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 > 药学本科论文范文

药学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药学本科论文范文

  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本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药学本科论文范文篇1

  中西医药学比较探析

  摘要: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中医药学具有整体观、个体化、东方思维、审机定治和自然疗法五大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其优势所在。西医药学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

  关键词:字中医;西医药学;优势;劣势

  1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1]

  1.1按产地划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

  1.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因为也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

  1.3按组成成份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1.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1.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2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界定

  2.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总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2.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3中西药特性分析

  3.1中医药学特性分析。

  中医药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

  (1)整体观。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整体论。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人体与其外在环境又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人体虽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部分,但人体各部分的生命活动必须协调、统一。同时,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对脏腑、经络发挥着滋养、激活及协调作用。反过来,精、气、神的化生、贮藏及输布运行又主宰于脏腑、经络,尤其是五脏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人体局部的病变,应视为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因而“整体失调”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出发点。

  (2)个体化。中医主张医生临证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每种疾病虽有其自身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面对的绝非抽象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即使患同一种疾病,由于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种种差异,不同的个人在临床表现、病机类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等方面千差万别。中医在临床工作中特别重视每个病人的个体特征,坚持人、病兼治而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3)东方思维。

  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了总结医疗经验,阐明医学观点,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诸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庸之道等,引人医学领域,并逐渐形成为一些思维定式,从而与古今的西方思维迥异,姑称之为东方思维。[3]

  (4)审机定治。

  中医学和西医学学术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由此而处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

  (5)自然疗法。

  中医的治疗手段以中药疗法为主,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心理、饮食及体育等多种疗法。

  3.2西医药学的特性分析:西医药学的优势在于,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反映在临床用药防治疾病时,药物功效与人体状况指标的针对性,如抑制细菌、降低转氨酶、升高血压等,呈现着人体局部疾病治疗的精确性。

  其劣势在于,对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的宏观认识很不够,甚至达到连最基本的宏观知识都不顾及乃至不承认的状况,如四肢冰凉、喜热饮或冷饮等似乎与人体状况无关的情况。现今所谓的人体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明明人们自我感受很不舒服,但西医药学仍不承认为病态,因为用微观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尚不能检查出“异常”。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往往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又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甚至无药可用,呈现着难于保障整体治疗的准确性。[4]

  4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4.1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4.2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4.3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5]

  总之,中西医药有着各自的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只有对病因、药性科学认识,在剂量、配方上配置适当,才能收到治疗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春华.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3)

  [2]成肇智.认清中医药学特色发扬中医药学优势[J].中国西药学报.2002(12)

  [3]赵迎欢.中西医药学伦理思想的路径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2004(08)

  [4]岳凤先.西医药学的优势和劣势[J].中国医药报.2000(08)

  [5]岳凤先.中医药学的“宝库说”与“学科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06)

  药学本科论文范文篇2

  探讨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临床中药学在中药学中的地位,然后分析了临床中药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指出了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 发展趋势

  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对象探讨中医辨证实质及其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科。它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标志着中药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1 临床中药学在中药学中的地位

  临床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的,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的。总之,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临床中药学亦即传统的本草药,它是中药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我们现在研究中药药理、药化等,若离开了传统中药学,这就偏离了方向,没有了中医药的特色。目前,在全国中药学学科中占领先地位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临床中药学为龙头,将整个中药学各分支学科统属一起,其他如广州、上海等亦是如此,这充分体现了临床中药学在大中药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中药学,同时又是中医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中医各专业中重要的骨干课,先贤谓:“用药如用兵”。医生若不知药性,不懂如何用药,又何以为医。由于这种原因,所以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将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研室归属于中医系或基础部者,也不在少数。

  2 临床中药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临床中药学的进步。

  临床中药学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中药数量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清代加上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新增的,达2608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获得新生,发展较快,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载药已达5767种。目前据统计,中药数量已逾10000种。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芎嗪、青蒿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米特(薏苡仁中提取)等等;有按中医药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有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芎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补骨脂可治白细胞减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可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苁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可治肿瘤、白及可治百日咳等等。

  2.2 中药理论研究及复方研究相对不足。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相对不足的是对中药理论方面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已经开始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但仍无突破性进展。对中药复方的研究,较之理论研究有了一些成绩,近年来也比较重视,因为中药复方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要研究中医药,单研究单味药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单味药的研究只能为临床提供些新药,或阐明中药的传统功效。复方的研究有利于解开中药的配伍机理。但目前要解开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的科学性,解决复方中多味中药间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还需要长时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理论及中药复方的研究,由于难度大,目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它严重地阻碍着中药学的发展。

  2.3 中药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

  中药理论研究,一是普遍存在着朴素抽象,缺乏客观指标,如药性的寒、热、温、凉等;二是有些中药理论至今仍存在着概念不清、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如气味学说中的气味厚薄升降;七情配伍中相畏相杀之畏与十九畏之畏的概念混乱;单行是属单味药应用,还是配伍应用中的一种形式;五味学说中的“辛润”、“苦坚”之说等,均有待中药理论工作者们共同研讨加以统一认识。

  再则,对目前在中药学总论中已不再提及的中药形质学说,其中有些仍有指导意义,如气臭学说中的芳香之气,具有辟浊化湿、解暑、行气、开窍等作用,其中部分药理作用,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又如质重能重镇降逆、介类潜阳、藤类祛风通络、质润滋腻能滋阴润燥等等。以药材的形质性状特点来阐发药性功效者,虽然从总体上,有形而上学的成分,应该批判,但其中也有少部分是合理的、科学的。如今中药工作者在寻找某些稀有紧缺中药的代用品时,常常从其同科属的物种中寻找,而科属分类就是以形态特征来区分的。

  再就临床中药的核心中药功效而言,因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其术语很难为现代非中医人员所理解。如疏肝解郁、补气健脾等等,是难以用现代的哪一种药理作用来解释的。再加之中药的功效,总的来说其药理活性不如西药化学药物那样显著,而且相同功效的中药,其强弱差异缺乏量化。

  3 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3.1 努力培养临床中药学的相关人才。

  要想发展一门学科,必须在人才建设上狠下功夫,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发展也是如此。首先要致力于推广在各高校设立临床中药学的相关学科,加强医学与药学两类学科的沟通与联络,努力开设既有交叉性质又有边缘性的学科课程,使医学和药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的结合,培养出的人才既要能够在新时代从事临床的诊疗,也有资格进行相关的中药学理论性研究,使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

  3.2 加强自身体系建设。

  临床中药学在外延和内涵的界定问题上非常的模糊,这对于其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必须要完善临床中药学的学术体系建设。要对临床中药学的理论内涵进行科学的界定,根据需要研究的相关内容以及这些研究的特点对中药学临床研究进行有效地细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学术体系的建设还是理论内涵的研究以及细分,都必须以继承和发扬中药传统药效药性的理论为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学科的前沿发展进行有效地扩展,然后在相关的次级学科方面进行深入性的研究,才会符合其发展规律,从而推动其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3.3 努力扩展学科的研究范围。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固定的领域内,而应该看到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扩展该学科的研究范围,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更是如此。它的研究应该在把握各种中药的用药特点的同时,坚持以中医药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然学科的研究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也应该借助于这种发展,开展与自身有关的扩展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冰,张浩军.新世纪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1(9)

  [2] 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9(11)

  [3] 高学敏.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2009(5)

287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