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哲学论文>中国哲学>

关于哲学系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中国哲学史”的编撰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家所从事的重要研究工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哲学系毕业论文范文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宗教的态度

  论文摘要:综上所述,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天主教徒,都没有放弃天主教,都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都反对宗教桎梏,都没有要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

  论文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宗教

    首先来探究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

    从人文主义者与宗教的关系来看,人文主义者大多是正统的天主教徒,不反对宗教,也不反对罗马教廷对西欧世界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对教会的忠诚。人文主义者与旧势力有着更多的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在教廷的庇护下进行文化的创新活动。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深受阿维农教皇的宠信,享受教会产业的收入。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直接为教廷的宗教艺术献出了他们天才的创造力。伊拉斯谟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宠爱,他与英王亨利八世、德皇查理五世、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及一些红衣主教均亲密往来,友善相处。伊拉斯谟甚至公开声明:“任何时候我都不与《圣经》和教会的神圣权威相抗衡,我愿使我的理智在所有的事上都服从这个权威。”

    罗马教廷对人文主义者也持庇护态度,嬉戏于人文主义者的嘻笑怒骂之中。人文主义运动是一个世俗化的运动,而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世俗化了的教会,是不会感到精神文化的世俗化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危害的。人文主义者崇尚奢华、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正适合穷奢极侈的教廷统治者的胃口。教皇和神职人员一时成为推崇古典文化、收藏古董的狂热者;梵蒂冈成为人文主义活跃的中心;教皇尼古拉五世、西克斯特斯四世、列奥十世等等都是人文主义运动的经济赞助者。

    在宗教改革初期,人文主义者也曾热情地支持宗教改革对教廷的攻击,但是,他们只希望看到教会内部温和的改革。所以当宗教改革深入到否定教廷及教皇最高权威之合法性时,当路德公然树起反叛罗马教廷的大旗并与之决裂时,绝大多数人文主义者便纷纷与宗教改革分道扬镳,站在罗马教廷的立场上,对宗教改革进行指责。伊拉斯谟写信给教皇列奥十世表白自己:我与路德素不相识……,没有谁比我更痛恨暴乱。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大多是正统的天主教徒,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天主教会等旧势力有更多的联系,因而绝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并未放弃天主教,走上和教会决裂的道路。而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人文主义者站到了罗马教廷的立场上,对宗教改革进行指责,也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同天主教会的复杂关系。

    从文艺复兴的文学内容来看,但丁的不朽名著《神曲》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中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摆脱了教会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他猛烈抨击罗马教廷,比之为“野蛮凶狠的庙堂”、“邪教徒的寺院”。薄伽丘的《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他们的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教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仅仅管窥文艺复兴的文学内容,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文艺复兴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调人性;他们认识、揭露和批判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神和神权,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并未放弃天主教,并没有触及的根本理论及其赖以存在的根基,更没有要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我们知道了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态度。再来探究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宗教又持何种态度?

    在宗教改革中,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丁•路德要求改革教会,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会和教皇的说教。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以建立适应资产阶级发展要求的新教派。

    尽管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开辟了道路。但是新兴资产阶级把宗教作为反封建斗争的外衣,利用了宗教,最终还是承认“神”的存在(指精神、意识领域内的)。路德从来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他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的保护者;在国家问题上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的。他反对叛乱,反对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及其精神统治的工具——天主教会。

    所以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宗教的态度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冲击了天主教会,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但是只是“改革”,不是“革命”,也不是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是天主教徒,都没有放弃天主教,都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都反对宗教桎梏,都没有要推翻或打倒天主教的统治。

  参考书目:

  1、《历史学习》2003年第11期余祖孝《人文主义者还信仰天主教吗?》

  2、《历史学习》2000年第5期范卫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反封建方面有何不同》

  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上卷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哲学系毕业论文范文二:百年大会对“传教士问题”的集体反思

  摘要:庚子事变这场血的教训把“传教士问题”推到每位在华传教士面前。1907年传教士百年大会上,来华传教士整体对“条约保护”政策明确表明了其批判的态度,并提出了“忍让与克制”这一响亮的口号

  论文关键词:百年大会,传教士问题,忍让与克制

    1、感谢中国政府往日对传教士及教徒的保护;2、表示当前撤消'保护传教'法令的时机未到,但鉴于“条约保护”政策其本质是不公正且易被传教士及中国信徒滥用,因此大会警戒所有传教士今后在遇到迫害或不公正待遇时务必要保持“克制与忍耐”;向中国政府呼吁帮助只是最后的计策,即使那样也要认真作好切实的调查工作,以保证“保护传教”政策不被滥用。3、重申传教士只负有道德和灵性的使命而没有任何政治目的;4、要求传教士在中国民族主义上升的时代,注意使教会不被革命所利用,不要造成反对政府的不忠诚行动;5、请求官方在文件中取消'教民'的提法,因为它意味着中国徒是另一种百姓,这就容易因对教徒的歧视而引起冲突;6、提请中国政府区别对待基督主教。7、大会向上帝祈祷诚恳地祝愿中国的改革事业将取得成功。

    1907年大会与前两次大会的不同点是:该次大会针对会议重要议题都通过相关决议,决议的用词是经过会议成员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和认真的讨论而通过的,决议虽不产生法律效果,但因为是在传教士最高级别的会议上产生,因此在每个传教士心目中,它具有相当大的威慑力。所以从这次大会上看,它针对“传教士问题”通过了七条决议,足以看出此次大会对该问题的重视。

    会议对这些决议的每一点进行逐条解释,决议中第一和第七条以诚恳地语气向中国政府往日对传教事业所提供的保护予以致谢,并对中国的改革事业表示支持和祝愿,这些虽是微不足道,但作为决议被单独列出,这足以显见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向中国政府公开地表达传教士集体的谢意和祝愿。

    大会对“决议二”的阐释 决议中尤其是第二条,是大会上讨论时间最久也是讨论最深入的决议。来自丹麦信义会的鲍尔维认为,条约里写着“保护基督徒不受宗教迫害”,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混有一些其它非宗教成分,甚至有些案件连宗教的影子都找不到,纯粹是中国教徒借传教士的威望在欺压百姓。因此无法做出裁决;条约保护政策还给了中国人这样一种心态:“传教保护”政策给传教士赋予了一种官员身份和形象,基督政治连在一起的,是权利机构的附庸,它是邪恶产生的根源,它孕育了一批“吃教者”,使信徒在精神上产生对权利的依赖,致使有身份有地位的中国人不愿加入基督不利于中国人接纳基督理;而且条约保护政策让中国政府的臣民在本国的土地上去接受外国人的保护,有一种在自己家里还做不了自己主人的感觉,这原本就是对中国政府的一种轻蔑和无声的抗议,这会让中国政府更加排斥传教士和本国基督徒;中国政府虽然法律赋予“条约保护”政策,但那是在武力逼迫之下的不得以,实际上的态度是“明为保护、实为暗防”。基于这些考虑,鲍尔维认为“条约保护”政策是不可实行的。

    他还说,当有信徒确实受到迫害或不公正待遇时,除了向外国领事馆、地方官员申述之外,还有更可取的方式如:可以通过祈祷企求上帝的帮助,或通过语言安慰受伤害的教友;有必要时还可以用钱或物品安慰他们;通过我们传教士自己受冤屈的诉讼案件告诉他们:受冤屈的不仅仅是本国信徒,更有西国传教士与他们一起经受磨难,而不去向政府申述。这种途径还能帮助磨练教徒坚韧、虔诚、吃苦的基督徒品格。而且还能帮助教会驱除伪善的基督徒、是辨别真假教友的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向中国信徒传达要树立一种自立精神。被冤屈时一味地依赖于外国人而不去企求上帝这也有悖于的原则。这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基督徒灵性生活的培养。也许有人认为,即使传教士放弃领事馆的帮助,他们仍然能自动获取领事馆的特权和优势。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真的。但只要传教士能长期如此坚持下去。他们的诚意便最终得到中国人的理解。

    鲍尔维还以他们丹麦路德宗的经历作为例子,在华的丹麦路德宗从来没有向中国政府寻求过任何保护,13年来在这种未受保护的状态下的传教经历虽是历经艰辛,但确实以他们13年来的诚信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同和赞誉。

    丹麦传教士鲍尔维的发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了个别会员如:来自汕头的汲约翰、来自长沙的任修本,来自上海的何斯德和富斯德对决议第二条的润词稍有微词之外,与会会员几乎是完全赞同这七条决议,决议被一致通过。

    “忍耐与克制”的主题 “忍耐与克制”是1907年大会上针对传教士问题时反复强调的口号。会上他们一致达成共识:今后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中国基督徒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与迫害时他们将尽量采取忍耐和克制的态度,以避免与中国政府和当地老百姓发生冲突。

    会议鉴于以前确实有不少传教士包揽词讼干涉中国法律,从而使中国信徒因入教而能为害一方横行乡里,借着传教士的支持而为所欲为,引爆民教冲突。大会明确规定:日后凡有涉于词讼官司的时候,传教士们一定要小心谨慎。要保证所接的官司一定是教徒受迫害的事件,这一点一定要保证。否则一定不要受理。而且有的地方还明确规定:年轻的传教士不准参与这种词讼事件,或者说必须得获得老一辈传教士的许可或认同。因为年轻的传教士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普遍被认为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激动。

    如果案件确实被证实是教徒或传教士受迫害或不公正待遇,那么也得采取理智的方法和途径,不能卤莽行事。会上很多传教士认为最好是不通过外国领事而直接与中国官府联系。原因是:

    有些地方官员多次交代有事直接找他商量,不要去找领事馆。领事馆本身性质上就有外国领事干涉中国内部事物之嫌,这样会给中国政府带来很多麻烦和经济上的开销,更有情感上的伤害。与中国政府直接打交道要比提交案件到领事馆或道台更有效果,与地方长官直接面对面地交谈是对中国主权、对中国官员的尊重。尊重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这样他们才愿意为案件做客观公正的调查以致得出公正的裁决。这会比向道台汇报效果也要好得多,因为中国道台会因个人的偏见而歪曲案件过程,这会影响长官们处理案件时的心态,激发他们对的恶感。

    中国政府官员的演说 这次大会为了听取和采纳多方面的意见,还特意邀请了唐露圆道员代表两江总督端方到会演说。这位道员首先表示在他的演讲中可能有同传教士不相同的观点,但无意冒犯在座的任何人。它认为100年的传教史是喜忧参半的历史。传教士是为信仰所驱策而来的,但是劝人为善的理想是并非某一民族或某一教派所独占的,中国有自己传统的劝人为善的理论和方针。传教士作为一名外国人往往一到中国就以地位优越自居,践踏中国人心中的崇高观念,盛气凌人地教训中国人。唐露圆还不无讽刺地说,辅音所宣传的是聪明像蛇,驯良像鸽子,即使中西双方在观念、见解和方法上有分歧,也不该诉诸武力。最后,他建议传教士通过两条途径促使传教的目的得以实现:1、传教者应该同他周围的人群有更多的思想交流;2、放弃传教士自命的优越感,也许传教士并非自觉地有优越感,但在中国的西方人举止中却比比皆是。综观唐露圆的这篇演说词,应该说是公正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在这传教士百年大会上,邀请中国政府官员发表演说词,而且被邀请的中国官员是位敢说真话敢说实话的人,他的演说看似不偏不倚,实际上却道出传教士骄似蛮横的嘴脸。直接来自中方官员的观点至少是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眼里的传教士形象,而且是当众宣读,这足以让百年大会上传教士做集体认真的反省。

  参考文献

  1、哲学类本科生选拔与培养的若干问题——兼及南开大学哲学院本科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王新生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5

  2、顺应论视角下社科哲学类文本的翻译——以The Big Bang Theory and Philosophy的翻译为例柯恺兰州大学2014-10-01

哲学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哲学论文

2.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3.高二政治哲学论文

4.毕业论文范文

5.毕业论文中的致谢词

1302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