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不仅仅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加是设置最多的专业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从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独立学院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如何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值得探讨。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

  当今处于多元化时代,专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增多,传统专业面临挑战。当下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更是面临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导致当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缺失。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院校虽然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准确理解其应用性和行业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三)专业方向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失去其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窘迫,大多成为公司企业的文职人员,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未能及时调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仍限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专业方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中缺乏实践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少数要继续深造或在该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相关的行业领域就业。所以,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直接涉及,大多只是作为文化背景存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为培养目标服务。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由于过于追求强调应用性或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庞杂、重复等问题,课程的设置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

  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

  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凸显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其主要方向,若以文秘为主要方向,则依据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技能,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即与秘书职业素养、技能密切相关课程,如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等。此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突出文秘人才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现代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增设传媒、法律、商业类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传媒素养、策划能力、法律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培养应用人才。

  除了四大课程模块之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包括集中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集中实习实践包括项目专题实践和定点合作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以上五大模块,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各类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当今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慕课(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简单地说,慕课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课程范围广,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尽管慕课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通常包括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慕课的发展模式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许多大学开始加入慕课大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可借鉴慕课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课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

  2.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内的时间,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讨论课程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而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慕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大量节省课堂讲授信息的时间,基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更多地用于讨论问题、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强化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主要从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教师自身实践三方面展开。

  1.课程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定学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实践的表现与成果计入该门课程的总体评分。课内练习与课外定点实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战”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文学课程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一部分,以创办文学报纸、文学刊物和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文化课程可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制作电子文化期刊,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

  创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验并实践,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一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选择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深化就业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形成一种产学模式。

  3.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独立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润生.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8.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整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从浅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针对教学现状,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2]程民,刘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55-59.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三

  汉语言文学资料检索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水平的发展,我国的语言资料检索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中,人们开始逐渐将现代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语言检索中,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汉语言文学资料的检索效率。与此同时,传统的手检方法也以其自身的优点而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充分了解两种检索方法,使得在汉语言文学资料检索时,使用适当的检索方法,能够更加准确高效的检索相关资料。

  1语言资料检索概况

  1.1语言检索的定义

  语言检索指的是人们通过标引查找文献用的一种人工语言。语言检索通常由采用人为特定标记成的检索标识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采用的检索标记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分类语言、主题语言和代码语言。分类语言通常是由数字和字母共同结合而成的一种基本字符标记语言。在人们利用分类语言进行检索标识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方便查询,大多采用的是字母来进行标识,而字母的选择通常是根据所标记数目中的词汇而定,因此分类语言检索标识相较于另外两种标识语言来讲比较复杂。主题语言的构成主要是自然语言文字,其中多以名词术语为主要的标记字符,此种检索语言标记方法通常采用的是书目中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标记的表述语言主要包括标题词语言、单元词语言、叙词语言和关键词语言四种。最后,所谓的代码语言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描述某一事物时,通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来用代码的形式加以编译,形成的一种查询编译标识语言。

  1.2检索语言的表达形式

  检索语言的表达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词表的方式建立综合词表和各类专业词表,另一种则是词表的联机显示。基于词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受控检索语言对词表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等关系进行检索查找,因此产生了以叙词为主的受控检索语言和以全文检索的自然语言。在此过程中,因为检索的书目各有不同,所以存在多种主题词表,目前我国比较权威的主题词表主要是应用分类法组织文献信息的《中国分类法》和应用主题发组织文献信息的《汉语主题词表》。另外,在分类主题一体化中比较权威的是《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词表的联机显示主要指的是人为地将叙词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的应用菜单通过相关程序的处理,形成一个电子版的多窗口联动的显示界面。在显示的页面中,连带显示其相关关系,使得检索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

  2汉语言文学资料的检索方法

  对于汉语言文学资料的检索,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供最快捷方便的方法去检索到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资料。现如今,对于汉语言文学资料文献检索存在着两种方式,一种是速度快,检索较全的手检,另一种是速度相对较慢,但检索准确的机检。我国现在普遍使用的是通过系统检索查找文献的手检方法。其检索的方式又可以细分为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

  间接检索即通过检索参考文献,工具书掌握文献中的关键词,以此为线索查找原文,或者通过文献等各类的参考书中的课题检索,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检索的范围相对较广,比较全面,准确率较高,这种方法科学的集中了检索出的分散结果。由于检索的路径宽泛,所以内容全面,但是由于不是对原文的检索,其间接性和局限性就需要直接检索方法来进行弥补。

  而直接检索不需要检索系统,凭借个人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直接就可以翻阅书籍得到所需要的相关汉语言文学的资料,这种方法不能直接到最终结果,但是这种检索方法也具有自身的偶然性。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汉语言文学检索的实践中。一般主要有三种检索方法,即溯源法、工具法和组合法。首先来介绍溯源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查找原始文献资料的方式直接获取信息。

  而工具法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资料的编辑整合,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检索。他们分别属于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的范畴,最后一种检索方法就是组合法,所谓的组合法就是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势并扬长避短的衍生方法,其不但利用了工具法的系统查找,也完善了溯源法的查找范围广但耗时长的缺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语言文学检索工具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便利。与此同时,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教学等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相关资料的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各种工具来解检索相关资料。

  目前而言,虽然我国现在存在有一定量的电子检索工具,但是相比之下所要检索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甚至一些电子检索工具存在检索不全的现象,所以应该更加重视检索工具的发展,利用检索工具去解决更多的检索问题。发挥电子检索工具的最大的能效成了其中的发展关键问题,在电子检索工具发展过程中,解决汉语言文学检索工具的技术性和创新性是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检索也应该朝着智能化得方向发展,学科知识的错综复杂决定了语言检索工具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检索利用工具方面应该更加与时俱进。使之变成多用途的工具,使检索工具的功能不再单一化,各种学科相互渗透,各类的检索信息应该综合全面,并且给出全面的信息来源及。随着社会信息的密集,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量,要牢牢的把握汉语言文学检索的压球,高效的发挥电子检索工具的工作职能,使得人们更够更好地利用汉语言文学资料。

  3结语:

  随着人们发展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汉语言文学资料的检索要求也越来越高,正确地理解语言检索的含义和表达形式,根据手检和机检不同的优势特点,合理地利用好检索方法,充分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检索水平。

有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推荐:

1.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6.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154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