为点缀。学校网站的页面是学校的重要门户,是学校通过网络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文化底蕴。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主页被评为2014年广西“最佳高校主页”,展示了学校的形象。第二,保证网站的联通性和安全性。学校网站是学校发布各类信息的官方网站,是受众了解学校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学校网站需要保持网络链接的通畅性和安全性,防止死链或植入木马病毒的情况出现。第三,信息量大,内外网分开,及时更新。学校网站发布信息,针对不同受众,有只对学校师生或相关部门发布的,也有对社会公众发布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将校内网和校外网分开,不同受众有不同的权限,向社会大众公布的信息,要保证学校网站有一定的信息量,而且及时更新。第四,学校网站要设立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充当“守门人”角色。学校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网站信息的审核及发布。学校设立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心要发挥“守门人”的职责,对每一条信息都要认真地检查、加工、评估和分析,最后决定如何发布、何时发布。第五,注重彰显民族特色。作为民族院校,其民族特色是其区别其他高等院校最显著的特点。民族院校具备继承、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越条件和独特方式。在维护民族团结,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上也有着其他院校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学校网站建设中,建议设立专门栏目,着力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反映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二)加强与其他网络信息平台的信息交流

  第一,及时将学校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成果等向教育部、国家民委及各级政府机关网站进行信息报送。在各类政府网站中反映学校工作及办学成果的信息越多,对学校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越有利。第二,注重和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尽量多地向主流网络媒体发送介绍学校办学成果和理念的信息,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在2015年的网站更新中设立了媒体民大板块,注重收集各类主流网络媒体刊发有关学校的各类信息。第三,关注第三方网站信息,重视第三方网站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虽然很多第三方网站不代表官方性质,但是很多第三方网站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对第三方网站给予关注,对其提出的一些问题、数据或结论,要进行借鉴和参考,合理利用第三方网站对学校作出正面评价。

  (三)做好舆情监督,发挥好网络社交平台、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的作用

  由于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而且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绝大多数都是学校师生,且在法律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及广大教师也要关注、使用和掌握相关的社交软件和信息互动平台,做好此类网络信息传播的舆情监督,及时解决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做好舆论引导,使在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信息互动平台中的关于学校的正面信息远远多于负面信息。综上所述,民族类高校网络形象的树立是一个系统综合的过程,但究其根本而言,民族高校网络形象的基础是其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理念、民族特色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民族类高校的自身水平决定着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但先进的办学理念、较高的办学水平、对师生务实的服务态度、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等因素,会使社会公众对学校未来的发展给予更高的期望,从而有利于学校形象的提升。因此,民族类高校要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利用各种网络手段和媒介,不断提升自身形象。

  有关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61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