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政治哲学>

有关次贷危机政治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次贷危机政治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次贷危机政治论文范文一:解读次贷危机

  【摘要】利率走高和房地产市场降温是导致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罪魁祸首是监管缺失下金融机构追逐高额利润的贪婪之心。目前中国房地产和房贷市场已出现类似危机前的特征,有关部门须吸取危机教训,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监管 措施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揭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之后,多家抵押贷款机构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相继倒闭,各大银行纷纷减记,同时,以次贷为基础的债券及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投资人分布之广,使得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席卷全球,各国金融机构均遭重挫,全球股市狂泻。目前看来,风暴仍在肆虐,美国资本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央行已调高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预期,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

  在剖析危机起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次级抵押贷款,美国国内市场并无严格一致的定义。美联储、财政部金融局(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财政部银行监管局(OTS)认为,借款人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FICO信用分低于660,有过被没收抵押品、拖欠贷款或破产的记录,或债务收入比(debt-to-income,DTI比率)高于50%的贷款称为次级贷款。还有一种情况是借款人信用记录良好,但其他一些风险系数较高,如收入证明缺失、按揭成数(loan-to-value,LTV比率)很高等。作为一种相对较新、发展迅速的抵押贷款,次级贷款使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通常被普通贷款机构拒之门外的人群有机会分享信贷资源,让他们也获得了通过投资房产来创造财富的机会。次贷兴起之前,这类人群的主要融资来源是联邦住房协会(FHA)担保的贷款,但由于FHA担保贷款准入条件不够灵活,对市场变化缺乏弹性,贷款额上限较低,加之放贷成本高,因而逐渐为次级贷款所取代。由于次级贷款违约的可能性高,根据风险补偿原则,其利率通常高出普通贷款约两个百分点。

  在20世纪90年代初,次级抵押贷款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产品,虽然收益颇丰,但长期表现不得而知。1997年,次贷市场上拖欠贷款和违约的比例高出了预期水平,根据当时一种称为“计收益型销售簿记(gains-on sales accounting)”会计模型的计算结果,违约损失会大大超出预期数量。事后证明,在90年代早中期,很多放贷机构的确低估了风险,为次级贷款定价过低。到了1998年,拖欠贷款和违约的影响蔓延至二级市场,以次贷为基础的抵押债券价格下跌,投资者对于高风险抵押债券偏好降低;同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对冲基金LTCM破产事件的影响,借贷成本大幅提升,房地产市场流动性骤然降低,次贷市场经历第一次危机。虽然这场危机使次级房贷一度萎缩,市场发生大规模整合,许多小公司相继倒闭或被收购,但同时也使得放贷者风险意识增强,开始以提高信用等级要求、采取提前偿付罚金等措施限制风险。

  进入21世纪以来,得益于美联储连续降息、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次级抵押贷款开始了新一轮增长。低利率政策使得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刺激了借贷需求。贷款机构预期房价会继续上涨、借款人即使收入不足也可以通过变卖增值房产或再抵押融资来偿还债务,因而大力发展次贷业务;一些非储蓄性贷款公司也被高回报率所吸引,加入到放贷者行列,在资本金较少的情况下,它们往往通过杠杆借贷,形成借款―放贷―打包出售/发行债券―还款的完美资金链。此外,由于信贷息差缩小,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次贷债券和衍生产品日渐受到追捧,世界各地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基金等各种金融机构以投资者的身份大量介入次贷市场。新的市场参与者不断鼓励放贷机构尝试各种新的贷款类型,降低准入门槛,以更快捷地“生产”次贷债券和衍生产品。

  在这些因素当中,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供需双方放松了警惕,埋下了风险隐患,但是,追求高额利润回报的贪婪之心才是把次贷市场推向风口浪尖的“罪恶之手”。21世纪初,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长期维持在1%的极低水平,加之全球大量投资资本的流入,美国内市场流动性泛滥。在过剩流动性追逐有限资产的情况下,资产收益率很难上扬。长期的低收益迫使华尔街开始寻找比传统投资回报更高的品种,将目光投向了高风险的次贷市场,开始向次贷公司大量收购次级贷款,将其证券化,再放之于资本市场炒作。受利益驱使,次贷公司放弃了坚守多年的严格风险管理标准――只需“生产”越来越多的次级贷款就行了,即使产品质量不如以前,依然可以从华尔街那里获取良好的收益。2000年全美只有24%的次贷发放给了那些提供不完整证明文件者,但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提高至44%。为满足华尔街的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市场,次贷公司逐渐推出了若干蕴涵较高风险的产品,诸如2/28可变利率贷款、高按揭成数贷款、不完整收入证明贷款等,这些创新产品的特点在于:借款人初始投入压力很小――低首付甚至是无首付;还款前期负担轻――固定低利率或只偿还利息;2-3年后月供额迅速提高,还款压力陡增。次贷公司一方面寄希望于房价持续上涨、利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即使借款人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甚至如果真的违约,把已经升值的房屋抵押品转手后同样可以实现丰厚的收益;另一方面,一批贷款生成后会很快打包转手给华尔街,在获得良好收益的同时也可以分散风险。这类产品放弃了信贷过程中始终强调的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偿付能力,转而依靠房地产价值上涨的预期和侥幸心理,实质是降低了贷款条件,放松了风险管理,从而埋下了相当大的隐患。次贷公司在将这些产品以超强的营销手段推销给客户时,也没有明确向客户说明甚至有意隐瞒了这些产品的真正风险。

  原本以次级房贷为基础的抵押贷款债券(MBS)是易生成、难脱手,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即标的品须达到穆迪或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的AAA评级,次贷债券显然连最低投资等级BBB也不够。不过,这难不倒华尔街“绝顶聪明”的投资银行,他们根据期限和信用水平进一步把MBS产品打包成债务抵押凭证(CDO),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分为高级CDO(约占80%)、中级CDO(约占10%)和普通级CDO(约占10%),并游说评级机构对高级CDO给予AAA评级。这类“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后,自然受到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的青睐。而对于评级不高的中级和普通级CDO,投行自己投钱成立了对冲基金,将这部分CDO资产卖给对冲基金,从而在法律上完成了“剥离”工作。由于这部分CDO很少在市场上换手,没有任何可供参照的价格信息,因此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对冲基金们当然会无限夸大这些CDO的回报率,从而吸引了众多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同时,对冲基金还以这些CDO作为抵押品,以5到15倍的杠杆比率再向商业银行融资,用于买进更多的CDO产品。链条上一级的投资银行们就继续向次贷市场定做更多的贷款产品。于是,在这条资产证券化的快速通道中,次贷机构更快地得到更多现金去套牢更多借款人。市场的确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前提是参与者能够为风险准确定价。经过多道金融工程的包装与分割,投资者既不知如何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定价,也不了解源头的风险――次贷借款人的信用级别和违约概率。在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中,由于链条的加长,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脱离了原有贷款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发行机构公布的回报率和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自2004年6月开始,美国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住房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5年牛市后全面降温,销售量占整个房市85%的旧房销售量比前年下降8.4%,创下17年来最大跌幅。2007年8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表明,美国正出现15年以来最严重的房价普跌态势,近1/4的房屋所有者报告,其房产在过去一年中出现贬值;9月,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新房开工数量、新房销售数量和待售新房数量季节调整后折年率同比分别下降30.8%、23.3%和6.6%。

  在房价停止上涨、利息不断上升的双重打击下,市场出现了逆转。一方面房屋出手越来越难,一些房屋的价格甚至降至贷款总额以下,即使卖房所得也未必能够帮助借款人还清贷款;另一方面,大量次级贷款进入利率重置期,借款者还款压力陡增,越来越不堪重负。导致2006年次贷违约率急剧上升,坏帐巨增,贷款机构资金链断裂、周转不灵导致破产,投资人信心下降,证券价格大幅下跌,投资机构巨额亏损,次贷危机爆发。

  造成这场危机的诸多因素当中,不能不提的一点是监管的缺位。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在2007年3月举行的听证会上指出,金融监管者早在2003年底就注意到信贷标准降低的问题,当时惠誉评级公司将一家主要次级房贷机构列入了“信用观察”名单,表示对该机构次级房贷业务的担忧。2004年2月,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对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CUA)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贷款机构能提供比传统固定利率贷款产品更为灵活的选择,那美国民众将会受益匪浅。对于那些能够并且愿意承受利率变动风险的消费者来说,传统的 30年和 15年固定利率贷款可能太昂贵了。”格老言下之意,是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变利率房贷,但此后不久,美联储却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25%。2005年6月,格林斯潘称开始担心新型房贷产品的泛滥,“美国消费者使用这些新的贷款方式来负担他们原本无法承受的房贷负担,这是个糟糕的主意”。多德指出,“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数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但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又过了9个月,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但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等待指引的最终实施”。金融作为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此次危机之所以影响面之广、损失之大,正是由于金融创新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原本金融监管的职能,就是要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干预来减少市场失灵,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可以说,正是监管的缺失纵容了金融机构盲目追逐高额利润的行为,种下了危机的火种。

  如果把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作为危机的始点,那么10个月后的今天,危机仍在全球肆虐。金融领域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虽然并未遭受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是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教训于我有警示作用,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市场出现类似危机前特征的情况下,更应未雨绸缪,避免重蹈覆辙。第一,央行应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资本市场过热的问题,同时要密切注意外国投机资本的动向,拟好应对措施,避免热钱效应催生资产泡沫以及外资撤回导致的崩盘;在应对经济周期而使用利率杠杆工具时,应注意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冲击,要考虑到加息后借款人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拖欠和违约导致银行坏账。第二,金融机构应审慎经营,细化信贷结构,实现风险分级管理;要合理权衡得失,既要继续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分散风险,又要在理性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监管部门要发挥宏观监控作用,关注全局风险,约束非理性和投机行为,引导金融机构有效管理风险;密切监控金融创新,关注潜在风险,并借助市场化手段设置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或传导力度;增加金融产品和交易过程的透明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有关次贷危机政治论文范文二:次贷危机研究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以次贷为切入口,详细阐述了次贷危机产生升级的过程和原因,从救市计划入手分析了美国在危机产生蔓延后的应对措施,并结合次贷危机分析研究,提出了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次贷危机 救市 金融风险

  一、次贷危机产生升级的过程

  (一)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特点与分类房地产抵押贷款具有收益较高、安全性较强、资金周转慢、流动性弱的特点。资产证券化把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转化为证券,使信贷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可以激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分散市场风险,具有润滑、推动经济的作用。根据资产证券化,贷款机构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债权组成一个资产池,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即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借款人定期缴纳的月供成为偿付MBS本息的基础。在将MBS出售给投资者的同时,与MBS相关的抵押贷款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给投资者,贷款机构流动性风险也得到了转移。按贷款的风险特征,美国的房贷市场分为三类:即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借款人,这些客户主要选用的是传统的15年或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低、缺少收入证明、负债较重的借款人。“ALT-A”贷款市场是介于优质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之间的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欠佳、无法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低收入房屋购买者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低、违约风险大,适用的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基准利率2-3%。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贷款机构开发出各种迎合低收入者的抵押贷款产品,这些抵押贷款产品的特点是,借款人在还款初期可以不必归还贷款本金,甚至连贷款利息也可以不完全支付。

  (二)互联网泡沫破灭和低利率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21世纪初,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降息13次,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持续走高。在房价走高的背景下,即使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出售房屋还清欠款,再凭借更宽松的条款获得新的贷款。鉴于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房贷客户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美国各金融机构纷纷积极拓展比优质贷款更高收益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欠佳、无法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低收入房屋购买者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低、违约风险大,适用的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基准利率2-3%。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贷款机构开发出各种迎合低收入者的抵押贷款产品,这些抵押贷款产品的特点是,借款人在还款初期可以不必归还贷款本金,甚至连贷款利息也可以不完全支付。例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约定借款人在开始借款的三年、五年甚至七年内,按照较低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之后按照逐年调整的利率付息还本。这些抵押贷款产品减轻了借款人还贷初期的负担,但几年后借款人还款压力会骤然上升,存在超过借款人还款能力以至违约的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较差,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生成的债券MBS风险较高,难以获得AAA评级,根据美国金融市场的规定,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和政府基金等大型投资机构不能购买没有获得AAA评级的债券,这就限制了MBS的销售,进而限制了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为了增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房地产贷款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开发出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CDO产品将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优先级CDO风险相对最低,由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购买。未评级至AAA的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由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持有。这样,优先级CDO的信用等级被中间级、股权级CDO增强,CDO的需求扩大,高风险向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聚集。于是,出现了信用违约掉期CDS来分散评级未达AAA的CDO的风险。CDS是一种信用合约,签署CDS合约后,投资银行向愿意承担CDO风险的投资人分期支付违约保险金,当CDO没有出现违约时,CDS中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便可享受保险金收益,当CDO出现违约,CDS承担风险投资人的损失。总之,美国网络科技股价崩溃使房地产成为新的投资市场,低利率政策使购房者预期房价会持续上升,即使到期不能偿付房贷,也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再融资来偿还债务。

  (三)美联储连续加息引发了次级贷款市场风险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2004年美联储开始上调利率,进入连续加息周期。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0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次级抵押贷款多采用可调整利率形式,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由于加息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加息初期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任何影响,当加息的积累效应逐渐显露,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2006年第2季度以后,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下降,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再融资,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使得原本隐藏在房地产市场繁荣背后的次级贷款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并愈演愈烈。借款人违约,次级贷款出现呆账、坏账,次级抵押贷款发放公司已经不可能把手中的抵押贷款完全证券化。此外,违约率上升使得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相关的MBS和CDO的信用评级。抵押债权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不仅造成投资银行购买的CDO资产价值下降,而且使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提前偿还贷款或增加保证金,同时,对冲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投资人要求赎回的压力剧增。对冲基金只能通过出售持有的其他优质资产来增加流动资金,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促使投资人要求赎回、贷款者要求提前偿贷;同时,市场的“羊群效应”加大了对其他资产的抛售压力,引起对冲基金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

  (四)次贷危机帷幕的拉开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宣称次贷市场出现危机,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帷幕,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危机,也被称为次债危机或次级房贷危机,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贷款机构破产、购买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金融危机。从广义来讲,次贷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领域的危机,简称次级贷款危机。相对于优质贷款,次级贷款的市场风险大、不能按时还贷的违约机率高。二是发生在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特别是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次级证券领域的危机。初级证券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对投资者发行的证券,次级证券多指经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

  (五)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美国的3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应声倒下,并很快殃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持有者。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带动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等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的金融市场集体跳水,不仅道琼斯指数持续下跌,日经、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蔓延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次金融风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只占美国全部抵押贷款市场的10%左右,但次贷危机却能够迅速影响到几乎整个金融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金融动荡。高杠杆资本运作、市价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造成了次贷危机的升级蔓延。美、欧金融机构实施的是以市价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参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类似金融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所持金融产品的账面价值。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爆发、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缩水,会导致金融机构类似金融产品价值缩水,造成金融机构账面浮亏。A资产账面价值在本期内下跌,金融机构就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记,那么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以市价定价的会计方法放大了金融机构的浮亏程度。是金融机构不断披露巨大资产减记和账面亏损的原因。金融机构一般都不同程度使用杠杆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在资产价值上升时期,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采用的高杠杆资本运作,使得可利用资本大幅上升、信用规模大幅扩大、推进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资产(MBS、CDO等)的市场价值不断上扬,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了更大的繁荣;在资产价值下跌时期,金融机构实施的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启动去杠杆化(Deleveraging)过程,要么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要么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如果采用出售风险资产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同一时间内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引发市场动荡,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账面价值再度下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就会新增资产减记、利润表上就会新增账面亏损,浮亏程度继续扩大。此外,金融全球化使得次贷危机的风险在全球扩散。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欧洲、新兴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等都成为美国的投资来源国,海外投资者也持有很大一部分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品。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风险也扩大至全球,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相关金融机构受次贷资产市场价值及相关金融证券市场价值(MBS,CDO等)缩水影响,损失巨大,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各个经济体的金融安全面临重大风险。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救市计划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先低后高的利率政策和先高后低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是造成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次级房贷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重振经济。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下调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基准利率;到2003年6月下调至1%,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一年多。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推动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造成了次级住房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贷款准入标准越来越低,次贷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占全部房贷的比例大幅上升。从2004年7月开始,美国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利率从1%提升至2006年6月的5.25%。同时自2005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下跌。在利率上调和房价下跌的双重压力下,次贷违约借款人不断增加。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次贷不良率为13.33%,由于贷款违约率上升和房产价格下降,次债价格下跌,贷款机构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次贷危机出现,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金融市场,造成全球金融危机。据统计,截止2008年2月,全球金融机构发布的次贷相关损失及资产减记总额达181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1月底预计,全球金融机构次贷相关损失达2650亿美元,瑞银集团2月底预计,全球金融机构相关损失将达6000亿美元。(2)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资本流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过度滥用又可能为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创新、财务资产管理创新等,其中以资产证券化创新最为突出。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为美国房地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过度滥用,把一些信用不好房贷户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也实施了证券化,并且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透明,债券投资者无法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这种债券不断积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即大约60%的住房抵押贷款实施了证券化,其中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规模大约1.4万亿美元,几乎与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存量1.5亿美元相当。这些次级贷款证券被美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持有。2007年3月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发表报告,宣称次贷市场出现危机,很快次贷危机演化成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截止2008年8月底,全球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核销的坏账已经接近五千亿美元。其中,亚洲金融机构主要是日本损失在240亿美元以上,中国银行的损失为31亿美元。据有关资料显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损失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在次贷危机形成升级和爆发过程中,金融创新产品中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市场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以及去杠杆化等创新产品,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不光彩的角色。(3)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决策的成败。房贷机构一方面向购房者推销高风险房贷,另一方面向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当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被推销给投资者时,投资人并不了解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就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其次是政府监管缺位。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共有七家,包括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保监局等,在这种多重监管的体制里,监管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从次贷危机开始形成到最终爆发,时间隔了至少半年之久,这期间各监管机构并没有进行相关信息的沟通,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财政部,都没有对这一高风险的贷款发出任何警示,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危机处置时机,这表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次贷危机监管缺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次贷危机的特点纵观次贷危机的过程和原因,与过去历次金融危机相比,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特点是:来的猛,时间长,波及面广,损失大,危害严重,私营企业国有化是美国救市中的一大亮点。

  (三)美国式救市计划次贷危机引起的亏损和流动性紧缩导致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收缩信贷、融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企业 生产和居民消费受到显著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和恶化,2008年7月由美国国会参议院表决批准、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贷危机的购房者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的转按揭贷款担保,约40万购房者可以获得较低利率的抵押贷款,从而避免丧失抵押房屋赎回权。二是向社区提供39亿美元贷款,重组购房者债务,以政府贷款形式偿付剩余贷款;三是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以收购两房股票,同时建议成立新机构监督两房的投资行为,可以否决高管的薪酬安排。美国国会用政府计划的手段使40万无力偿还贷款的购房者获得政府担保和财政救济、使已技术性破产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暂时纳入政府监管,以避免美国房地产业困境的加剧,给美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灾难性后果。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及其引发的经济问题,美联储作出“为了拯救华尔街金融公司,美联储未来提供的救市贷款将没有上限”的承诺,并采取了多项救市政策措施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信贷危机。第一运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首先下调联邦基准利率,美联储于2007年9月18日、10月31日、12月11日,2008年1月22日、1月31日、3月18日、4月30日连续七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共3.25个百分点。其次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范围,延长贴现期限。美联储七次降低再贴现率,共3个百分点,并接受住房抵押贷款及相关资产等担保品再贴现,同时将贴现贷款期限由30天延长至90天。最后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银行间市场注资,美联储先后21次向市场注资3717.5亿美元。第二,通过贷款拍卖、证券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提供资金。美联储于2007年12月建立贷款拍卖机制,推出定期拍卖工具(TAF),目的是向临时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美联储通过10次贷款拍卖活动为商业银行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2008年5月美联储扩大了贷款拍卖规模、增加了用于贷款拍卖的抵押品种类、首次接受以汽车贷款和信用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作为抵押品。此前在2008年3月时,美联储推出“定期证券供贷工具”,暂时允许投资银行直接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并且金融机构可以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美联储换取美国国债,贷款期限为28天。2008年3月27日以来,美联储五次通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进行国债招标拍卖,为投资银行累计提供2184.1亿美元资金。第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资金,缓解贝尔斯登公司流动性短缺危机。第四,协调国内金融机构,联合他国央行和金融市场出资救市。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协调下,2007年10月15日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宣布共同组织成立一个规模在800亿到1000亿美元、名为“主要流动性增加工具”的特别基金,该基金为收购有问题的按揭证券资产提供融资,目的是促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危机解决方法。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联合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全球信贷紧缩问题。从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恶化到政策救市、市场救市、金融机构自救等举措,美国式救市展示了一个多种力量、各个层面的立体救市网络,其目的是恢复市场信心、稳定信贷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

  (一)明确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基本内涵,切实强化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可控性、扩散性、隐蔽性和叠加性的特点。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波动、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金融机构微观决策和管理的失误、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政治因素或自然因素等都会形成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次贷危机的具体情况,按性质,金融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国家风险。金融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实体在筹集和经营资产(主要指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监控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来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证经营活动和货币资金筹集的正常稳健进行。对金融风险识别、衡量、监控和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领域的评估,构成了金融风险评价。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对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评价风险处置对策的优劣和效果。金融风险管理对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控制法是指在损失发生前,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政策,对潜在风险进行准备、采取对策,达到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将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包括有避免风险、分散风险和损失控制。财务法是指在金融风险发生并已造成损失时,运用财务工具,对已发生的损失给予及时补偿、促使尽快恢复的方法。只有明确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吸取次贷危机教训,规避风险首先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对于高风险投资要谨慎对待,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要进行市场和产品的分析研究。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健全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其次严格市场准入标准,防止过度营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为吸引客户放松了市场准入标准即贷款条件,对无法提供财力等证明文件、信用及收入情况不良的客户推出多种浮动利率的贷款产品。在加息周期中这种“先松后紧”的还款方式加重了客户负担,导致大量违约事件发生。过度营销使借款人市场准入标准松动,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因此,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需要加强的是: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包括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家庭情况;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评估方式进行改进,要求借款人提供收入证明以及单位、职位、学历等证明文件;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确保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加强贷后管理、注意风险信号、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营销手段要适度,不能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误导借款人,对于过度负债的借款人,应给予适当的风险提示。其次,切实强化金融监管。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金融机构的盲目经营。其主要有分业经营、分业 监管和混业经营、集中监管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反映了金融监管的体制缺陷,说明了跨市场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强,以至拥有最复杂金融监管体系的美国金融安全网,都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发生。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金融业务是在金融监管之外的,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设计会带来新的风险,采取功能监管模式更有利于防范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风险。但金融监管体系不应过于庞杂,应把功能监管当作金融监管的主体。再次,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工作,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微观经济学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计信息披露的缺乏造成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和借款者无法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使贷款公司向购房者推销高风险房贷的同时,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和制度设计,具有危机预警功能,要求准确、及时、完整、公开。征信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杜绝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成立公正、准确的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准确性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点。从次贷危机前后看,评级机构的评级不够准确、存在误导,因此加强评级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了维护经济安全,应该重点扶植、培养具有较强评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构建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内部评估模型、提高对国际投资的内部评估能力、减少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

  (三)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资产证券化为风险管理提供了风险对冲、风险分散的工具和手段,改变了风险配置结构,减少了风险体系的受损程度。美国次贷危机没有导致发放债券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全面破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非常发达,次级债券供应商通过证券化把部分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成资产池,重组后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已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按照信用等级进行分类,按资产类别向市场上的投资者发行收益率不同的证券,使信贷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资产转换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转移了所持贷款的信用风险,获得了组织、安排、出售贷款的收益,有利于分散信用风险、改善资产质量、扩大资金来源、缓解资本充足压力、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合理分散风险。借款人的财产安全、开发商的履行能力和银行风险可以通过保险予以化解。

  (四)加强对风险的控刺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引导公众的积极性,通过改变公众的投资消费行为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可以防止市场信心的非理性下挫,流动性的及时注入可以缓解流动性紧张状况、防止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通过流动性渠道转移扩散。建立和巩固国际金融合作,可以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播。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目前状况可以得知,在市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承担风险可以获得更大的盈利,但不能放任市场以无形之手自行调控,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以计划的形式适当调控,既要市场也要计划。

次贷危机政治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2.关于欧债危机的论文

3.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论文

4.金融危机的论文

5.浅谈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论文

有关次贷危机政治论文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次贷危机政治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次贷危机政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37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