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社会主义还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不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总是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并不断提出如何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际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范文篇1

  浅谈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追寻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社会形态,其优越性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对此,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作了精辟而完整的阐述。当然由于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自身需要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完善,其优越性也自然是在不断发展中从不同方面得到体现的。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才有必要成为重新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还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来看,都可以表明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

  前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与劳动异化

  社会主义是在批判旧世界中认识发现的,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①确切地说,社会主义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反思。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给予极高评价的同时,也对这种非人道的社会形态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是没有自由的,因而人是异化的。人的这一不自由状态首先体现在生产劳动领域。

  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人身虽然获得了自由,但是由于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求生存,他们只拥有自由选择其受雇于某个资本家的权利,却逃脱不了始终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的残酷命运。因此,这种出卖劳动力的行为并非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是被迫。然而,这种剥削关系被所谓的平等关系掩盖起来:“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②似乎劳动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换。然而,一方面,工人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因此出卖劳动力是没有选择的谋生之路,而非自由交换;另一方面,当劳动力在市场上出卖的时候,实质是把人异化成了作为商品的“物”,这显然是人的异化的极端表现。所以,“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③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专门从事雇佣劳动,而有资本的人一出生就被指定是将来的资本家。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已经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资本家的“活的资本”或创造利润的“工具”,而且同时也是工人自己谋生的“工具”。因此,人是没有自由的异化的存在,即马克思所说的“非人”的存在。

  “工人仅仅为增值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④在这样的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相互分离的,生产的目的从实质上看是为资产者获得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多的财富,工人只是生产和获取利润的工具,工人的劳动则是异化的劳动。一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法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⑤。

  以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充分表明,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是以扬弃私有制为前提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为消除人的异化,把人的本质还给人,即“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⑥。由此可以判定: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建立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制度追求: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为发展、平等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不是对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简单义愤,而是科学地考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运行机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为了给自己开辟道路,必然要冲破资本主义关系的外壳,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同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一样,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

  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了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毫无疑问,这些优越性的核心归结起来就是“以人为本”。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境中,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消除人的异化,使人按照人的本质即自由的方式而存在。而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具有本质的差别。这一差别体现在,马克思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在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当中。因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制度构想中,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首先,生产力发展上的优越性。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制度作了科学的构想。这种设想是针对旧制度弊端的,而这一弊端的总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马克思把“私有制的扬弃”看作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首先要求恢复生产资料的社会性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阶段,要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⑦生产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⑧新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极大的提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它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真正平等。马克思所构想的平等不同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抽象的平等,而是事实上的平等,即社会各个成员在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得社会民众平等地占有社会财富,任何人不能因为其占有的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消费资料按劳动量用劳动券来直接分配。生产者“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⑨进一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述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为人们政治关系上的平等奠定了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表现在劳动异化的最终消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⑩在这样的社会,劳动的异化性质消失,劳动成了人的本质的展现,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极大提高,人的体力、智力和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为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而消灭“本身的生活条件”,也就瓦解了迫使人异化的私有制,从而“创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共产主义联合体)。在那里,人类的解放表现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

  中国经验: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只是科学的“原理”,而且也可以说是一种理念的指引,这就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如何发挥优越性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回顾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曾经创造过辉煌,但教条的理解和僵化的模式最终使得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走向解体,西方学者甚至得出了“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结论。与此不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尽管有过探索的曲折与艰辛,但终于在当代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就,特别是在当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在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西方学者首先提出从“华盛顿共识”向“北京共识”的转变。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了作用,具体地说,中国成功正是遵循而非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坚持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2},“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3},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做到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14}。仔细分析邓小平这几段话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其一,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只有富裕才能满足人的感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全方位的,因此包括各种感性需要的满足。而满足人的感性需求就需要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首要目标。因此,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5}为了推动发展,开始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了每一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同时,社会主义把国家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有优势,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整体利益超越了“原子式”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从而形成了强大力量。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其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这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个人的财富不因为财产私有和个人的天赋差别以及社会分工的差别而有所差别。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尚不能完全实现,在一定阶段甚至还会有扩大的可能。但从总体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则上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因此,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寻找科学的发展道路,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把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出现两极分化,那就走到斜路上去了。政府要承担起更多的保障职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其三,实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落实“以人为本”。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物为本”,一切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来衡量。早期的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并没有落实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当中。与此不同,社会主义则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作出社会制度的安排,因此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相对于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优越性。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以物为本”甚至与此相关的“异化劳动”,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所带来的,而只是当前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现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劳动”和“以物为本”必然会消逝,从而实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和推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以社会和谐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体现了马克思追求的社会发展将为人类的真正自由解放创造条件的基本理念。不断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使得人们生活平等、幸福、自由、和谐,也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最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表现为它承诺了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理想。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为人类社会提出的一种理想,人类的解放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更主要的要依靠人类精神和文明的进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此,人总是要以高尚的精神生活作为生命的最高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生命理想,从而建立一个超越物质财富限制的无限的精神自由世界。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这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页。

  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9、629、708页。

  ④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8、141页。

  ⑥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4页。

  ⑦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4页。

  {12}{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225页。

  {13}{1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2、167页。

  社会主义优越性论文范文篇2

  浅谈从金融危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08年由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很快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等都无一幸免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百年罕见。而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虽然难以独善其身,但 中国经济 的基本面仍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较好的情况是世所罕见,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肃然起敬并引发他们对“中国模式”的高度关注,而且对中国的经济成功的地方有一定的经验借鉴。同时,在促使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的同时,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我们自已都相信,我们找到了一条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迅速在全球蔓延的情形下,我国的经济也难以排斥在外,无论是金融领域的资本缩水,外贸领域的订单减少,还是实体经济的生产下滑等经济困境,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便如此,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是最好的,出现这样情形完全得益于我国特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下,无论是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我们都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这两只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的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使我国的经济能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宏观经济始终受到中央政府较为有效的 管理 。其具体的做法是,在面对宏观经济局面可能出现不健康或出现不健康的情况时,国家及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如对一些经济过热或经济过冷的经济形势就采取了积极的 财政 政策 :要么是重紧的货币政策,要么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干预调控,完全是视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更为出色。在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两防”即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适时地调整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的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紧接着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之际,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以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快速反映和及时应对。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进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并进一步决策将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这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经济增长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同时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外客商创造良好的 投资 环境 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都将起到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一揽子的救市措施中,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了扩大内需,并以巨额财政补贴推动内需,以连续多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来稳定外需。

  与此同时,还通过在一些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自主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同样被摆在了显著位置。在政府的金融危机的振兴计划中,将科技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创新带动产品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创新研发惠及国计民生的一些 电子 信息、生物遗传、新 材料 、新能源、新产业,都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百年工程,更是将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机。通过近一年的经济振兴计划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已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笼罩的阴霾。中国的经济复苏也远远快于资本主义国家,再次令世界瞩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功的经验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借鉴和效仿。

  而反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由于极力鼓吹新自由主义,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的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资本国家占主导地位,它们极力提倡企业经济行为自由化,生产资料私有化,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新自由主义的推广不仅导致了市场放任失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新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正应验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必然带来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要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就必须否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二、中国 政治 制度的优越性与 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弊端比较

  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 金融 危机 前还是金融危机后,它的政治制度始终体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 社会 主义 ,从部分富裕到共同富裕。再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的 文化 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 指导 都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生存发展,人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每一代党的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他们执政的第一要务。

  并着力完善惠及全民的医疗, 教育 ,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长效机制。当金融危机暴发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一系例保障民生的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力度相继出台,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统筹兼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本部贫困地区的 经济 发展不平衡情况,全面协调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中长期追求目标,这完全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根本上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在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暴发,还暴露出来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 市场 的管控、监督失责的弊端,主观上除了疏于 管理 而客观上又造成了对一些金 融资 本家的放纵。使得一些 金融机构 受利益的驱动,用数十倍的金融杠杆,进行无序的资本贪婪,无限的虚假资本扩张。 证券 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并使之泛滥,以满足他们的疯狂地追逐超额的不当得利,而把巨大的风险和危机留给了整个世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从而使得“千百万”纳税人的钱和“千百万”企业的资本或化为乌有,或严重缩水。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又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维护少数金融资本家的利益,而陷入困难的穷人却没有得到多少救助。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资本家一面出手向政府要钱,一面又仍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与此相反的是中国政府却一面出台救市措施和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保经济增长,保大学生就业,保农民就业,对企业退休人员实施基本养老金政策,对关闭的破产企业退休人员也将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同时即将出台实施的惠及八亿农民的医疗养老 保险 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终极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金融危机面前,无论是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救市措施,还是出台一系例的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克服过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的困难和提振人民群众对战胜危机的信心,都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振兴举措,使我们的经济局面出现企稳向好,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的外贸出口订单日增月进,目前一些外向型企业己出现民工荒的现象,这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利好消息,由此我有理由相信,中国将继续发挥它的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实现中华 民族 的伟大复兴。

  结束语

  金融危机暴发的原因,也不仅仅是金融领域出了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因而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开始,从深层次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弊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深信不疑。

  参考文献

  [1]惊涛拍岸自归然[N].人民日报,2009-7-2(1、9).

  [2]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温家宝在山西考察纪实[N].经济时报,2009-7-6,(1).

  [3]“海啸”起处神话灭—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N].人民日报,2009-8-27,(16).

猜你喜欢:

307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