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

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交流活动及规律的学说,传则求通,传播学除了对一般的生产生活信息的交流传播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对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传播研究。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试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近年来,有人提出,进入21世纪,新闻学必须审视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影响。一些新闻定义丢弃“事实”与“报道”的传统品牌转而突出“信息”与“传播”。这就又引出一个话题,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否一回事?在研究这个问题前,先要搞清什么叫新闻。

  一、对新闻定义的讨论

  1.对新闻定义的理解。

  先看看新闻的定义我们知道新闻的定义最早是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几乎占据主流观点半个多世纪,用今天的眼光看,确实存在着“时态单一”的先天不足,所以后来有人又加了“和正在发生、发现的”几个词,合起来就成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我的看法是,这个定义排除了报道主体的限定(不仅仅是新闻媒体或者记者,但加这八字有点多余——以前的新闻定义谁也没有设定主体),加了报道方式和手段,加了“将要发生的”,时态更全面,但加了“重要”限定过于模糊,什么是重要或者不重要?有什么标准?同时报道者也见仁见智。

  应该是“具有新闻价值的”,而加上“具有新闻价值的”,既多余重复又互相矛盾(这里的“事实”一定有新闻价值,否则就不可能叫新闻;同时解释概念时不能出现和概念相同的词语);说成是“竞争活动”显然又舍本求末,因为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大众,而竞争是报道过程中的状态和表象,它说明不了新闻的本质内涵。故我认为还是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发现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较合适。

  去掉报道方式是因媒体不同各有所表,无须多言;去掉“重要”的原因已讲了。新近限定了新闻的本质,正在发生是因为现代传媒手段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如电视、网络、手机的现场直播,将要发生的是说预测性报道和重大事件可以提前策划,进行报道。而“发现”有两层涵义,一是原本发生或者存在但现在才为人所知,如考故发现,档案解密等;另一层就是现在媒体都越来越强调“解读新闻”,即在别人或者自己已经报道过的事实基础上发掘出新的,更深的意义(后面专门要谈)。这是我们对新闻的定义讨论。这是把报道者作为主体来定义的,要是将受众作为主体来定义,我认为更简单: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闻所未闻的事实。”新近发生是新,闻者,听也,观也,思也。

  一个概念,叙述角度不同,可能解释的词语也就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如谈媒体传播的符号时,说分文字符号和视听符号。其中视听可以说“声像”或者“音画”。至于在新闻学中,能不能用“信息”来代替“事实”,用“传播”来取代“报道”,我认为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说法,人们都明白传播学和新闻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并没有谁取代谁的意思。因为信息中肯定包含事实,而新闻报道的过程也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只不过这里传播(或者叫报道)的信息是有新闻价值的,即新闻信息。

  2.对信息概念的理解。

  信息论中对信息是这样解释的: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还是messaging?)。信息的通俗哲学表达就是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与转换方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信息相关资料:图片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传递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数之不尽。一般的公众信息是通过媒介传播的,包括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海报、报纸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介绍信息的:(1)音信、消息;(2)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受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可见,事实是信息的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无事实不是新闻,信息无事实不成信息,故而我们研究新闻学不要拘泥于名词的变换,理解本质才是重要的。有人干脆把新闻学称其为新闻传播学,但要这样称呼,又可能会引起新的误会和混淆,还是沿用新闻学为妥。

  3.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两门既联系紧密又有本质区别的学科:新闻学(journalism)的产生早于传播学(communication)。应该说新闻只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更确切的说,属于大众传播。传播学范围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本体,而传播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一切传播活动。传播学涵盖了新闻学(如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政治传播学、传播社会学、传媒经济学等,新闻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通常“称新闻传播学”)。所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要比新闻广很多。

  二、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国内早期提出的新闻学,因其是在较高层次传业,一般是大学的专科,所以加上了一个学字,其实新闻本身包含的学术内容很少。1949年以后国内仅存的几所大学新闻系,就新闻教学而言,依然主要是传授从事新闻工作的技艺,而没有什么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事新闻教学的学人开始探讨除了新闻业务以外的问题,例如新闻传播活动和社会不同领域活动的关系,新闻教学开始带上了一点学,有了一些学术内容。

  新闻及其相关活动作为传播现象,并不局限于新闻采编现象,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对传媒运作,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传播内容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对于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的影响,这些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1.从两个学科研究范围比较。

  新闻学(journalism)的产生早于传播学(communication),应该说新闻只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更确切的说,属于大众传播。传播的范围包括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等。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本体,而传播学研究的是整个 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传播学涵盖了新闻学,新闻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2.从两个学科的诞生背景、起源、现状和未来比较。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新闻学的研究要远远早于传播学。早在20世纪前,德国的大学中就开始有学生以报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20世纪初新闻学作为一门概念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热门学科,其理论研究已很成熟。美国各大学纷纷建立新闻学院,进行新闻学 教育;而传播学真正形成,则在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成为大学的正规课程也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所以属一门很年轻的新兴科学。同时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新闻学、社会学、 心理学、 文化人类学、 政治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诸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传播学的对象问题既不像许多成熟的学科那样已经有公认的定论,它的研究领域也并不十分明确。

  相反,带着不同学术背景,抱有不同课题关心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传播问题,有人从传播效果方面提出“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的 观点。有人从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方面提出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学说(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对谁(to 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即监视 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

  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的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政治传播学、传播社会学、传媒 经济学等等,十分繁荣,而作为各学科的基础的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所以说,传播学是一个泊来品,国内传播学研究起步不久, 发展程度还很有限,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单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传播学无疑占尽优势。新闻学则与本国国情结合较为紧密。但从就业看来,两者差别不大。

  3.从两者的研究对象方面来进行比较。

  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采编现象或者说新闻传播现象,而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传播活动现象,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而新闻的传播,主要依赖的是大众媒介,也是传播学所研究的对象,所以从研究对象来看,传播学较之新闻学要大的多。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传播活动。新闻学研究的则是这些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4.从研究的课题意识、研究重点和路线比较。

  新闻学主要重视的是新闻业务方面等关系到新闻 工作实际操作方法和规律的研究,注重的是“术”的研究。即使涉及到新闻理论,也主要探讨的诸如真实性新闻要素等一些和新闻工作有关的理论。而传播学则注重的是包括新闻传播的人类所有传播现象的研究,注重的是“学”的研究,强调从 实践出发,通过实证的方法,归纳出人类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意识。从研究方向看,新闻学比较注重 应用,而且也会涉及到新闻以外的东西,比如国内外媒介研究(越来越靠近传播学了)实用性强,相比之下,传播学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尤其是欧洲很火爆的媒介研究,超级理论)。如果未来想做学术的话,传播学当然很好。如果你只想做媒体、做新闻,那学传播学可能还比不上新闻、编导之类的应用型专业。现在的媒体很实际,他要你来了就能干活,至于理论的东西,未必实用。当然,传播学出来以后也可以做市场调查之类的工作。

  5.从研究方法比较。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是实证主义或者说 经验主义传播学,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变量分析,实验分析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和分析模式,用来解释人类传播中风纷繁芜杂的各种传播现象,从 哲学观上体现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新闻学则更注重的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进行归纳 总结,更多地是通过直观的考察分析进行研究,从而说明新闻工作实践,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论原则和规律,指导和改进工作。如同新闻学是传播学的特殊分支,事实也是信息的构成部分,新闻无事实不是新闻,信息无事实不成信息,故而我们研究新闻学不要拘泥于名词的变换,理解本质才是重要的。有人干脆把新闻学称其为新闻传播学,但要这样称呼,又可能会引起新的误会和混淆,还是沿用新闻学为妥。不过,我们可以讨论一些新闻传播方面的问题,如我们要研究广播、电视、 网络等媒介,不能说它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我们就不学习了。再比如我们说信息一定包含着事实,但信息又是传播学名词,我们现在就不用,显然是削足适履,画地为牢。

  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跨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学受众分析

  一、传播发展回顾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经历了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进而过渡到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以信息业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发生着新的变革,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受众的角度分析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受众的影响。人类的文明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人类主动利用工具的石器时代,文字的发明、活字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进而开启了民众的智慧,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催生了新的民主制度,推进了社会向更高程度的发展。

  二、从传播模式分析受众

  社会向前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传播的形式是以技术为载体的。传播学成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这包括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传播学受到学者的研究和重视是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学者对政治学研究有着一定关系的。政治学家拉斯维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宣传进行研究,探究了舆论、宣传和传播等主题对士兵士气的影响。他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针对传播过程的这些环节,早期不同领域的学者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对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拉扎斯菲尔德将应用社会学引入大众传播,他对大众传播的贡献在于两极传播理论,他的观点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广播或者报纸)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个群体,意见领袖将信息再扩大到受众那里。拉扎斯菲尔德否认了当时的“魔弹论”“、靶子论”,他认为人际间的影响大于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除此之外,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在于对传播方法的科学改进,他将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使用于传播学研究,使得其更具有科学性。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其中围绕的主题“劝服”,具有代表性观点: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

  大众传播学从传播的不同环节、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传者,以及传播效果、传播反馈渠道等方面进行研究。大众传播是专业从业人员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实施信息的处理,以期达到一定效果的传播行为。大众传播的对象是受众,目的是使受众得到信息,只有明确了受众的需求,大众传播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确立其行为的发出者,才能更好完成其传播效果。

  受众这个概念从非学理来说,泛指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各种社会群体的集合;而从学理进行界定,大众特指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人群,这类人群处于一种分散的、隔离的存在状态,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受众,主要指的正是媒介与这样的人群发生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学在一个时期对大众的认识是,认为这些人在心理上是相互隔绝的,原因是工业社会大家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对信息的来源依赖于大众传媒,人们像机器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职业进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组织是松散的,社会流动性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依赖大众来了解环境和获取信息并作为行为的指南。

  处在这样社会里的大众,数量不断增多,彼此隔离、松散,大众传播成为他们的依赖,大众传播建构着信息。按照大众传播的理论,传播的流程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传播是组织化的而受众是非组织化的,松散的组织无以抗拒这种有目的的机构传播。其次,大众传播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种壁垒造成了受众难以介入。再次,大众传播是一个有限制性的工作,这种限制是源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从中可以得知,大众传播中受众是被动的,而传播也是单向的,受众在信息流通中是被动的。大众传播通过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引起人们的知识结构进行变化,并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情,引起心理或态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中,最终成为行动上的效果。在早期的传播学效果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根据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提出了“子弹论”“、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

  随着对受众的分析,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受众观也提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就是传播信息守门人,对信息在传播端进行选择加工后传播,对信息的传播带有传播者的意图,受众再对信息进行解读或者对信息进行还原或者对传播者解读。在后期学者的研究中,斯图亚特对受众在对信息进行解读时提出了三种方式。霍尔用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来说明传播的过程,他认为生产建构信息,而受传者进行阅读消费产生意义,受众对信息的产生与传播者对信息的建构存在着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主导—霸权式解码,受众与传播者对信息的理解一致,受众与传播者的立场也是一致的;第二种是协商式的解读,受众一方面承认传播者的意识形态权威和吸收他所用的符码,另一方面又保留自己与之不同的独特意见,形成协商的立场;第三种为对抗式的解读,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解码接受到的信息。

  以上主要从大众传播时期从传播模式的提出到学者对受众的认识进行梳理,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结论,从早期的魔弹,信息的单向传播,受众对信息进行选择接受再到受众对信息进行不同立场的解码。传播活动对受众的认识是传播的基础,那么在新形势下受众对媒体的依赖和对媒体的应用随着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发生着变化。

  三、跨媒体时代受众分析

  当大众传播学遭遇跨媒体传播,传统的传播学传播模式和效果分析,以及对受众的分析和认识有其局限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方式也随着平台发生着变化。跨媒体的发展和融合是建立在新媒体基础之上,前文已经重点论述了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传播的不同形态,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众传媒报业迅速传播,电影电视这种艺术的出现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全球变成电子地球村,人们获取各种信息以比特传播的速度进行。

  传统的大众传播对信息的传播方式从点到面的大众化统治方式面临面对面、点对点的新的方式挑战,信息的传播已不再被某一组织某一机构独占,传统媒体也将借助新的平台新的信息渠道寻求新的信息。新媒体主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其强大的功能源于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对信息形式的表达是多方面的;终端也可被认为是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传受者界限俨然已有些模糊,有待重新分析认识)具有更高的自由性和个性化表达;同时作为信息获取者在时间上更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众接受信息的速度在互联网上以比特传播速度进行,几乎可以说是即时性的。

  信息的传播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大众传媒传播者更具有主动性,主要依靠传者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新的平台下,受众有更大的空间选择信息,具有自主性。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灵活多样性,信息的实时性即时性,传受信息的互动性。传统媒体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必须借助新媒体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进行传播,也即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

  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传统报业或者印刷业的信息生产和处理方式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也相应的变化,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度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转向数字网络传输,电子形式可以非常方便显示各类文字图形图像,方便受众随时随地阅读,新媒体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改变着媒体的传播形态,改变着传统报业的传播模式和流程,传受双方进行即时互动,受众读者可以是作者,受众在选择信息上更加自由灵活,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消费。报业集团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进行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广播传播和电视电影也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进行传播。因为新媒体可以和受众建立即时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正源于新媒体的交互性,受众的可参与性,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特点,新媒体在消解着传统的界限,消解着传受关系的边界,建立新的社群,大众传播被分众传媒瓦解,小众市场也将在新的传媒传播平台下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大众传播借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对信息进行垄断,在新的平台下要对信息进行垄断和对信息进行工业化生产和消费成为不可能。

  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借助新的平台进行信息利用。传播的传播模式和对传受关系的界定将更加模糊。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下呈现不同的特点,传播让人人成为可能,信息的即时性让把关人难以把关,把关也将是在对信息传播后进行操作。受众在对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变得不再那么被动,并不是传者传播什么就接收什么,新媒体平台让交互成为最大的特征,受众进行主动选择和筛选信息,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由于新平台交互性特点,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也即是信息传播者,交互性平台让这种动作变得非常容易。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就必须借助新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跨媒体应时产生,媒体融合成为新的必然,也是世界潮流发展的趋势。不同媒体有着自己的优势,为了保留其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必将进行优势互补,媒体进行联动,跨媒体传播基于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产生。

  跨媒体传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交叉传播和媒体整合,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流动和互动,媒体之间进行交融互动,构造新的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交流平台,使得传统媒体具有互联网的特点,也即具有新媒体的一切特点,从而最大限度扩大了受众面,并使得传播成本降低,增加了信息的可读性,让受众具有参与性,满足了受众的权利,受众不仅具有知晓权、发言权,还具有参与性,成本为零增加但增加了信息量。不仅满足了受众的知晓权,还满足了受众的接近权,受众利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在大众传媒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满足了受众的传播权。

  传播权理论主张:传播活动是人的本能之一,人类的发展是依靠传播进行的,是人类基本的权利;传播权利也是公民社会的重要体现;传播不但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更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好大众的才能智慧;传播满足人类自由表达,自由认识,自由认知的社会权利。

  跨媒体互联网平台下,受众通过交互性很容易实现对信息进行传播和自我表达的自由。从传播学受众行为理论研究得知,受众接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某种“需要”而接触或“使用”大众媒介的。从受众使用媒介满足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其接触媒体都有这些需要:满足娱乐,满足好奇心或者猎奇并成为信息灵通者,或者休闲放松消除烦恼,与他人同欢乐共悲伤,感受爱恨离别等情感体验,或者模仿偶像,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者向导,引领一种潮流,从中获取自我肯定。

  大众通过对媒体的需求了解外界社会,让自己具有参与感等。由于大众传播学电影电视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从而达到自己一定的商业或者其他目的而成立的专业机构。基于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通过选择更容易满足这些自己接触媒体的需求。以上这些需求的满足,受众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实现的。

  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受众通过一定的社区或者社会群体建立自己小众圈子,信息进行流动和交互而不再由某一方面主宰或者垄断,打破了信息的控制者,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者和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二者边界变得模糊,信息受传者也是信息传播者,打破了信息的单向流动,也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角色,更加发挥各自的功能,让信息不再具有某种单方面的目的,信息的选取不再那么局限,具有相对的客观性。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周期,这种周期常常会让新闻变成旧闻,让部分人成为信息垄断者,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或者差距。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地球变成地球村,让天涯变成了近邻,让遥远不再陌生,传播变成瞬息,实时让一切迅速呈现在眼前,每个个体和终端成为传者,无穷无尽的信息可以选择,距离不再遥远,时间也不是问题。可选择性、实时性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受众也在选择和消费信息的过程中从被动变为主动。新媒体巨大的信息量和可共享性也颠覆了传统对信息的垄断。

  网上信息的多样性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如果说现实的空间是有限的,那么网上可以形容为无限量,这样的环境满足了人们无限的可能,建立了分众群体、小众消费,满足了人们心理的需求,建构了新的传播和传媒语境,让现实在虚拟社会中实现,建构了新的生活生产工作模式,改变着受众或者大众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当今信息时代建立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跨媒体传播,媒体融合成为必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受众对信息更具有选择性,更具有主动性,跨媒体传播更大的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由于传播环境的变化,受众不再是信息发出的被动接受者,受众既能接受信息,也能发送信息。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角色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了。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94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