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

  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是儿童 ,这一事实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翻译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所区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篇一

  《 儿童文学教学思路 》

  《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散文、古诗等。这意味着儿童文学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地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让学生爱上儿童文学呢?通过几年的儿童文学教学课题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1)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做到好书共享。(2)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3)读书笔记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经老师的批阅后,班级整理成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安排专人管理图书,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下发到各个班级,供学生阅读,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读。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四、搭建平台,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升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爱的教育》等作品的时候,我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讲故事、提问题、谈体会等方式进行交流,学文明理。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必须如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又香又浓的蜜来。”有了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才能爱上儿童文学,开创儿童文学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篇二

  《 儿童文学电影改编思考 》

  [摘要]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吕媛.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当代电影,2011(06).

  [3]任岩.儿童文学历险型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4]苗国新.《爱丽丝梦游仙境》———无法复制的哥特魅影[J].小说评论,2013(S2).

  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篇三

  《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摘要: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面对视图传媒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儿童文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教材与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它对文学教育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来自影像化时代的挑战。本文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做出了一系列分析,并试图提供一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影像文化;儿童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的价值观念实现了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这使得人文学科遭遇冷落的同时也失去了其在80年代的轰动效应,逐步走向边缘化。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学慢慢出现了诸多新的质素,现代传媒电视、电影、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种以影像为主的新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和趣味。影像文化逐渐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对当下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儿童文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惯性地采用与其他学科相似的教法教学,更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儿童文学对童心童趣的召唤,使得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文学主要“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教育,它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1]。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面对传统的桎梏与困境,影像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显得十分迫切。

  一、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心灵感情的陶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而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儿童文学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备素养。回望人类漫长的思想史和教育史,我们发现卢梭、弗洛伊德、皮亚杰这些对人类认识自身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都曾将儿童作为思考或研究的重点。而当我们再次回顾中国师范教育、语文教育的历史时,却清楚地看到,具有这种多元功能的儿童文学却又往往是与师范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今后接触最多的将是少年儿童,学习该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儿童文学本身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中国的儿童教育学习欧美的模式,由封建私塾向现代学校转型,“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以及《三字经》《神童诗》《幼学琼林》等蒙学教材被儿童文学所取代。我国语文教育经过漫长而悠远的改革后,儿童文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当代语文教育的主流素材。据统计,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其体裁包括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儿童文学又因其个性品质属于儿童这一特征,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并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经典的儿童文学文本被改编成为各种影视作品,但是却很难在大学的课堂上找到它们的踪影。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使用、教学方法都依然彰显着文学课堂教学“古老的艺术魅力”。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儿童文学教学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其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师范院校的部分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的学生想要接触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往往只有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完成。而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虽然也有相关的专题课,但是与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相比就更加相形见绌。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且适于儿童阅读和欣赏的文学,它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将是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关键。但是据统计,目前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师中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儿童文学”为何物,他们不了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更谈不上如何向学生推荐相关作品,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根本就没有儿童文学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儿童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其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不能忽视该课程的开设。其次,在教材使用上,明显呈现出单一、不完善的情况。现今我们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教程》,这两部著作都论及了儿童文学的相关理论,且分章节选取了各类体裁的经典文本进行赏析。然而,文学创作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现时的思想和观念。尤其到了现代,影像媒介作为信息承载和传播的工具在文学活动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传播方式其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在新媒介影响下,文学显示了其无功利性的本质,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表达。而儿童文学的教材在使用上也应该顺应这一变化,不应该再拘泥于对传统教材的坚守。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严重缺乏创新性。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的教学多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普遍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往往更喜欢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和学院化的制度中日渐丧失。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干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3]。他们长期徘徊在对作品情节及主题的解读和讲授之中,重说教,轻审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严重忽视,更谈不上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中应该教些什么的问题。既然儿童文学已然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课程,那它就应该是一个“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4]。但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立足于成人的文学接受、审美识见及价值判断来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研究不同,儿童文学是以其独特的接受者———儿童为基点建构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儿童本位”应当是儿童文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建设的辟荒者,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指出儿童“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后,以儿童的年龄为基础,对适合儿童接受的文体及其具体做法进行了分类解说。我国第一部儿童文学教材《儿童文学概论》更是从儿童文学的性质、儿童对文学的需要等方面着手详细介绍了该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可以说,上述文章与论著都是重论轻史、以论为本的,这就天然地给中国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倾向与侧重以无可避免的影响。就现在通行的儿童文学教材来看,多将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离不开儿童文学理论的指导,但在影像文化传播迅猛的今天,如果再一味停留于理论的阐释,也无法实现儿童文学理论与文本的合理接轨。所以,只有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领略儿童文学给灵魂带来的丰富与愉悦。

  2.变革教学方法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师不仅运用适当的技巧去刺激、鼓励、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环境等来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而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又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即极富儿童情趣。有无儿童情趣,是区别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最重要的标准。儿童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成人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表现出相应的不同。长期以来,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多是成年人,教师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讲解,轻实践体悟,忽略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童趣和快乐,未能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儿童文学的价值,我们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注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以本为本进行分析,而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吟唱或者创作,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体味其中的儿童情趣,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完善教学手段

  作为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师,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来进行教学。马克思说:“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因此,要善于营造与儿童文学相呼应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重温童年美好时光的同时,唤起爱心。当传统的教学手段显得有些枯燥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多媒体不仅能够提供逼真可感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形象和充满动感的画面,还可以通过一种直观性感受的传递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增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技术,播放一些经典的儿童剧和优秀故事,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面对视图传媒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儿童文学的课程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尴尬。对于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J].小作家选刊,2007,(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9.

  [4]辞海编辑部.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有关儿童文学毕业论文研究范文推荐:

1.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5.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7.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165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