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毛概论文 > 有关坚持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

有关坚持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有关坚持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

  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中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篇一:《创新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遇到的问题开始凸现。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创新角度解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发展;问题;创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并已经走过仅靠技术和资金引进推动发展的阶段。在世界市场对我国低端产品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靠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靠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而这些都需要依赖我们自己创新推动。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已经基本掌握了世界上现有的能够掌握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未来的发展只能靠自己在技术上、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包括大众参与创业。

  “”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粗线条来看,要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两个重要条件关于中国经济的下一程,第一个问题要从“新常态”谈起。我们对新常态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违背了市场。比如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持续的高速增长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能够持久。正因如此,我们转入了中高速增长,这符合当前的中国实际情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是尽量地从技术创新找出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我们忙于高速增长,耽误了时间,所以这是我们要牢记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7%甚至6%~7%是中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同样是不容易的,而且并非转入中高速增长就真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因为它需要重要的条件:一是结构调整;二是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结构调整,中高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当前我们遇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下行的首要原因是全球需求的相对萎缩。去年3月份定下的出口增长目标是7%,年终实际只有2%。除了需求的萎缩,国内成本的上升也影响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我们的人工更贵了,土地更贵了,方方面面的要素都更贵了。这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首先,要分析下行压力是如何形成的,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该怎么办?要先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再想办法找出对策。现在不是增长率本身的问题,而是增长速度放慢的问题。另外,也应看到要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代价过大,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建设,包括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上地方产能过剩等各种因素叠加所产生的后遗症。产能过剩的最大问题一个是造成消耗,另一个是浪费资源。前几年我们超高速增长实际上是浪费资源的增长,没效率的增长。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要稳步增长要看基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今天我们的基数和10年前相比,是越来越大的,每增加1%,难度将更大,这样的状况不可持续,所以有一个递减的过程,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也给我们今天的继续增长带来了困难。再次,国际市场的不稳定给我们的出口、对外贸易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我们遇到了两个困难:日本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东南亚国家在低端产品方面是我们的对手,它们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比我们低,但是它们的工资便宜。第四,要明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后,想要扭转局面为何困难重重?结构调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经形成了这么多过度投资,现在要扭转过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能性急,能真正占领市场的技术创新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

  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今天我们的人均收入还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现在我们就丧失了出口优势,以后还怎么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率。如果生产率上升的速度比工资慢,市场竞争力就处于劣势,反之就能处于优势。创新也可以体现为组织形态的改变。近期海尔实现了组织形态上的扁平化,成为一个创业平台。年轻员工如果有想法,不需要层层上报,而是可以自己出一部分钱,海尔配一部分钱,很快就把想法诉诸实施。营销渠道也可以创新。中国的市场很大,营销渠道需要很多投资,管理也很困难。但小米就不需要营销。他们把售价降到比成本高一点,让顾客觉得性价比高,通过口口相传形成粉丝经济,比广告的效果更好。这样小米就不需要铺底资金,不需要到处建营销渠道,创造了利润空间。由于美欧经济低迷,中国出口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也可以通过创新来应对。金融危机之前,七国集团在全球总需求中的份额是68%,现在降到了45%左右,新兴市场的份额明显上升。问题是我们的出口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发达国家。中国人脑子里的外国就是发达国家,愿意去纽约、去巴黎,不愿意去新德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新兴市场跟发达国家的差别在于他们有潜在的购买力,但是基础设施不足,需要的产品运不进去。所以一带一路是战略性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战略性的,有利于改善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创新,也涉及到制度创新。最近问上网费为什么这么贵、网速为什么这么慢。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相比,我们的竞争不够激烈,没有力量推着提供商在性价比上进行改善。金融制度的创新空间也很大。我们的金融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如果经济好,回报率高,贷款需求非常旺盛。等到经济不好了,原来觉得很低的贷款利息就变得很高。间接金融会放大经济波动。股权融资在经济好时回报高,在经济差时回报低,能够起到相当于稳定器的作用。现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把最有潜力的小微企业识别出来并进行支持。科研人员需要有创新的空间。现在中国处于这样一个时点,面临创新模式上的改变,原有的做法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占很大一部分,但还需要探索未知的世界,需要不一样的创新机制。

  因此,我们应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参考文献:

  [1]善若水SPA,《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国,为何能够打败西方经济强国?》,2016年05月17日

  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篇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展历程》 

  摘要: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自主创新战略指导思想,再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以胡锦涛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科学论断,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过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党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这些重要思想和理论,对新时期践行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特色

  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特征。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

  毛泽东主席经常告戒全党和全国人民,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事实证明,这是一条使中国走向富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革命与战争的主题是毛泽东自主创新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孕育起来的。毛泽东曾描述说:“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2]马列主义是毛泽东自主创新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中西方哲学颇有研究,他不仅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变思想,形成了早期求动、求变的世界观,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以及社会革命论的一些基本原理,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地展示出来。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3]

  毛泽东深知中国落后,需要引进,但毛泽东更知,我们的引进,应该是为了我技术的提高,是为了我更好地学习别人的技术和经验。他提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是国家发展进步强大的必由之路。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的开端。

  三、十六大自主创新是转型发展的中国追求

  早在党的“十六大”以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中就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思想:要设计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系统,需要非常重视通过科技体制以及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完善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耦合机制,加强国家创新系统的机制建设,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特别指出:与时俱进,就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并且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以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实施,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酝酿与萌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4]温家宝进一步指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5],这里提到的“自主创新”是一个新的概念。单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创新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新的东西、发现新的事物、破解新的难题。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党的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五、提出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党的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创新驱动,代表们纷纷表示,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这些新部署使中国科技创新的方向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沛、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必将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之源。

  报告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是我们党立足我国发展阶段和实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把我国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有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1页.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49页.

  创新发展中国的毛概论文篇三:《浅析创新管理体制的发展》

  【摘要】 近年来民工荒问题日渐升温,不仅沿海地区招工难,内陆地区也用工不足。究其原因,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原因,也有不同时代农民工的不同夙愿的原因,更有我国的 社会 管理体制不尽人意等原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全方位动员,创新我们的管理体制,为社会和谐 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 民工荒 新生代 社会管理体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劳动力正常流动已成了顺理成章的现象,而且一直遵循着人口从贫穷的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资金从发达的地方往贫困地方流动的惯例。农民工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提升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现在,发达地区却出现了招工难、留人难的局面,这其中隐藏了很多社会问题,急需探讨和解决。

  一、逐年升级的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用工制度和劳动力流动情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利地促进了我国沿海开放地区 经济的发展和内陆地区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其中流动的农民工立下了不小的功绩,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2.4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几次大的“民工潮”。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农民工开始进城务工,想挣得一份糊口的钱,形成第一次民工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 讲话后,大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有了坚定的信心,农民进城期待挣得一份改善生活的钱,出现了第二次民工潮;20世纪末随着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等纷纷在我国沿海城市投资办厂,吸引了我国广大农民工到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了第三次民工潮;本世纪的近几年正经历着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 农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约有1亿人)进城打工的第四次民工潮。

  如今求职者的期望和用工的要求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求职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尤其是2011年初,春节刚过,就出现了“东部招工难,西部在截留,中部要留人”的局面。不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用工荒,中西部一些省份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各地纷纷使出招数来吸引农民工,例如,广东省的“关爱农民工,就业送春风”活动;湖南的“孔雀何须东南飞,雁城金窝已筑成”、“家乡 工作就是好,工资福利也不少”的宣传;重庆“重庆西永新机会,十万电子好岗位”的承诺;成都“衣锦还乡选好房”的号召等。

  尽管沿海地区用工荒已有几年的历史,但现在发生了新变化,由过去春节后的短暂用工荒转向了长年的招工难。这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留人“魅力”在减弱密切相关。

  二、“民工荒”背后隐藏的实际问题

  1、“荒”的内涵——诸多顾虑、多项担忧

  (1)民工“慌”才造成了“民工荒”。第一,民工荒的一个核心是为孩子的 教育而“慌”。原来老一代的农民工由于 文化水平相对低,在城里只要能挣到钱,脏活、苦活、累活等都愿做。但新一代农民工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重走他们的老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据最近对几个劳务输出大省的调查显示,有49%的农民想留在家乡工作,这其中有18%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自然成为城市里的一员。这是目前民工荒的一个核心原因,也是农民工新的价值取向。

  据 统计,目前我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其中有30%以上的儿童由于其父母已外出打工5年以上,导致他们任性、孤僻、冷漠和忧郁。“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生活无希望”,这种现象深深困扰着农民。为照顾家和孩子,有的农民就选择在家门口打工。

  第二,民工荒的“慌”是为工资薪酬而“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物价也水涨船高,尤其是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生活成本也随之直线上升,农民工的工资尽管这些年也涨了不少(由过去的几百元到2010年的月平均工资1640元),但始终涨不过GDP和CPI的速度,打工挣的钱除了生活开支外,所剩无几,不仅没有幸福感,连基本的满足感也在逐步消失。

  第三,民工荒的“慌”是整体上的待遇“荒”和权益“荒”。农民工在城里打工的后顾之忧即要工资、要保障、要待遇。民工荒整体上是待遇荒,不只是工资问题,还有 保险、保障、工伤赔付等问题以及子女教育、养老、看病等市民待遇。

  第四,民工荒的“慌”是 心理发“慌”。漂泊在外多年,没有归属感、幸福感。只是“潜在的城市人”,不能享受城里人的待遇。温总理说“让人们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才是幸福。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有近1.82亿没有户籍且生活在城市的人口,还有多达4000万的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城市化率的46.6%中,户籍人口占33%,则非户籍人口占13.6%,即1.82亿是属于“半城市化”人口。

  第五,民工荒也是人为的年龄荒。由于各行各业都要35岁以下的人,35岁以上的农民,就是想到城市来打工,也很难找到工作。如果把年龄延长到35岁以上,那就有很大一批人都可以提供服务,也可以缓解“两荒”的问题(求职者“荒”,用工者也“荒”)。尤其是服务行业,非体力的,应该把对就业的年龄歧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研究解决。

  (2)产业转移、升级造成的“荒”。近年来,沿海城市的一些加工贸易型企业,由于受工资成本上升(2010年全国的最低工资平均上涨幅度22.8%)、原材料价格上涨、海外市场低迷等原因的影响,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一方面将生产基地向内陆省份转移,如富士康把部分工厂搬到重庆、河南;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对劳动力素质、技能的要求也提高了,导致了薪水低的加工制造业的普工岗位以及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是“工作找人”;而薪酬较高,对劳动者素质、技能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是“人找工作”。为了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匹配,中西部的各省份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开放新举措,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了各种招商引资的政策。所以整个中西部的大城市也聚集了很多人气,吸引了很多企业到那里投资。加之中西部的房价相对低,离家又很近,就近打工,既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安心工作,因此一部分人不愿意外出了。

  (3)不同时代农民工的诉求造成的“荒”。新一代农民工心理上有着与时俱进(加速城市化、市民化)的追求,但他们自身的技能和素养及社会现行的运行体制,又不能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导致了结构性的用工荒。

  2、新老两代农民工的不同夙愿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理念都有了很大变化,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追求平等、享受和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而不是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只要能挣到钱就行。80%~90%的老一代农民工是寄钱回家,而70%的新生代挣的钱是自己花销、休闲、娱乐。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同时又具有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特点是“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 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据国家计生委统计,2010年在劳动年龄人口中,80后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到42.8%,逐步成为主体。在郑州70万农民工中有44万是80、90后,占农民工总数的62.8%。他们有六个特点:第一,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第二,生活经历简单,过半未婚。处于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比例为93%。务工前他们的生活经历更简单,74.1%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第三,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42.3%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第四,多聚集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调查显示,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第五,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老一代农民工大多主要在 建筑工地打工,现在建筑行业很难招到20岁左右的人,大多是35岁以上的。第六,他们已经不会种地了,不像老一代农民工可以“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而已经成为“全职非农化”。他们不会务农,也不愿回家务农,但在城市里又难成为真正的市民。三、解决民工荒、招工难的思路及对策

  1、“民工荒”的正面效应

  该效应有利于沿海地区加快 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提升 发展质量;在东部企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有利于提升西部的竞争力,;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用工条件和 环境,提高农民工的薪酬待遇;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促进国家的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总之,“民工荒”的正面效应可以为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企业的转型升级,为国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我们尽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市民和农民、为城市和乡村、为东部和西部共同和谐发展,健全更好的行政、法规等管理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步伐。

  2、解决民工荒、招工难的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增长、共决机制,加强对其工资的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和过低问题。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因为农民工最关心的还是薪酬待遇问题。

  第二,推动社会 保险、保障、就业、求学等政策法规的改革和落实,让这些政策,能惠及到已进城的农民工。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医疗等条件,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上学权利和各种补贴权利。

  第三,鼓励各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力争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例如,成都已出台了2012年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界限,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享受公共服务的政策。

  第四,实施有针对性的 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加大维权力度。

  第五,西部偏重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技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东西部的错位用工,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用工局面。

  总之,人口流动要全国化,农民要市民化,西部也要先进化,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迫使我们尽快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共同和谐发展的夙愿 。

  【参考文献】

  [1] 吴德庆主编:管理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经济半小时:2011年2月期间的“三评”民工荒节目[Z].


猜你喜欢:

1.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2.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3.关于发展的毛概论文4000字

4.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5.有关中国梦的3000字毛概论文

239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