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临床分析

时间: 李侠 1 分享
【关键词】 荨麻疹 咪唑斯汀 赛庚啶 安络血 治疗结果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致病因素复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效果欠佳。2004年1月~2006年6月,我院皮肤科采用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安络血治疗慢性荨麻疹8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荨麻疹病人156例,男90例,女66例;年龄18~70岁。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病程≥6周,病因不明,风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 h,每周风团至少发作3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者,已知对咪唑斯汀、赛庚啶、安络血及其基质过敏者,近4周内应用过糖皮质激素或1周内服用过其他抗组胺药物者以及正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胆胺药物者,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者,正在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者,其他类型荨麻疹如皮肤划痕征、物理刺激引起的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及其他明确原因引起的荨麻疹等(药物、感染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对照组7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咪唑斯汀、赛庚啶、安络血(三联疗法)治疗: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1次;赛庚啶每次2 mg ,每天3次;安络血每次10 m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用咪唑斯汀,每次10 mg,每天1次,2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判断疗效。
1.2.2 疗效判定 根据症状积分进行疗效判定[1]。症状评分:0为无瘙庠,1为瘙庠轻微,2为瘙庠较重,3为瘙庠难忍;风团数目:0为无,1为1~6个,2为7~12个,3为超过12个;风团直径:0、<1.5 cm、1.5~2.5 cm和>2.5 cm分别计0、1、2和3分;每次持续发作时间0 h、<1 h、1~12 h、>12 h分别计0、1、2和3分;每日风团发作次数按0、1、2~3次、>3次分别计0、1、2和3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合计分值-治疗后合计分值)/治疗前合计分值×100%。根据疗效指数判定疗效。①痊愈:疗效指数降低90%及以上;②显效:疗效指数降低61%~89%;③有效:疗效指数降低20%~60%;④无效:疗效指数降低不足20%或继续加重。
1.2.3 随访及安全性评估 于服药后14 d和28 d对病人症状积分进行评估,记录不良反应。以病人主诉、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为依据,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1.3 结果
1.3.1 临床疗效 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33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治疗组分别为24、49、11、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716,P<0.01)。
1.3.2 安全性评估 两组治疗后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两组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嗜唾、口干,停药后缓解,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2 讨 论
慢性荨麻疹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大多数病人找不到原因。发病机制可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由变态反应引起者,抗原抗体在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其他细胞膜表面发生发应,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此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及释放趋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血中组胺升高。非变态反应中,某些组胺释放剂及物理因子直接作用,使肥大细胞膜CAMP降低释放组胺。组胺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渗出形成局部水肿即荨麻疹。
咪唑斯汀属苯丙咪唑类化合物,是第2代抗组胺药,可以选择性地阻断组胺H1受体,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具有抗过敏炎症递质的特性[2]。赛庚啶为第1代哌啶类抗组胺药,具有较强的组胺受体拮抗作用,可竞争性抑制组胺与组胺受体结合,同时还具有抗变应性作用,阻止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炎性递质[3]。安络血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本研究表明,联合应用咪唑斯汀、赛庚啶、安络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比单纯应用咪唑斯汀好,值得临床推广。
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