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范文(2)

时间: 坚烘0 分享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祖国统一教育》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们应渗透祖国统一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统一,关心统一的思想感情。只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才能繁荣富强,才能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古代史教学;祖国统一教育;思想感情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们应渗透祖国统一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统一,关心统一的思想感情。只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才能繁荣富强,才能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是从下面五个方面来进行祖国统一教育的。

1.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统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在黄河流域有两支强大的部落,各自的领袖是黄帝和炎帝,后来黄帝打败了炎帝,两大部落合二为一,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从此,炎黄子孙在这块富绕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炎黄子孙成了每个中华儿女的代名词。现今的黄帝陵成了每个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2170年,其间的地理版图成形于秦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可以充分说明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反对分裂,反对内战,已成为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尽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曾经历了无数次严重的外忧,也曾经历了造成国家分裂和地区政权间对立的内患,诸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并峙等时期,但最终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次次地获得了新的生机。

2.强大是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自秦以来统一大业能取得胜利,并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能得到维持,都是有强大的国力做保证的。如秦国由于经过彻底的社会改革,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秦王赢政亲政后,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政治才干和统一决心,使秦国有能力成为统一的中心力量。因此,由秦统一中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秦统一中国后又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和统一车轨等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还北征匈奴,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加速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唐朝,由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政局稳定、国力强大,疆域空前辽阔,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因而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称赞道:"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

在清康熙、乾隆年问,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凭借强大国力,镇压了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族大小和卓的反叛,还打败了沙皇俄国的侵略,签订了平等的《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的统一。

3.祖国统一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

祖国统一使中华民族大融合,开发了落后的民族地区,使那里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汉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如秦统一中国后,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还迁徙50万中原农民到那里同越族人民杂居,中原农民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共同开发了珠江流域。

唐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较前代更加密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朝廷积极经营边疆,开拓领土,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很多的都护府和都督府,有效地行使管辖权,并加强了同边疆各族的政治联系,有力地促进各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明清时期亦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这时我国国内各民族更加紧密,明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卫所的建立,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清朝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幅员广阔的疆域,前期国力强盛,到已经走向衰落的1820年的时候,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能占全世界的30%,比今天美国占全世界的26%还要高一点。难怪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眼中,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的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4.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在中国古代史上,各族人民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共同的历史命运,是产生民族团结愿望的基础。中华民族历史上光彩夺目的文化,高度繁荣的经济,举世瞩目的科技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宝贵财富。同时在古代,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要受到外国侵略威胁时,也能够跳出本民族利益的圈子,共赴国难,一致对外。明代,壮、土家、瑶等民族人民积极参加了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清代,达斡尔族人民坚持抗俄斗争40多年。当沙皇俄国勾结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企图分裂中华民族之时,遭到汉、满、蒙、藏、回、维吾尔等族人民的一致反对,他们协助和参加清政府的军队,取得平定准噶尔叛乱势力的胜利。共同的历史命运,使中国各族人民结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紧密联系。

由于民族团结,加之清政府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至乾隆时期,清政府统一中国的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了幅员辽阔的大清帝国,这个疆域除了外蒙古和被沙俄侵占去的约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外基本上与我国今天的疆域相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他们的分布情况基本上跟今天相同。

5.祖国统一大业是顺应历史,顺乎民意的潮流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广大人民,被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任何分裂势力再也拆不散,摧不垮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爱国传统。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清康熙帝等历史人物,他们虽是封建帝王,但他们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和人心归向而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发扬了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传统、因而他们仍然受到后世各族人民的景仰。相反,在统一朝代中,凡是大搞军阀割据、制造分裂、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径,如汉初吴楚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等都被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贬斥。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范文篇四

《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内涵》

摘 要: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先驱,也是祖国统一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者和实践者。他的祖国统一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尤其在海峡两岸人民仍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下,研究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内涵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先驱,同时也是祖国统一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者和实践者。他的祖国统一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尤其在海峡两岸人民仍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下,研究孙中山的这一思想的内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理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高举民主统一大旗,反对分裂和压迫。孙中山明确强调中国的统一是要实现民主统一、共和统一和全国统一。他指出我们所渴望的统一,其性质是“巩固共和,崇尚法治之统一,而非武力压制之统一”[1]。统一的具体内容为民族、领土、内政,军政、财政五大统一,民族、领土统一是祖国统一思想的最主要内容。历经革命磨练,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孙中山领导人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在就职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指出要实行民族、领土、内政,军政、财政五大统一的方针,用共和制统一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针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1917年、1921年孙中山进行两次护法运动,为打倒军阀,削平叛乱,统一中国而不懈奋斗。

2.重视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祖国统一。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国家的主人。孙中山的革命行动屡次失败与他把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军阀、策士身上,及以无原则的妥协求和平统一不无关系。屡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从革命的切身实践中日益深切的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占有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农民、工人最为痛苦,故“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为真正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孙中山强调全党同志要把工农大众看作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把统一事业作为奋斗目标,并联合各民族力量形成“一个大力量”,以实现祖国统一。孙中山正是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在他的祖国统一思想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祖国统一的高潮。

3.放眼全球,用宽阔、长远的战略性眼光看待祖国统一与世界关系。他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把中国的统一问题和世界人民厌恶战争、反对分裂,爱好和平的总趋势联系起来。孙中山始终把中国的独立、统一放在世界范围背景之下,密切联系“世界潮流”的大趋势。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的革命统一运动与世界特别是同处亚洲的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互相支持的关系。他一再强调:“中国人民不仅要为自己祖国的命运而斗争”,还要“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以求得“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中国统一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受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他说:“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要“济弱扶倾”,“以尽我们民族的天职”[2]。可见孙中山的民族独立及国家统一思想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而是以辽阔的视野和胸怀要求以中国的独立、统一为亚洲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示范,促进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他晚年认识到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现国家的彻底统一应与“以平等待我”之苏俄结成联盟,从而确立了“联俄”、“联共”的指导方针,使其国家统一思想得到更高境界的升华,更具有实质性内涵和合理性,更体现了其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统一。

4.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统一的方式和手段。和平安康是中国人民一向提倡和追求的目标。为了谋求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先生先后曾提出了武力统一、和平统一、法律统一等主张,并为此进行了种种尝试,以求促进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面临被战争折磨多年而疲惫不堪的中国的劳苦大众,为了使人民少受战争的危害,孙中山主张和平统一。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于1912年和1924年两次应邀北上,进行和平统一中国的会谈,这是他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而进行的两次意义重大的实践。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为了使他的假共和的面目骗局不被揭穿,也为了更好地统治全国人民,于是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共商国事”。

孙中山意识到在中国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的危难之时“只宜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并希望此次忍辱负重北上能达到“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的目的,伴有以军阀作为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力排众议,毅然北上。随着袁世凯假共和真称帝野心的彻底暴露,孙中山第一次为谋求和平统一的北上努力因此而失败。1924年11月,孙中山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权之后,应冯玉祥邀请毅然抱病第二次北上,并向国内外宣告:“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3]但由于积劳成疾,孙中山不幸病逝于北京。孙中山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这两次北上充分显示了其积极谋求和平统一的决心和精神。

孙中山主张和平统一,但并不是刻板的死守和平统一方式而顽固不变,而是主张灵活运用统一方式和手段。如果和平统一的道路行不通,他不排斥在特定条件下用武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在孙中山看来,统一应该是有原则的,这就是要服从国家、人民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如果违背了这一最高利益,即使动用武力也在所不辞。应力争和平统一但不可为假和平、假统一而放弃原则,妥协退让或停止斗争。争取祖国统一的途径或手段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武力的,决非仅限于和平一种方式而自缚手脚。至于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手段争取统一,要灵活运用,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刻板、老套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孙中山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1.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

2.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

3.2017年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范文

4.浅论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范文(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祖国统一教育》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30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