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医药学论文>医学>

专科临床医学教学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科临床医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科临床医学教学论文篇一

  《 病症康复学课程教学中循证医学应用分析 》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模式,是医学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循证医学引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病症康复学课程的教学中,探究其意义,并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辅导答疑、考核5个环节,展示在循证思维的引领下病症康复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病症康复学;教学过程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1],它是医学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给临床医学的基础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尤其是在“举证倒置”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更加要求医疗从业人员的医疗行为有证据的依托,这无疑又促进了循证医学的发展[2]。

  1循证医学的内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公认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订出最佳的、具有特异性的康复治疗方案[3]。循证医学的本质即遵循客观证据,要求对疾病的防治干预措施均应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进行医疗决策时不仅仅根据以往的经验,还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最新的、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教育观,其实质是一个高效的终身学习的医学教育模式[4-5]。

  2将循证医学引入病症康复学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康复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其病种和患者来自于临床各个科室,因此,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不能够像专科医师那样通过阅读专业书刊获取如此众多的知识[1]。再者,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医学文献涌现,如何从中找出“最具价值”的信息是对医疗工作者一个巨大的挑战[6]。病症康复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体现了康复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授课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旨在为其未来的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鉴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病症康复学的课程要求,将循证医学引入课程的教学中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查证、用证的能力,并将其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自主发现,寻找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7]。

  3循证医学在病症康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是实现高校教学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完整的课程教学环节应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辅导答疑、考核几个环节。本文以《病症康复学》教材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的理论授课为例,分别从上述5个方面展示在循证医学的思想指导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

  3.1备课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单向灌输式的教育[8],备课环节没有形成“双向性”,即只有教师单方面备课,而学生却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循证医学要求课堂教学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先列出与脑卒中康复临床实践高度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1)脑卒中的定义;(2)脑卒中的发病原因;(3)脑卒中的临床表现;(4)脑卒中的康复评定;(5)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6)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预习中寻求问题答案,并记录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整个过程有的放矢,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3.2课堂教学

  传统病症康复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却没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表现为知识的应用僵化,且教科书知识滞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鉴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本研究将病症康复学课程的理论授课地点改为机房,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最新的知识,自行解决问题。以脑卒中的讲解为例,疾病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以学生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教师予以点评,并重点归纳。对于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要求学生分别总结归纳,并且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最新且有效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

  最后,教师整合全班学生搜集到的信息,对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系统梳理。整个章节讲解完毕后,教师提供一个病例,请学生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即真正的循证实践过程。具体实施如下[9-10]:(1)根据病例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康复评定结果,提出患者功能障碍等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2)利用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围绕提出的临床问题查找相关的最佳证据;(3)根据循证医学文献分级水平、推荐分级及依据,评价文献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4)学生根据所查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提出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案;(5)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总结,指导学生如何将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并对学生在文献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及帮助。

  3.3布置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业内容既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医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中课后作业的完成形式不再局限于学生手写,而是利用百度云,作业题目类型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还包括病例分析、综述撰写、循证医学文献评价、医学英文翻译等[11]。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长期的坚持中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能够自行剖析,寻求解决办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云端管理,进行优秀作业的展示,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4辅导答疑

  辅导答疑是讲课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实行因材施教的必要教学环节。为使师生的沟通方便、及时,除了面对面的辅导答疑方式外,还可通过网络微信沟通的方式。微信是目前学生普遍采用的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与学生互加微信好友,从而进行学术问题的讨论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参考读物、最新的康复医学前沿进展等发布于班级微信群,与学生共同分享。这种师生之间全透明的沟通互动方式,无疑会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5课程考核

  根据创新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病症康复学课程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在该门课程的理论考核中改革以往的考试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手段,除传统的闭卷笔试外,还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将课堂内完成与课堂外完成相结合,将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同时增加主观性自由应答型试题,将开放性试题、无标准答案试题、创造性试题纳入考试。这种多元化、综合化的考核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语

  在病症康复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理念和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模式。以问题和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鼓励学生从模仿型、记忆型转变为创新型、思考型。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推动医学教育快速发展[12-13]。

  参考文献:

  [1]何成奇,丁明甫.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10.

  [2]唐雯.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90-91.

  [3]罗琳,刘勤勇,郭黎安.简析循证医学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90-1091.

  [4]陶军,杨天德,刘禹莲.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9):549-551.

  [5]张小年.循证医学与脑卒中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3):273-274.

  [6]周同甫,李幼平,刘鸣,等.医学教育应当尽快引进循证医学新概念[J].医学文选,2000,21(2):251-252.

  [7]陈进,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4):273-276.

  [8]李想,洪毅,张军卫,等.结合循证的PBL法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1094-1097.

  [9]张艳明,胡洁,霍速,等.循证医学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7):697-700.

  [10]吴泰相,刘关键.关于循证医学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8):636-640.

  专科临床医学教学论文篇二

  《 急诊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

  急诊医学是一门边缘或跨科的新兴专业,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灾害医学等多项内容[1]。我科自2012年以来,立足于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与武汉市急救中心120丁字桥急救站联合,在国内已开展此类教学的基础上,制订联合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为一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应用到急诊医学教学中,在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实践中融入院前急救实习教学,即通过增加进入急诊科实习的医学生到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急救站参与院前急救实习课程,在我校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中实施,强化学生急救操作能力,提高急救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发情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

  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78名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出科考试,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一个车祸创伤现场、群体中毒事件,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分队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评估结果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入科成绩(82.10±6.23)分,出科理论成绩(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绩(84.69±6.34)分;实验组:入科成绩(81.34±5.68)分,出科理论成绩(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绩(94.36±5.18)分。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实习前的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增加,较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效果明显。

  3讨论

  社会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已成为反映临床医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临床见习、实习课程,并即将进入毕业前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渴望能在即将面临的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突发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急症,故必须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

  所以医学本科学生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和掌握急诊医学课程十分必要。“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类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将病人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就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

  此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关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参加急诊医学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生在急诊、急救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未参加学习的学生,通过对答卷得分分析,发现两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专科急症的诊治急救处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对突发事件如群伤、群体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临床技能上,实验组学生在处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车祸患者的伤口包扎,止血,运送及药物的治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由于受到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时间短,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响,本项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5):331.

有关专科临床医学教学论文推荐:

1.临床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2.浅谈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3.临床医学教育优秀论文范文

4.有关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5.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6.临床医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7.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173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