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从早期的文言文到现代的白话文,一直都是我国人民表达情感、抒发心志的文学载体,对人类的文明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图像化生存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图像化生存策略

  图像化生存是文化的视觉中心主义的发展。人类的图像化生存的动因:现代图像的迹象性导致人们以图像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类的图像化生存的最重要方式是利用图像进行规训与展演。“媒介即信息”,读图时代带来阅读方式、审美体验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巨大变迁,对传统依靠静态纸质媒介、经典化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文学类课程形成巨大的挑战。具体而言,应该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授课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应对汹涌而至的读图时代和顺势而来的文本形式、图文关系和阅读方式的变革。

  首先,教学目标发生了变革。在传统的“读文时代”,人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语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文字文本,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好地阅读、理解和阐释各种文字文本。而在新的“读图时代”,人们要遭遇和面对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文构成的多中介复合文本——图文本。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和阐释各种各样的图像/图文,缓解图像冲击的压力。面对挑战,必须强化处理图像与文字的能力,而非传统的阅读——“阅读文字”的能力,而是新的“阅读”——读图和观看能力,理解图像和解读复合文本的能力。由于时代变迁,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全新看法,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评价一个老师或学生的水平、素质,主要着眼于人的认知数量,也就是说这个人懂得越多,就是越有学问和水平。因此,人们常常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的话语来赞誉有学问的人。于是,教师就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得越多。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传播媒介信息携带量及普及度十分有限,对人器官的延伸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到了网络时代,媒介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原子媒介向电子比特媒介跨越。比特无重量和体积,可通过网络瞬间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介之处,它是人的神经器官的延伸。它的信息携带密度及数量,对原子媒介而言是一种跳跃性突破。因此,今天评价人才的标准,已不再依据他所拥有的信息量,而转向他对海量信息的搜索、扩展和处理的能力。现在,一张DVD光盘可以容纳一个中型图书馆藏书。只要连通网络,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查阅世界上所有电子化的各种信息。因此,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将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专业自我发展的特定技能。现代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表述为:展示新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独特角度,提供学习方法,拓展学术视野,关注专业现实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展示的独特思路和崭新观念,应该着眼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其次,教材建设中应该改变现有教材以文字符合为中心,很少或者完全不重视图像符号的传统,编写图文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形成图-文同体、双重导向的新教材。特别注意,这里的图不仅仅是静止的、平面的图画、图片,还包括大量动态的图像、视频,因此,在此意义上的教材应该是双重文本,由纸质文本和多媒体文本(VCD、DVD,网络数据库等)组成。最近几年,由台湾大块文化股份有限出版的“经典3.0”系列在经典阅读方面做了新的尝试,将经典导读、故事绘图、原典选读放置一处,同时提供延伸的图书、音乐、影像在线浏览。这种尝试对于图文结合的教材建设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再次,授课方式上,读文与读图并重。改变过去只读文,或者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授课模式,形成以图文并重的,图文互释的新模式。影视作品可以进入课堂,比如大量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正好有益于双重文本的互动阐释。这既有利于提升影视作品的欣赏层次,摆脱大众趣味,也有利于为传统文学文本赋予新的生命力。新的课堂教学,必须用观察、参与、探索、实践、实验、反思等手段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从传统的意义灌输对象转变成建构意义的主体。同时,还要具有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能从既有知识中提升和创新。

  最后,评价机制上,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为指导,重点检验学生把握、理解、运用符号的能力。改变过去以单纯检验对文字符号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为目标,而是检验对图-文符号二者及其互动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为目标。增强读图时代,学生运用图像符号的能力,减少图像拥堵带来的迷惑与焦虑,同时巩固对文字符号的把握和运用;当然,二者的互动阐释有利于图文两种符号的共同发展。

  二、结语

  未来,互联网、移动终端日益深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图像霸权”成为事实,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挑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用变化的眼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迎接读图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挑战。

  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人才培养模式当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

  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最早提及了“人才培养模式”,但没有明确其具体含义。到了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及、论述,但对其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一是广义说,认为人才培养既要设计和建构培养过程,也要管理培养过程,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多种要素的组合。二是狭义说,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此说法源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具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也体现出其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凸显教师教育的针对性,践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大趋势。始于2011年的“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培养模式上,要求实施学科专业理论培养与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相叠加、院内培养与院外实践相嵌入的“三叠加嵌入”培养模式。在借鉴高师兄弟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改革,依托河南教育学院与郑东新区联合申报的“校-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经验,我们探索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置换研修”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指的是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主要课程的学习之后,到中小学承担相应的教师职能,原任课教师置换到高师院校接受一段时间专业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是终生学习理念以及教师教育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确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主动参与高师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全面培养,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在职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要改革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务必准确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当下,如火如荼的语文新课改,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具备全面、扎实的文史哲知识与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即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素养,熟悉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规律;再次,需要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实践技能,擅长教学生学语文、悟语文,能够自觉遵守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鉴于此,我们将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职业道德,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系统的教育技术与方法,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教育功能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就目前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如人意,比如:师范性与学术性课程未能较好地融合,缺乏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得到的重视还不够,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缺乏连贯性,实践课程薄弱等。进行课程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原则:一是以专业化为方向,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教学技能非同一般,体现卓越教师所彰显的卓尔不群;二是以系统化为导向,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这就要压缩学科专业课、扩大公共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增设选修课,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丰富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设置应源于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性,进行课程资源和结构的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在公共课模块,除开设传统的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外,还要增设国防与军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在教师教育方向课模块,除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与汉字规范之外,还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学习心理学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模块,除开设普通逻辑、基础写作、中外历史概论、儿童文学、文学概论之外,还要开设应用写作、中国学术思想史、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在专业方向课模块,改变现行分学期分时代讲授文学作品选的做法,以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为纲,结合文学史的讲解,研读赏析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缩短授课时间,增强文学课程的连贯性;整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语言类主干课程,开设古汉语基础、语言学概论、语用学、教师口语等课程;开设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与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等。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开设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影视文学、音乐美术鉴赏、基础教育专题讲座等。在实践模块,安排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四、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引领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基本功较差,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知应会的职业技能欠缺,职业素养不尽如人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限于时间有限的教育实习,而应该贯穿于全程教学之中,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写作能力包含基础文体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等),新闻文体写作(新闻、消息、总结报告等),文学文体写作(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课本剧等)。阅读能力包含浏览、精读,能够提取信息、把握主旨、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等。口语表达能力,包含日常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和演讲、辩论、即兴发言能力等。教学技能,包含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备课上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以相应课程为平台,贯穿于全程学习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被“教师教育”所取代,文字上的变化,彰显了教育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号角下,“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立项建设,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拥有在校生数量众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唯有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专业自身状况,在“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2.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

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范文

6.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从早期的文言文到现代的白话文,一直都是我国人民表达情感、抒发心志的文学载体,对人类的文明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方向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方向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67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