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

  汉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汉语言文学包涵了我国的民族意识,汉语言文学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篇1

  试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是语文学习,还是一门在大学里广泛开展的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与非专业学者的青睐。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经久不衰。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的工具和基础,汉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表达,往往引发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无论在教学还是研究过程中,注重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尤为必要,将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策略

  引言

  汉语言文学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离不开对其语言应用的意境的分析,在逐渐的深入研究中,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当今社会离不开汉语言文学,因为它为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了让人思考的机会,这十分难得。本文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并且针对如何提高语言的应用与已经分析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策略,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大的集合概念,包括多方面内容。无论是字词句,还是语法修辞,都值得进行探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对其方方面面的特点了然于心,才能在对语言的应用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深入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奥妙。

  1.汉语言文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一般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是为了增加沟通技巧,对相关的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行更专业准确的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把握,促进成绩的提高和自身分析能力的提升。

  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特定性

  目前看来,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偏向于文科生,对汉语言文学兴趣较大的也主要是文科生。高校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主要针对于文科专业,对于某些理工类转业,该专业只是捎带学习,并无硬性要求。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是基本确定的,广大的文科生通过学习,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内在含义,这对文科生来说,更为擅长,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带动了他们对字词或句子进行深层思考,文科科目锻炼了文科生这一能力。

  3.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交际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人的思维,思想等得到改变,可能对某一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或者通过言语的沟通,传递情感,从而将汉语言的魅力传递下去,这样,汉语言文学的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这样,汉语言文学就会逐渐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另外,语言沟通不仅交换了思想,更可以完善想法,促进自身素质、品味提高。

  4.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平实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习者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灵活思考语言的运用。但是,只有将掌握的知识灵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凸显汉语言文学的实际作用。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问题,或者提供相应的借鉴,这些都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活性。将汉语言文学的意境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来,结合具体的环境与背景,将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灵活性。

  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的分析不仅还原了作品最初的情感,而且这个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的分析很有必要。

  1.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语言的灵魂在于精准地把握它的意思,应用到最适合它的地方,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作用,不然的话,语言就仅仅是文字或者句子而已。也正是对语言的灵活应用促进了对语言意境的分析,而语言意境的分析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冰清玉洁”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若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冰清玉洁”,难免有些别扭,所以语言词语的应用必须有正确的使用对象。或者可以用“艳丽”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但若用来修饰风景,就不恰当,风景更适合用“秀丽”来形容,而一般不用来修饰人,所以,意境就是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找到最适合的语境,才能欣赏出词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养成习惯,在用词或者说话之前考虑它的恰当性,进行最准确的表达,以免产生歧义或者产生误会,而且精确的表达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便于更广泛的交流沟通。

  2.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利于培养学生作品鉴赏能力

  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语言已不再是单纯的沟通工具,对语言的学习更可以帮助人在浮躁的时候静下心来,修身养性,促进自身素质的培养。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品读时,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它的大概内容,还有它隐藏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意境。例如,在学习诗歌《再别康桥》时,若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可能最后只会记住“轻轻地走,悄悄地来”,这样就无法完全理解诗歌,更应该结合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经历,分析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再见康桥时的眷恋与惆怅,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必须仔细欣赏才能在眼前浮现一副画面,才算真正理解这首诗。而且,在这个用心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对其他作品的解读也将更有深度。

  3.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采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正是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文学功底也随之逐渐深厚,就会体现在日常的写作中,用词,造句更有文采,更有内涵与深度。对语言意境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能够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各有针对性的看法,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日常交流,都会体现出一个人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刻感悟。   三、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策略探究

  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只有真正贯彻到实际学习中,才能做到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技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于意境分析。

  1.强化学生朗读训练,夯实能力培养的技能

  在对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读完一遍之后对内容不理解,会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这时候,往往需要静下心来,反复阅读,文章的主题就会逐渐浮现,对文章整体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对文章的细节进行一步步的分析。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读文章不思考,那样是徒劳的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去体验每个字、词的独特的作用,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来替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一段内容或一篇文章的意境。反复的阅读训练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对文学阅读的耐性,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不需要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提高。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有利于感情的培养,这都有利于加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

  2.加强背诵练习,为能力培养做铺垫

  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背诵一些好的篇章,因为很多时候可以引用或者改写就会为文章增彩不少。背诵不是机械式的念,背诵的时候,必要地融入个人感情,就会不自觉的进入当时写作的环境下,只有投入感情,才能融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或者背诵的时候将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从另一个方面去体验文章,印象就会更为深刻,语言的应用由此变得灵活生动。一些著名的文章内容值得背诵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值得推敲借鉴之处,读懂了一篇文章,就会以此类推,理解更多的作品,所以,背诵练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背诵练习可以为语言应用提供很多借鉴,适当的时候引用某个作家的一句话就会瞬间变得“高大上”。

  3.引用多媒体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看上去枯燥无聊的专业,长期的课本教学难免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从而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语言意境分析的培养,所以,必要的时候,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很重要,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适当地播放视频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境。例如,在学习一些古文文言时,进行情境教学会极大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话剧,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情境教学,都使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这种立体教学模式带动人的感官共同作用,学习印象更为深刻,感触也更大。在鲁迅先生的文章《祝福》中,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其中,有一段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内容十分经典,无论是用词还是经典,若在讲课时适当加以表演,便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印象。或者,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由于话剧本身涉及较多人物,剧情复杂,如果只是看课本,很难弄明白话剧的整体思路,情节很难联系到一起,但如果观看电影或是其他影视资料,便会加深对哈姆雷特英勇形象的印象,人物关系,情节也更加清晰这样的学习更加有效。所以,转变教学模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必不可少。

  四、结语

  语言文学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不仅关乎着这个专业的发展,而且与培养学习人员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和对文学意境的深入分析会促进人文学素养的发展,本文结合汉语言文学语言英语与意境分析的特点,分析其作用,提出了发展这一能力的策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大众文艺》,2011(8):30-30.

  [2]:潘连根、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35-35.

  [3]:朱珊,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J],科技咨询,2012(15):23-24.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篇2

  浅谈利用汉语言文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汉语言文学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具有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文学修养、鉴赏文学的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互相交流感情的语言工具,也是用来积累精神财富的有力武器。汉语言文学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的作用,阐述教师如何利用汉语言文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健康人格独特历史传统修养正能量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学生发展思维和意识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学业的压力,学生会感到焦虑、紧张等情绪存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欢乐和谐的气氛,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分组协作,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学习和生活的岔路上,学生可能会出现选择错误的情况,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作用

  (一)直接作用

  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汉语言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汉语言文学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历史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在课堂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汉语言文学所讲述的都是传世之作,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以及传递正能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发挥教学作用,正确对待教学任务,就能直接的带动学生的审美和观念,用文学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

  (二)间接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融合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建设于一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添砖加瓦,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间接作用,主要就是指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间接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里所指的间接,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条件。比如教师用得体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丰富的知识构造,独特的判断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教师责任心和公平心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的讲课方式和讲课节奏,以及讲课的语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转化学习情绪,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如果一节汉语言文学课都是沉闷的,教师也是板着脸,那么课堂的收效是不存在的。教师大方的仪表,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待人平等的印象,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

  在学生当中会产生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只有在学生时期拥有健康的人格,饱满的激情,对事情具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才会在未来大展拳脚,闯出一片蓝天。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生动的将学生带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极大的好感。

  (二)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课堂是对学生语言训练,文化训练和思想道德训练的结合,在学习中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对学习有浓厚的感情,教师具有原则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教学的思想启迪功能,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传统的历史文化在文学课中向学生一点一滴的渗透着,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此外,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探讨,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课都受到学校的重视。汉语言文学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学生通过学习,会更加有理想,有信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例如,在研究探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岳阳楼记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还要通过讲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国家民族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结合日常生活,在实际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生活的结晶。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指引现实的方法和动力,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尝到知识乐趣。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开展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磨练意志,提高人格魅力。

  教师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一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还对弘扬尊师重道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结合日常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助于塑造耐心、沉稳的性格。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人格的塑造,绝不能忽略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舍弃。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锻炼求真务实的好性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和传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就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与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达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我深知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宝贵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愉快的环境下成长,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09,(11).

  [2]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3]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

300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