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文学,外国文化的产生伴随着外国文学的出现,从公元前开始,就涌现出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标志着外国文学走向发展的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文学发展的高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篇一

  《 东方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外国文学课程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水平,而且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式乃至树立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外国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发展及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历史,还包括各国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同时外国文学教学还涉及世界各国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等问题,所以外国文学具有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作家作品多的特征。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有一定难度,但它确实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外国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一门必修课,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它不但要增进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了解外国社会和文化,具备全球视野。外国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窗口,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会更加能够担当起新时代的接班人的重任。

  但是长期以来,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都是注重欧美文学的讲授,而忽视了东方文学的讲授,对于大学的课程安排来说,东方文学的讲授变得非常不现实,有时仅仅变成装饰性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课时太少,还因为长期以来对于东方文学的不够重视引起的。在国内大学中文系关于外国文学史的讲授大部分是以欧美文学部分为主的讲授,只有少数涉及到东方文学部分,就算是教材上有,也因为课时的缘故,很多外国文学教师不得不放弃对东方文学史的讲授。这就构成了很多学生从心里上认为外国文学就是欧美文学,认为只要是学好欧美文学就可以了,而忽视了东方文学的学习,甚至不知道外国文学还包括东方文学。

  其实东方文学作为外国文学的一部分,和欧美文学一样,是外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东方文学的学习,学生的知识也会陷入片面性,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教学方式。文史哲不分家,大学生在学习各国文学时也学到各国的文化、历史知识,21世纪是一个开放式的世纪,和我国交流的国家不仅仅是欧美各国,还有东方各国,所以东方各国文学也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身上肩负振兴国家的任务,特别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立足,所以东方文学教学不容忽视。

  在中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外国文学中的欧美文学与东方文学融会贯通,一方面可以在讲授欧美文学的知识时,适当的插入东方文学与之相关的内容,正所谓文学没有国界,而文学在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抓住这些相通的地方进行讲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应该在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东方文学的专业选修课,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他们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所以在高校中文系提高东方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

  地位势在必行。

  但是如何处理东方文学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一大难题。是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侧重一方?都是争议的话题。从理论上讲,可以将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的互文性研究作为突破口,这样就可以深化这二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得出它的实践意义:第一,将从欧美文学与文化和东方文学与文化的底蕴对学生的外国文学学习的作用进行解析,探索外国文学的典型意义,并利用这一功能促进学生外国文学学习、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增强,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第二,从课堂教育的角度对外国文学教学艺术性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促进大学外国文学教学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外国文学学习进行研究,每年都有关于研究外国文学教学和学习的文章发表。这方面的文学论文和著作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且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技巧、方法论和课程改革、精品课程设计方面进行努力,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些论文基本都是关于欧美文学为主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关于东方文学和文化的教学改革论文可以说少之又少,所以说大学的外国文学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关于国内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进行:

  第一,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因而,很多老师有意识地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教师讲授和学生的读、看、说、写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这一类的文章每年都层出不穷,这也说明了众多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专业老师注意到外国文学教改对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把东方文学运用到大学外国文学的教学更能全面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

  第二,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授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教学互动,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一般大学教学都配置有课件,实行多媒体教学,用图像和声音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而外国 文学的讲授加上多媒体也会让学生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国内高校都在注重这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的运用也让东方文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可行。

  第三,教材改革。国内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的陈 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无法接受最新最专业的知识。外国文学教材不仅内容陈旧,而且观点也陈旧,除了教授基本知识外,没有办法和时代接轨。现在国内的主要外国文学史教材就那么几本,除了朱维之先生的《外国文学史》、郑克鲁的《外国文学史》外还有一些高校老师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或者《世界文学史》。这里都是以欧美文学史为主要,东方文学史紧跟其后,但也是简编,并没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而当老师教授完欧美文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课时讲授后面的东方文学了,即使老师认识到东方文学的重要性,也会被长期以来的忽视而无法提上日程。

  虽然现在各高校不断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认识到东方文学的重要性,教材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他们一般是针对外国文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很少注重东方文学在整个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整体作用。主要是从外国文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究,但是力度尚显不足,没有提到本质性的东西,所以要把东方文学的重要性提到桌面上。除了上述三个方面,还应该在现在的外国文学教学方面力求观照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的内在关系,寻找欧美文学教学和东方文学教学的平衡点,从而力图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和新的评估。既然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具有互文性,要重新看待、重新理解外国文学教学,观照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进行的创作的东西方文学之间的“互文性”就变得十分必要。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认为,只有超越了东西方各自视野的局限性,站在更加开放的立场上去把握不同 文化的本质和特质,人类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解放。

  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文华.“质量工程”与外国文学教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11)

  2 王建华、张汝梅.外国文学教育探析[J].大 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2)

  3 张沁文.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 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6(15)

  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篇二

  《 浅析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

  【摘 要】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现如今,在我国文学市场上,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阅读内容,也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写作形式。文章中,笔者将从外国文学作品入手,向读者揭示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以期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国文学 语言艺术 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130-02

  众所周知,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每一个民族的作品也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表达特色,因此,如何恰当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需要我们深入到外国文学作品内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要想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探究语言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言是文学作品主要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学作品将无法存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扩充我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文学素养得以提高。

  一 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意象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广泛阅读,其一大原因就是能够通过语言描述来创造出一个近乎真实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除此之外,作者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背景的描述、情感的渲染、思想的鼓动和形象的塑造,以此来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充满着快乐、悲伤、真实、虚无的想象世界。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文字来构造出一个文学构架,并在此构架中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主张。所以说,外国文学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语言文字具有意象性。

  意象派的文学创作有三个主要原则,即:第一,单一意象;第二,用词简洁有力;第三,语言充满音乐感。例如,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部作品《在地铁站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桠上的花。”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美丽。由此可见,这三个主要原则都与语言艺术相关,我们可以从上述例子中有所体会,“拥挤的地铁站”是单一意象,在这个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诗人庞德却看到了“潮湿漆黑枝桠上的花”这一意象,而整个场景只有两句话,语言简洁,音乐感强烈。

  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篇作品中,诗人裴多菲用“急流”、“废墟”和“云朵”等多个意象来表达了自己甘愿为爱情献身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了“小鱼”、“常春藤”和“夕阳”等意象来表达了对爱人的守护。这些意象彼此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爱人的向往。

  二 外国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得以保存,是因为其语言表达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既是作者的思绪,同时也是一代人的思绪,无论是虚无、愤恨、痛苦,还是快乐、兴奋、激情,这一切的情感都能够被作者融入文学作品中,并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富于感情的,这种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才是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这也就是说,情感性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又一大特征。

  例如,英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独白不仅仅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对于人生的拷问。当观众读到这句话时,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反思。由此可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生动的语言形象之外,更引人关注的就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因为这才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

  在诗歌当中,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是“伤感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墓园派”的奠基人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怀古伤今的句子随处可见,他醉心于墓园风光,擅长通过悲凉的文字来唤起人们的伤感情怀。如在《乡村墓地的挽歌》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breezy call of incense―breathing morn,The swallow twittering from the straw―built shed,The cock’s shrill clarion,or the echoing horn,No more shall rouse them from their lowly bed.”(“清新的早晨轻拂的微风,草窝里的燕子呢喃声声,号角的回荡,雄鸡的啼鸣,也无法将他们从墓中唤醒。”)在这篇诗歌中,笔者所罗列的意象仿佛都与挽歌无关,但是仔细回想,每一个意象都表现出了无法言说的悲凉,这种空洞、虚无的情感,貌似只有通过文字,才能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三 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生动性

  生动性是文学作品语言所必备的特性。所谓生动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描述将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之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同时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能够随着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随着故事人物的开心而开心,当作者向我们描述一个场景时,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相似的环境,而这些,都是由语言的生动性所带动的。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能够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同时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许多外国作品中,作者都是通过运用语言对脑海中产生的场景进行描绘,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思想境界,并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

  例如,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当中,作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些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比如说故事的主人公奥利佛被作者刻画成一个凄苦悲情的孤儿,而费金则被刻画成一个唯利是图的窃贼,在这部小说中,还有善良的梅里夫人和正直的布朗咯。狄更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来赋予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使每个角色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活力。在描写奥利佛时,狄更斯使用的是充满童真的语言;在描写费金时,狄更斯使用的却是行业黑话;在描写善良的人物时,狄更斯使用的是恭敬的语言。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每一句话都是为描写人物而埋下的伏笔,读者可以从这些语言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风貌。

  四 外国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作品语言的另一大特征,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述更加清晰,并让读者能够在清晰化的语言场景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在文学探究中,我们常常把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放在一起进行理解,而在外国文学作品中,这两个特征是具有一定区别的。生动性通常指的是表述具体生动,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内涵,而形象性指的是从情感上来为读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渠道,使读者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性通常具有两个特征,即抽象性和表象性。抽象性的表述往往不是真实的,这种表述特征指的是作者会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来虚构出一些文学作品形象,而表象性指的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的一些形象往往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这些形象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表象。

  例如,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生于越南胡志明市的法国姑娘,整个人生都与东方有着不解之缘。在其代表作《情人》这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中国小伙子与法国姑娘的绝美爱恋,而对于玛格丽特本人来说,其人生的第一段恋情就是与中国男生发生的,这也就说明《情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传成分在里面,而玛格丽特也毫不隐藏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里,以此来纪念自己的感情。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述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座通向文学作品的桥梁。因此,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向先辈们学习,积极积累写作经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感悟能力,并为祖国的文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阳.浅议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J].戏剧之家,2014(13):232

  [2]汪介之.当前国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情感读本,2014(8)

  [3]赵增虎.“当代外国文学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2012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4]潘利锋、张能泉.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3(6)

有关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推荐:

1.外国文学毕业论文

2.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3.有关外国文学论文

4.比较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大学生比较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6.有关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170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