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其它论文范文 > 3000字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3000字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3000字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阿德勒作为第一个与弗洛伊德观点产生分歧并分裂出来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反对弗洛伊德过度重视潜意识,提出应该关注意识,人们应该活在当下,与过去的经历相比,未来的生活目标更影响人的行为,因此他提出了以下理论:

  1.自卑感及补偿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自卑感是个体自身内在的一种感觉,自卑促使人们努力去克服,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若是被自卑主宰,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阿德勒认为,补偿是弥补自卑的最好方法,某方面缺失,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或者额外的付出获得内心的平衡,降低自卑感。补偿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优越,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看成是人生的主导动机。

  2.生活风格

  阿德勒在分享自卑感及补偿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风格”,他认为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氛围、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个体形成优良的生活习惯,激发个体分享这种生活风格、影响周围的人群,净化不良风气。阿德勒认为个体基本上有四种生活风格,分别是支配-统治型(Dominant-ruling);索取型(Getting type);回避型(Avoiding type);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3.社会兴趣

  阿德勒说:“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这种需求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且个体必须认识到这种潜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如果一个人无法认识这种潜能,他的世界会变得糟糕凌乱,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严重者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阿德勒认为,个体一生中需要完成三大重要任务——职业选择、社会任务及爱情婚姻。

  4.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环境或者遗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能够自由的、创造性的与环境发生作用,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适应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对社会有益,一些人对社会有害,阿德勒看来其差别在于选择,他认为遗传和环境只提供了“个人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用于建造生活态度的砖块而已,正是他应用砖块的独特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个性”。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事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才,事关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补偿,克服自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因成长环境各异,优缺点也各异,阿德勒用补偿告诉我们,缺点不可怕,也无需自卑,重要的是要拥有克服自卑的勇气及信心。大学生生活较单纯,处于心态成熟与未成熟的阶段,成人感越来越强烈,虽然大部分时间能协调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学业挫折、恋爱挫折、人际交往障碍及求职失败等。补偿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直面自身的不足和失败,调整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追求心中的优越,以达到补偿的效果。如享誉世界的NBA退役球星乔丹,热爱篮球,却因身高问题被拒之门外,这种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而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恳求教练让他作为一个球队的杂役人员,凭着坚毅的等候,他终于得到教练的认可,成为一代巨星。乔丹用积极努力的态度补偿了身高的不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抗挫耐受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进行补偿,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

  (1)个体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年时期是意志品质逐渐稳定的定型时期,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指从事某一件事或者活动持久的耐心、毅力。从日常生活方面来说,可以让学生自我挑战,培养恒心和毅力。从野外拓展而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野外心理成长训练,克服内心的恐惧、不自信,直面失败,磨练个人的心理品质。

  (2)培养自控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个体在心理发展的历程中,需许多外界力量的援助及支持,自控力是个体成熟的特征之一。自控力是指个体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一种控制能力,它能增强个体边界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激发个体内在力量,整合资源,优化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控能力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是反省。个体每做一件事情,都需用一定的时间来反思、总结。二是加强边界意识。个体之间对事物及人的看法态度有差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造成他人的痛苦,需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观念及做法。三是合理表达情绪,委婉措词。我们需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别人的垃圾处理器,个体之间是平等、互助、尊重的关系,表达情绪时需评估他人的心理状态、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程度。四是挖掘自身优势、发现外界事物及他人的闪光点。五是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勿用放大镜、显微镜去观察事物的消极面。积极思维有利于人充满斗志,满怀希望,消极思维会使人患得患失,错失机遇,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3)提高抗挫耐受力。挫折是人生常态,合理的应对方法可以避免类似挫折重演,更好的适应生活。首先要学会倾听,吸收他人经验为己所用。挫折虽然各异,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相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吸收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遇事不乱,胸有成竹。其次要正确归因。韦纳把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等因素归为稳定-不稳定、内控-外控、可控-不可控。要善于把握稳定、可控的因素,对挫折正确归因,分析其中可以调整的因素,最大可能的改变挫折情境。最后要自我模拟一些挫折情境,用心理剧的表演方式加强抗挫能力。心理剧是一种用舞台表现心理冲突的方式,可以让个体在其中去体会他人的心理冲突,达到压力释放、自我调整的效果。

  3000字心理论文篇3

  摘 要: 随着盲人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程度的提高,中国盲生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国内外对于盲生的心理状况研究甚少.由于盲人自身缺陷,对于盲生很难进行常规心理测试.根据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盲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深入观察和专题调研,并对我校463名盲人青年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盲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全人具有大致相同的律,但由于生理缺陷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盲生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针对性、正常化、环境适应等施教原则.有利我们特教教师更好的教学和管理盲生学习.以培养他们更好适应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 键 词 : 盲人学生; 心理特点; 施教原则

  随着盲人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程度的提高,中国盲生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目前国内外对于盲生的心理状况研究甚少,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由于盲人自身缺陷,对于盲生很难进行常规心理测试.

  笔者多年从事盲人教育工作,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对盲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深入观察和专题调研,并对我校463名盲人青年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参考卡特尔16PF和明尼苏达个性测验问卷,针对青年盲生实际情况自拟问卷,统一指导语.)盲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全人具有大致相同的律,但由于生理缺陷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盲生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

  一、盲生的心理特点

  (一)盲生的认知特点

  盲生对外部事物和自我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偏差.盲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较为困难,特别是对颜色、平面形状等与视觉有关的概念,与健全人的理解存在一定距离.盲生对于许多事物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片面或绝对化,有时显得爱“钻牛角尖”.

  多数盲生能够接受现实,对自身缺陷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愿意谈论残疾带来的问题,客观地考虑自身条件,集中精力做好能做的事,在向目标进取中表现出正常的竞争精神.盲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视过高或自我贬低.自视过高者无视自身条件,认为凡是健全人能做到的我都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自我贬低者则自认为是社会、家庭的包袱,甚至认为自己生存下去只能给自己增加痛苦,给别人增添麻烦.

  (二)情感与情绪特点

  1.孤独感

  盲生往往因自幼缺乏温暖(特别是“幸福院”长大的弃婴)或者由于封闭式教育而产生孤独感.有的盲生不愿与社会接触,性格孤僻,爱独自读书,听收音机,沉溺于幻想和自怜

  2.情绪不稳定

  这是盲生突出的特征,有些盲生比较敏感,常常感到自己在受到别人的注意,对于他人的言行容易多心,最忌讳触及他们的缺陷之处,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较易受到心理暗示,并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

  3.防卫心理

  有些盲生对健全人怀有疑惧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除社会原因外,也存在一些心理原因:有的盲生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和失败都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总感到委屈、忿懑不平,有的还表现出无端敌意、侵略性和对于环境的严重适应不良.

  (三)意志特点

  盲生必须面对3大难题:一是因残疾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困难,二是残疾造成的他人歧视与不平等待遇,三是本人能否在逆境中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这些是每个盲生在意志方面必须经受的考验.

  1.惊人的代偿现象

  多数盲生能通过加强记忆和触、听、嗅觉来弥补视力丧失的缺陷,有些功能代偿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靠一根盲杖千里独行的青年盲生也不乏其人.这些都要靠盲生高度集中精神、长期刻苦磨练才可能实现.同时,也有少数盲生缺陷补偿能力较弱,约有4%盲生认为必须依赖别人照顾才能生存.

  2.独立意向

  国内曾经有调查结果表明盲生的独立意向较差,盲生中有独立意向者仅占17%,但该调查是以在校盲童为主要对象的.笔者在长期观察和调研中发现多数青年盲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向,答卷青年盲生中78%的人认为“认准目标,再难也要坚持到底”,回答“常因别人的话改变主意”的仅占23%,这个比例与他们平时实际表现情况也基本相符.

  二、盲人教育的施教原则

  盲生在心理上个体差异较大,但上述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些特点,对于盲生培养教育除基本适用盲童教育中的“缺陷补偿”、“语言诱导”等原则外,还应注重以下原则.

  (一)互信原则

  对盲生教育培养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对他们充分信任,真诚相待,即使是批评劝诫也应以信其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须通过自身言行取得盲生的高度依赖,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育引导才能事半功倍.与对健全学生的教育相比,对盲生的教育尤其要把师生互信作为首要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要区别失明原因与时间长短、残余视力程度等基本条件,进行分级培养,因材施教.对特殊对象必须个别施教,把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思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特别要针对盲生这一时期出现的诸多心身变化,满怀爱心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正常化原则

  盲生由于自身缺陷,往往存在“特殊”心态,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当尽量按正常人标准来要求,培养不依赖他人的“四自”精神.同时应尽可能安排他们与普通学校的同龄学生多开展联谊、互助等活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开阔胸怀,培养健全人格与正常心态.

  (四)环境适应原则

  一方面通过生活技能训练、体育课程等提高盲生适应生活环境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盲生加深对社会环境的了解;组织他们经常接触社会,提高对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三全”原则

  即对青年盲生实施教育应当坚持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全天候就是要注重日常养成教育,无论白天黑夜,课内课外,从学习、生活到感情生活都要充分的给予盲生充分的关爱,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全过程就是要从盲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要根据他们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实施不间断的教育指导.全方位就是要不仅帮助青年盲生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职能,而且要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包括主动与盲生家长、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共同配合把青年盲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吴厚德.残疾人心理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2] 祁寿东.盲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猜你喜欢:

1.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2.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3.论述学习心理论文3000字以上

4.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5.自我心理成长报告范文

82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