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展开,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环评、环境监测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在工业生产方面,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强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在能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但是,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和以后,还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压力巨大,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分析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要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呢?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法制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仅凭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证。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一些环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缺少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地方保护干扰正常执法现象普遍,环境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弱势群体受到环境损害后得不到必要补偿等。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探索性课题,在系统界定、指标取舍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现有指标体系的形成主要考虑了系统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现有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某些指标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将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党的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2012,10

  [2]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09

  [3]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二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文明建设的轨道,这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非常严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应该从着力点、依据以及相关制度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路径;制度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利益至上的冲突

  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矛盾彰显了伦理学中道德与利益的基本关系问题。当前我国生态危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正是以上两者矛盾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以占有最大化的生态资源获得利益,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首先,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唯GDP论”导致我国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几十年来,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节制地浪费了很多资源,导致大片植被被毁,物种多样性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严重。其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而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化污染,导致诸如雾霾等极端天气的频发。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会诱发很多疾病,甚至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2、生态文明建设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冲突

  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消费欲望的满足最终都将转化为对自然界的压力。在文明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由于人的消费行为不合理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态资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首先,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既有基本生存的需求,也有享受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如果这种消费主义需求被无限制放大的话,就可能产生对地球资源的极大压力,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次,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消费主义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料,更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品种锐减,最终酿成了几乎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道德意识缺乏的冲突

  当下,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无视自然价值和权力,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地位,对自然资源的掠取不思后果,最终引发了大量的生态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由于当下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缺位,很多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生态忧患意识缺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危机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科学意识严重匮乏。当下,很多人对生态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科技虽然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它不能彻底解决目前的生态环境为。四是缺乏生态参与意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全面配合,但作为个体的公民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很多人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而自己很少参与到具体的过程中去。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应对严峻的生态挑战的现实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科技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据环保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5%。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在监测的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来看,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0.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监测的798个村庄显示,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引发了一些社会冲突和矛盾。要改变恶化的生态环境,就要爱护自然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否系统完整,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这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细化,体现了党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信心。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依然出现乱砍乱伐、盲目过度开发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才能从源头防控污染。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果不能防控好源头,势必对过程后果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样,如果让生态文明制度取得实效,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还要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者进行严惩,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只要从源头监管,对过程进行控制,后果进行严惩,那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文本,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彰显得是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应积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当代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不能“竭泽而渔”,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因此,当代的发展必须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最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制度是长期生态经验的总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1、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对不同地区进行统筹考虑,能够为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所接受。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把生态文明制度的顶层设计尽量合理。其次,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而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通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不同时期的文明内涵,而且更能从中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生态文明制度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国情和各区域的现实状况,制定相适应的具体对策。同时,生态文明制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发展。再次,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要在尊重生态规律、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生活。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巨大的影响。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使民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依据

  党的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四大建设各有各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不是孤立分割的。首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生态文明政策的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意识,建立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并且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实现绿色发展,这就需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化转变,必须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积极培育和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再次,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使他们成为生态公民。作为生态公民,不仅要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要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最后,将生态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轨道。不断加强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

  3、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管控制度。我国生态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形势恶化。通过生态红线,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应相统一。二是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拥堵、雾霾、缺水等问题。这需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管理等方面去解决。三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飞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需要急剧增加,资源不足成为突出的瓶颈。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缺口也在不断的增大。要加快改革步伐,使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能反应市场供求、生态损害修复成本等,从源头上保护自然环境。四是抓紧建构统一的、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加强对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把环境保护贯穿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各领域,落实到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实现对污染排放的全面监管。五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打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区域界限,把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安全结合起来保护,提高污染的综合防控能力。六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机制。要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很多建设项目的环评和污染物排放要及时通报,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3WF09;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sk-8。)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

  [2]李干杰: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J].环境保护,2014(1).

  [3]市环保局:打造“粤东生态环保最好城市”[N].潮州日报,2013-12-03.

220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