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作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哲学体系中的教育哲学注重在方法论上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基本问题中的教育哲学注重澄清教育中相关概念的含义。教育哲学需要担负起搭建教育价值逻辑框架的任务,树立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信仰。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哲学作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哲学作业论文篇1

  试论地理教育哲学

  一、地理教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日、苏、美、英)和我国在教育 科学 领域里先后兴起了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浪潮。地理教育学和其它学科教育学同时应运而生。所有这些学科教育学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学科教授法——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学科教育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带有国际性的学科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有其客观依据: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教育科学发展很快,教育科学的 分析 和综合程度也有显著提高,那种只是从宏观上 研究 一般教育 规律 的成果,已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 现代 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同时从微观方面,从对各个学科领域知识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育功能,加速对现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任务和开拓方向;同时,学科教育的教学,也必须具有学科的系统结构和 理论 、并建构 方法 上的科学体系。所以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究,来代替学科的一般教学法课程,使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化,即学科教学法向各门学科教育学演变和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地理教育学的诞生,也毫不例外地是这样的,这是 社会 进步对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的共同需要。

  二、地理教育学必然要向地理教育 哲学 升华

  地理教育学的发展,要向地理教育哲学升华,这也是地理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认识史表明:人们的科学认识,总是走向普遍化的。所谓普遍化(以 自然 科学为例),是指科学家要从对科学自身的认识中上升到对自然界的整体规律的全面认识,并进而形成一种对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观点,这个认识上升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说的科学升华的过程。科学升华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然。高兴华先生在《论科学升华的必然性》一文中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主要论点是:

  1.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要上升为正确的自然观。

  一方面是科学家把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从一门科学推广到另一门科学,从一个领域扩大到另一个领域,以求得对自然界更多的具体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是科学家,尤其是那些身系重要课题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科学理论为核心,建构起一种科学世界的图景,企图以此反映出他们对当代科学自然界面貌的总看法,从而 总结 出对自然界统一性和普遍性发展规律的正确解释。

  2.科学认识要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

  科学家为了要在科学认识的探索中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定律或科学理论成果,或者是对已获得的科学成果作出正确的解释,也必然要对自然界进行整体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指出:“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也同样不能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除了正常的探讨途径以外,还将更多地经历困难、险阻、挫折、失败的种种考验,在这样的时候,科学家更是被迫在自然观层次上进行思考,企图从中找到一种合理的认识图景和认识方法,来端正自己的思维和操作,澄清认识和操作上的混乱,从而摆脱面临的困境,推动研究 工作的前进。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 理学 出现了许多新事实、新现象,使原有经典解释宣布失效而引起物理学的“危机”,一些物理学家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彷徨和忧伤。爱因斯坦对此进行了普遍的思考,得出了科学的结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科学的前进和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当前物理学的困难迫使物理学家比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掌握哲学 问题 。”

  3.科学认识的综合化要进行普遍化的思考。

  当前,科学在不断分化和不断地综合,大分化基础上的大综合,已不仅仅是综合本学科门类的科学理论与 经验事实,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行大跨度的综合。这种综合,正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各个领域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共同形式,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看法,因而它们自身与哲学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融合,它们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难以区分和划界。换句话说,综合使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哲学的属性。

  因此,当前,普遍的看法是:科学发展出现了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趋势。哲学科学化,表现为哲学家更自觉地努力 学习 、吸收现代科学多方面的成果,以便为自己的哲学创造、奠定更加雄厚的科学基础;同时,哲学家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前提下努力研究科学问题,利用其哲学思想优势作为进行科学思维的理论参照系,使他们在某些重大而复杂的科学问题范畴内,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科学哲学化,那是科学家以既有的科学为依据,向更广阔的带有哲学意义的领域迈进的一种研究趋势。这种趋势在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相应表现,而在当代,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当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同时也进行着科学新的综合,这种趋势是随科学研究对象间内在联系的被揭示而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

  科学向哲学方向升华,科学哲学化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地理教育学也离不开这一客观规律,向地理教育哲学升华成了它在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正处于困难甚至危机的时期,哲学的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我国的地理 教育 ,从新 中国 成立以来,经历了种种曲折起伏的过程:从1949年底到1957年是地理教育有较大突破和进步的时期;1958年~1966年是地理教育大滑坡的萎缩时期;1966年~1976年“ “””运动使整个地理教育完全停顿,中学地理停开、大学地理系停办,地理 研究 所解散;1977年~1994年是地理教育恢复并有重大改革的时期,1994年~1998年由于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地理教育再度陷入困境;1998年地理恢复高考,地理教育有所转机,但过去那种困境的阴影却不易消逝。应该说,造成地理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的还在地理 科学 、地理教育自己的内部,在于自己 理论 的落后与贫困。金保彩先生说,当前的地理科学给人以“停留在地理现象的解释与说明阶段的印象”;张维邦先生说“理论的贫困使地 理学 在解决实际 问题 时,往往缺乏应有的深度和说服力”;王恩涌先生也认为“地理学理论性不强,使人总是感到概念条件不够严格,因果关系有点不够清楚,定量、定性关系不够准确。特别是理论的表达缺乏简练的公式,一旦返回实际中去检验,受诸多不同因素的 影响 ,往往多是一种类似,缺乏准确性的现象的重现。 学习 因而也觉得很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地理教育改变 目前 状况,摆脱困境,必然要求助于 哲学 ,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辩证法才能帮助 自然 科学战胜理论困难。”当前需要地理教育哲学与 实践结合,回答 时代 性的根本问题:如地理教育 发展 为何步履艰难?地理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与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设、与 经济 全球化的关系;地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理教育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意义,地理教育学发展的特点与 规律 问题;地理教育、教学的 方法 论及其体系问题等等。对这些根本问题,都需要综合哲学的知识作出回答,给人们以理性思维。

  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高考取消地理科目而导致地理教育陷于困境之时,不少地理界同仁,包括笔者在内,曾努力从多方面 发表意见,开展过讨论,对这些讨论,现在看来,也很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 总结 ,以求得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

  三、地理教育哲学的建构

  地理教育哲学是哲学与地理教育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从性质上说,是上述二者知识交融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哲学角度看,是一种亚哲学;从地理教育角度看,是地理教育学的升华,属于较高的理论层次。

  具体地说,地理教育哲学,可以理解为从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内部来阐明地理教育领域中的哲学问题,鸟瞰地理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着眼于地理教育、教学中最一般问题的理性思考。参照《当代教育哲学》一书作者田玉敏先生的思路,地理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地理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 应用 。根据这一研究对象,地理教育哲学的体系,侧重于研究地理教育基本规律的本体理论和研究基本规律的一般应用的地理教育哲学的方法论。为了加强对地理教育价值的研究,澄清人们对地理教育价值的模糊认识,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包括 政治 、经济、文化,人类、人才等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将地理教育价值论从地理教育本体论中分离出来,形成地理教育哲学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并列的地理教育哲学理论体系。

  ? 这样,本体论主要研究地理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其他社会因素对地理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具体的有:

  1.地理教育的过程和本质

  2.地理教育的起源和 历史 发展

  3.地理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关系

  4.地理教育的目的

  5.地理教育的结构、体制和 管理

  6.制约地理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主要探讨地理教育的社会历史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生产力、教育传统)科学文化基础、生理 心理基础。

  地理教育价值论,研究地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探讨地理教育在人类、人才、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地理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地理教育方法论,是研究地理教育规律的一般应用问题,以及在教育管理、教育实践、教育科研中运用地理教育规律的问题。

  研究地理教育哲学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为地理教育学提供理论支撑,为地理教育学提供基本思想和方法原则,指导地理教育学朝正确方向发展。

  2.有利于广大地理教育 工作者理论水平的提高,以便更深刻认识地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对地理教育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提高从事地理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更科学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地理教育哲学是一个新鲜事物,本文目的在于提供大家讨论,借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教育哲学作业论文篇2

  浅析教育与哲学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伴随形形色色的、普遍化的教育产业大整形,我们如同置身在一种气势恢弘的教育振兴气氛里,以至对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这类“细枝末节”上的事情却是忽略了。教育机构千人一面地在“大”字上做足文章,梅贻琦当年那句“大学非谓大楼,谓大师也”已经被人引用滥了。大楼林立,大师缺失,正一语道破当代教育的硬伤。在教育者的教育实践领域,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在个别学校或部分课程上取得令人欣喜的收获,但在整体而言却很难说有什么突破性进展,多数教育者依旧偏执于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而在课程体系整合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上依旧难有作为。教育的这番处境也不是惟有在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伴随社会分工越趋繁细,对教育学科和机构设置都提出了专业化要求;随着专业化程度提高,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与专业之间也是壁垒分明。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学校教育必然导致原来追求“最高知识”和“最高的善”的共同理想失去了其所存在的社会土壤,因而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成品丧失了某种统一的“知识人”或者叫“文化人”的品格,他们大多成为专业化社会分工的追逐者和社会无思想的推波助澜者。学生被视作符合他者要求的产品或商品被输出,教育为一个异化的目标而存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拟定往往受教育本身以外的力量所支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人文学科在夹缝中求生的艰难。而事实上,教育作为人性的一部分,不应仅为政治或经济目标服务,也必须以现实个体人性为目标。前者仅仅是教育实践的附加值,后者相反在更优先的意义上是教育的首要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和教师仍然沾沾自喜向外界夸耀自己输送了多少合格的人才,显然教育在这种现状中无法获得真正的“自识”,教育者在判断教育是否成功的价值认知上是不足的。

  二、哲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哲学是存在的追问,永不停歇的追问使得哲学最关心的那些重大问题历久弥新,也使哲学成为一种证明其合法性的活动,因而向自明性开战成为哲学的前年自识。正因为这一点,哲学被赋以优先性、整全性和普遍性的地位,所以在哲学的开端处――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哲学处于一个基础位序上,哲学就是物理学,哲学就是伦理学,哲学就是科学。

  当然,我们并不能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完全落实到哲学以及哲学教育当中,如果这样做,也正迎合了公众对哲学在功能上的过分关注而失去方向的期待感,哲学从来就不具备如此能力。哲学于我们今天探讨教育问题时最大的助益起到警惕作用,以此来达到教育的自我认识。

  三、教育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和教育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的哲学来源于实践,其中包括教育实践活动;但哲学一旦形成后,又对实践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引导实践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于是,在理论和实践关系背景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得到了一种合理的诠释,即哲学是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理论依据,而教育则是哲学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总结:“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视为塑造理智和情绪的基本素质的过程,哲学也可以定义为教育的一般理论。”这就指明了教育需要哲学思想的引导,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如此。

  1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哲学观影响着教育观,哲学思维方式影响着教育科研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在教育思想领域具有建树的教育家,大部分出身于哲学家。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谱系也几乎都是哲学家的贡献。如斯宾塞,是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所以在《教育论》一书中,斯宾塞提出了著名的实科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就是基于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在这一教育思想中,他认为,在所有知识中,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将自然科学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彻底改变西方传统文科教育,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准备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可以说,斯宾塞的教育价值观铸造了西方教育重视科学的新传统。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离开了哲学家对教育的贡献,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差不多是空白的。而且哲学的转向即会推进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关于人的问题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变革,也自然引起了教育中对人的问题的看法,同时改变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2教育对哲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是教育家,以从事教育活动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途径。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相当大的成分上都是教育思想。就拿古代哲学家孔子来说,他同时也是教育家。所以,哲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对教育的思考来表达他们的基本哲学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实施教育来检验他们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也有类似情况。杜威曾说过,欧洲哲学思想是由教育发源的,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等人,无一不是以教育为阵地来研究、传播其哲学思想。“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从这点来说,所有的有实践关怀的哲学家都同时应该是教育家。即使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康德,也开过“教育学讲座”。所以说,哲学思想的进化也离不开教育这种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教育,那么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就无从谈起了。

  参考文献:

  [1]王景哲学与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年5期.

  [2]罗比希现代哲学[J] 哲学与教育――或:哲学还有何用处?

  [3]李长伟哈尔滨学院学报[J]浅解实践哲学与教育学之缘――兼论教育学的生存困境.

  [4] 马翠芬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J]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关系.

  [5]王宜鹏 教育与职业[J]近年来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综述.

  [6] 熊士荣江西教育学院学报[J] 科学哲学对科学教育理论构件的价值. 2007.4

猜你喜欢:

31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