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政治哲学 > 2016年时事政治论文

2016年时事政治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2016年时事政治论文

  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新闻热点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6年时事政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年时事政治论文篇1

  弘扬女排精神 ,激发爱国热情

  【背景材料】

  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倒数第二个比赛日,在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为中国代表团拿到里约奥运会第26枚金牌。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冠军,也是她们第三次获得奥运会金牌。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排名第4的不利情况下,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屡克强手,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展示出高超的运动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充分继承和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中国女排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海内外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世界的高度赞扬。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女排是唯一以自身运动命名为精神的队伍,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传承支撑她们执着坚持,正是因为这样深厚的历史沉淀支撑她们逆势前行。在这个过程中,“女排精神”默默的沉淀、完善,静静地等待着爆发,最后使女排重归巅峰。

  2.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女排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要继续通过看女排比赛、讲女排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习女排精神适时贯穿到生活与工作中,让这种精神融汇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努力培养更多的四有公民。

  4. 大众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向全国人民宣传女排精神,对中国人民激昂士气,万众一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5.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女排姑娘拼命苦战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多年来凝聚成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发挥这种精神的激励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7.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应该向女排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直面挫折、磨砺意志、自立自强、与人为善的优秀品德。

  8. 文化交流与传播。奥运会后,女排运动员与香港市民面对面互动交流,在香港再掀奥运热潮。这些活动延续了在奥运会上的精彩,极大激发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为香港社会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气氛,注入了正能量,社会各界对此好评如潮。

  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女排精神具有历史的传承性、现实的针对性,对内能鼓舞干劲、提高凝聚力,对外能树立形象、扩大传播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10.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女排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女排精神,我们应脚踏实地,凝心聚力,勇往向前,不断最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1. 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奥运会这样高水平的竞争场合,争第一、拿金牌奖牌很不容易,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同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因此,要树立这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2. 民族精神的作用。今天的中国确实不需要用金牌向世界证明什么,但是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却是当下中国社会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它将汇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引擎。

  6. 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女排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有表现,向全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女排精神是鼓舞我们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重要的力量之源。弘扬和传承女排精神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要求。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正是因为女排精神的“魂”一直都在,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女排的一次次奋起、一次次荣耀回归、一次次让国人心潮澎湃。这是一支真正的英雄之师、胜利之师。

  3. 坚持联系的观点。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强调个性品质的当今社会,需要弘扬中国女排精神。以女排精神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对重塑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有着积极、重要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4.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万丈高楼的一块砖,只有在集体的环境中,一滴水、一块砖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女排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我们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我”与“我们”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事例。这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 重视量的积累。上个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慢慢被确定、推广,被全民接受,这个过程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同步同轨,并非一蹴而就。

  6.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条成功的道路上都布满了荆棘坎坷。女排心中既装有对胜利的无限渴望,又保持对困难的理性正视,遇到失败不气馁,得到胜绩更沉着,一步一步向前走,不断战胜对手,超越自己。

  7. 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女排姑娘顽强拼搏、苦战沙场、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平时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真实写照,是竞技场上永不衰退的斗志,是多年科学训练的结果。体现了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8.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作为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有志青年,在当前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女排精神”,对重塑青年人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9.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我们应该向女排姑娘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在磨砺意志中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10.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能力,带动我国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

  11.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发扬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敢于怀疑权威,立足实践,不断创新。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通过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排球的有益经验和先进理念,通过科学和刻苦的训练,促进我国排球水平不断提高。

  12. 反对个人主义,坚持无私奉献。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横行,一些人为追逐利益不择手段。弘扬女排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都应勇敢的奉献,真诚的付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进行现代化建设。

  13.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4. 矛盾是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几十年来,中国女排走过风雨征程,有怀抱大满贯的狂欢,也有败走亚运会的懊丧。此间,升腾和陨落轮回,山峰和峡谷共存,荣耀和屈辱同在,赞美和吐槽并行,鲜花和荆棘互映,风光和冷落相伴。

  2016年时事政治论文篇2

  浅析纪录片创作与创新

  【摘要】中国广播电视从最初的雏形到数字化,网络化,虽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其基本概念,技术特征和社会功能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纪录片也从广播电视最初的新闻栏目中分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既然纪录片是从广播电视新闻中演变而成的,那么从新闻的视角来看当代纪录片又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创作,在哪些方面又可以做一些创新呢?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纪录片 创作 创新

  一、纪录片的发展史

  20 世纪的60 年代到80 年代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初期,这个时候所制作的纪录片是对之前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基本上是以报道的形式来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例如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是反映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奇迹;而突破“单一报道型”传统新闻纪录电影模式,开创更加具有文学素养并且在纪录片中增加“情节”、增加人物情感的纪录片是1966 年放映的《收租院》,《收租院》这部纪录片将雕塑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在细节刻画方面做得十分细致,这也是《收租院》播出后收到巨大反响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真正腾飞是在1978 年,当时ENG 设备(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引进中国,使拍摄制作设备携带更加方便,随时可拍,能将声音与画面同步记录使ENG 很快替代原先的老式拍摄设备。与此同时,当时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纪录片栏目,最早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是1978 年9 月30 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祖国各地》,在这之后又相继播出了《兄弟民族》和《人民子弟兵》等栏目。在这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观念逐渐转化为教化与指导。

  90 年代以前,当时纪录片由于政治原因国家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除了当时对国家政治的宣传和道德的教育、行业资料和政论片除外,其余的都被称之为“专题片”。它是归政府部门独立制作或者是由政府管理下的影视机构制作完成。不仅所表现的主题十分严肃并且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表现手法也变成了以资料展示并配合旁白解说为主,这也和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国外纪录片有所差别,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纪录片受政治影响较大。

  纪录片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是在90年代,当时由康健宁、高国栋编导的《沙与海》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发展,纪录片的种类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例如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主流文化形态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和边缘文化形态纪录片的出现。中国的纪录片发展还是比较快速的,在新技术的发展和大众的需求下,我国的纪录片已经逐渐走向了一条专业化道路。

  二、纪录片的创作

  1、纪录片的特征

  在讲什么是纪录片的时候我想先讲一个例子。根据英国广播信托(BBC 的监管机构)报道,BBC 名专栏《全景》服装集团Primark 制作的纪录片《首标上架》涉嫌造假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全景》于2008 年6 月播出纪录片《首标上架》专题纪录片,揭露Primark 公司多项非法的行业内幕,并由此获得了英国皇家电视学会颁发的时事奖。但是根据后续调查发现,BBC 制作的这部纪录片中疑点有6 处之多。例如在“关于使用童工”这一片段中,摄像机拍到几名男童在某成衣工厂中进行劳作,但是镜头却并没有拍摄到他们周围的环境只是拍摄了他们手中的衣服,无法确定是Primark 公司并且在片中也没有找到任何与服装相关的证据证明是“成衣工厂”,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在一些片段中,工人使用的缝衣针太过于粗笨无法用于缝制高质量的服装产品,但是这和Primark 公司的实际服装产品质量不相符。由于此次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英国广播信托组织要求BBC 对这一事件进行公开道歉,《首标上架》这一档节目永久禁播,英国广播公司在2009 年度获得的“时事奖”追回的处理。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日本“NHK 特集”特别节目《喜玛拉雅深处的王国—木斯塘》造假后日本电视人展开关于纪录片的大讨论,并且对纪录片制作人围绕着纪录片的本质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当时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当调查对象被问及“你认为在日本的电视制作人心目中,电视纪录片有无明确定义”的时候,近九成的制作人回答的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在其后续调查中调查人员又发现如果问那些在纪录片制作方面制作经验较少的年轻人的时候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却与之前的调查结果完全相反,他们回答“有定义”的比例很高。更加有趣的一点是,在为调查对象设置的“请写出您认为的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的这一个自由论述栏内,有近八成的人写下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我们的纪录片制作人对待纪录片的制作还是有着自己的观念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观念过于偏激才导致了纪录片的作假。

  这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案例了,那么把目光转向国内。在中国,其实纪录片的创作也正面临着同样尴尬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经过反思从侧面我们把纪录片的特征归纳为下面两点:

  要注重写实:纪录片就是要记录现实,一旦纪录片离开了真实,那么纪录片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纪实的价值。

  责任心大于一切:纪录片制作者要有一定的责任心。通过上述的案例,为什么在调查中关于“纪录片有无明确定义”一题中回答有明确定义的是那些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正是因为他们初来乍到拥有着较强的责任心。所以制作人员一定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忘本心,对观众负责同时也是为自己负责,做出更好的纪录片,与观众建立起信任。

  2、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它展现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并且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人和事物进行加工从而展现事物的本质。但是这样的艺术加工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作为这样一种没有明确规范的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从虚构到非虚构再返回到虚构的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曲折过程。

  纪录片现有的主要制作理念主要有平民化制作理念,用纪录片以公平的方式表达公众的态度;纪录片并不单单是对客观事件的简单记录,也不仅仅是充当影视留声机的作用,而是通过记录者的思维活动,跟随着记录者的观点思路创作出的艺术样式。同时为了提高收视率,在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可视性,娱乐性也有所增强。

  3、新闻与纪录片创作的区别

  纪录片在写实的方面与新闻十分类似,但是新闻的时效性远比纪录片要强很多,一个新闻过了期限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纪录片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引用美国著名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在纪录片工作中,我想说我所做的另一个努力是,我必须要把我拍的纪录片同新闻片有所区别。因为新闻片是让你比较迅速地通过一个瞬间得到一个现象……纪录片不是以一种归纳总结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所做的事情是:对于一个要拍的题目,是在拍片过程中去研究。当我脑子里去想这个题目的时候,到制作结束,一般来说,要经过一年时间,而不是非常仓促地一挥而就。”①

  新闻片的制作更加看重时效性,但是纪录片则是对新闻的更加深刻的挖掘,纪录片所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就像酒一样是值得别人细细品味的。

  4、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的区别

  由于专题片的商业用途要多于纪录片,所以也就导致了专题片的宣传功能注定要大于纪录片,所以在专题片创作的时候大多采用画面配解说的创作手法,而纪录片则不然。而且专题片在创作的时候具有顽强的目的性和强烈的主观性。

  5、故事片与纪录片创作的区别

  故事片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悬念的设置而且要考虑到细节的捕捉是否完美,有时还要考虑到高潮和冲突的各种铺垫等等,并且故事片在创作时缺乏真实性。举个例子:1920 年,美国人罗伯特·J·弗拉哈迪以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为影片主角,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片子。该片主要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生存状态。弗拉哈迪用他的镜头“真实再现”了爱斯基摩人传统捕杀海象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该片段所表达的真实感让《北方的纳努克》之成为纪录片史上最永恒的乐章之一。在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该片可以说更是以其惊人的魅力,大放异彩。但是,弗拉哈迪所拍摄的却并不是纳努克一家当时真实的生活方式,而是纳努克及其家眷回忆起来的情况。尽管《北方的纳努克》里那些纯洁的目光以及目光里的朴拙和童真依旧让今天的观众为之感动,但故事片依旧是故事片,搬演的痕迹仍然存在只不过这并不影响观众的欣赏。

  三、纪录片的创新

  纪录片要创新就需要纪录片的制作人具备创新意识,不能被纪录片的传统模式所固化,要敢于超越,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对其他的模式的长处予以肯定并转变自己的方式。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所处的认知误区和思维固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千篇一律的长镜头和乏味的“原汁原味”。创作者们在拍摄纪录片时付出了脑力和体力劳动但是观众却对这样“固化”的东西逐渐失去了观看的耐心。②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观看“相同”的东西付出多余的时间。

  我想编剧们应该尝试着独立思考脱离纪录片的“模板”,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重新挖掘纪录片的看点,了解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让纪录片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通点,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符合生活的逻辑是纪录片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不虚假地创造生活当中的“真实”。让观众看到一个眼前一亮并且具有极高信任度的纪录片这既是观众之福也是编剧的荣幸,我想这也是纪录片编剧们所真正要耗费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5

  ②高鑫,《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演递及其论争》[J]《. 现代传播),2002(4)

2779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