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依法治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我国建立依法治国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篇1:《论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摘 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重要纲领性文献,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需要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核心思想,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功的基石。掌握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才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必须把按照法律条规治理国家、对党的领导不动摇、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维护我国的安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文化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由外到内逐渐内化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还需要相应的实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实现和实践法治精神代表着法治文化的形成,法治文化需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育。为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文化形成的伟大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为了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 。

  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够使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得以实现。《决定》将依法执政作为党治理国家的根本,将依法治国作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核心策略。结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此时的改革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依法治国在这个重要阶段所体现的地位显著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的多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想全面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结30多年的改革经验,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谈及《决定》时指出:“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的治理体系,就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作为最根本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实现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方面与治理方法方面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推进,从而使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治理国家的一次重要革命。在此次革命当中,将宪法作为核心,提高全国人民的法制观念,加深依法行政,保证公平公正,改进依法治国的改革措施,利用法制建设来促进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有效地完善。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可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还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必要性。不管是中国梦得以实现、小康社会能够得到全面建设,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得到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党执政的水平和执政的能力,而提高这种水平和能力必须依赖社会主义法治。所以,党必须依据宪法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据党内法律法规来对党进行管理、对党进行治理。同时,对党的领导不动摇,支持司法、保证法律的执行、带领人民遵守法律,依据法律进行执政和治理国家,将党在宪法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使和党带领人民制定并实施宪法法律法规结合起来,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作为国家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组织建议的优秀人才作为国家机关的领导者。巧妙运用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全国全党团结统一的维护。

  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效途径

  《决定》当中谈及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按照法律条规治理国家、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对党的领导不动摇三个方面合理结合起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路线不动摇,让法律作为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的有效依据,提高宪法在人民心中的法律权威,尽最大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安稳和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

  1.在党的带领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带动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中将社会主义根本法治的基本保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设定为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都贯彻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和党的领导两者之间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对党的领导不动摇,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才能够实现党的领导。想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厉行法治、依法治国,从而推动社会和国家生活的法制化。在讲话中强调:“当今中国的国情,要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快速发展,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就必须将对按照法律条规治理国家、党的领导不动摇,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就没有了核心力量;如果没有了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就会没有了人民的根基;如果没有了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和党的领导就会没有了法律依据。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路线。经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详细总结,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失败因素以及相关成功的经验作为基石,《决定》当中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为了使人民民主得到有效保障,必须提高法制建设,增强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在谈及《决定》时指出,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法治建设一直非常重视。回想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十五大提出了有关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从而实现了“法制”飞跃到“法治”的经典突破。依法治国在1999年被写入宪法中,从党的意识晋升到国家的意识;在十六大召开当中,将坚持党的领导、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十七大中指出,将依法治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加强重视全面建设依法治国的战略工作,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速度;召开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司法方面的公正性、执法方面的严格性、立法方面的科学性、引领全国人民遵守法律,做到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依照法律行使政权三者共同发展,不断创造新的依法治国的局面。在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当中,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决定》中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将宪法作为核心不断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使得依法行政得以有效推进,提高全国人民的法制观念,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提高并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方针,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不动摇。《决定》当中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是平等。”为了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就必须要求个人和组织都对宪法的法律权威做到尊重。首先,活动的执行必须是在宪法法律的范围之内,将宪法作为依据,不可以在宪法法律的特权之外,履行义务或者相关职责、使用权利或者权力;其次,保障宪法法律得以有效实施,不可以出现以言代法、徇私舞弊、以权压法的现象产生;再次,必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行为必须予以纠正,严格履行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究的要求。

  4.以法律为依据,对国家的安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权益进行维护。将依法治国作为主体,使得人民的权益得以实现,依法治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公平正义,依法治国的主要目标是国家能够安稳。《决定》中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的目的必须是以民为本、保护人民、造福人民作为出发点,使得人民依法可以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且得到自由和权力,共同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总结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那么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利用相应的方法和渠道做好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做好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工作,从而体现法治在社会的公平公正、人民权益的维护和国家的安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以为党中央团结起来,努力创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法制建设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注释:

  吴红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16-20.

  孙宝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长征.2014(12).14-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篇2:《浅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摘要]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依法治国的内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 法治 德治 建设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和内涵

  1996年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述完善了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确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管理活动中的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一,加快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到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仍有待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立法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做艰辛的努力。

  第二,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有了法,就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重要的是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政府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完善司法体制,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活动和司法工作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可以说,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司法机关不能保证其公正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公正的司法既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社会正义的盾牌。没有公正的司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第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不仅要有制度的保证,而且要有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如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曾指出过,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都是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需要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法律体系仍有待于健全和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包括干部队伍在内的全民法律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一,“法治”与“德治”。法治,其实是与人治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就人类社会系统而言,除了政治层面,还有器物层面和观念层面。器物层面的发展构成物质文明内容,制度及规则层面的发展,构成制度文明的内容,智力及观念层面的发展构成精神文明的内容。法治即法律治理,法律与制度紧密联系,法律化就意味着社会生活制度化。

  德治,今天我们所坚持的德治不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德治。古代传统德治,即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这是儒家的一种政治思想。中国古代“德治”,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方法的概念,也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概念。我们今日所言的“德治”,主要是从治理方法上而言的,同时德治的社会基础、性质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德治对法治文明的作用可以从多方面说明。不过,最为突出的在于对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上。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德治对法治文明具有批判作用上体现了它的精神功能;二是德治通过社会舆论方式维护法制文明,体现它的精神功能;三是德治可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话、交流方式实现社会控制,体现它对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

  第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总结,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法治与德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尽管范畴不同,但是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依法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坚持依法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党,首先在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全党的表率,共产党员要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篇3:《高校依法治国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

  一、当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资料显示,“全国各省市在校大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2003年比2002年上升了65.3%,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比2004年又增加了97.1%。”尤其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这充分说明了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迫切性。

  (二)国家当下对公民法治意识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大学生不仅是社会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现状的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当下高校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情况,笔者以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调查对象为300名。

  1.对是否知道国家宪法日日期被选项所占比率(%)

  可见,高校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关心程度不足,即使文科学生也只有50%的人知道。

  2.对了解法律知识渠道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该问题为多选,从结果中可看出,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是高校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渠道的首要途径,其次是社会宣传、自身的学习和经历。

  3.对法律知识是否足够被选项所占比率(%)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剩下的则基本认为他们的知识已经够用,应当说进行更多的法治教育还是符合多数学生的需要的。

  4.对购物时是否会主动索要发票被选项所占比率(%)

  这道题体现的是高校学生预防维权的意识。从结果可看到,大学生的预防侵权意识还比较薄弱。

  5.对法律是否信仰被选项所占比率(%)

  绝大多数学生相信法律但表示并不信仰,没有深刻了解到对法律保持绝对信仰的重要意义。

  6.对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被选项所占比率(%)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认可法律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它是一般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更是少之又少,显示了大学生群体对法律重要性有很好的认识,对他们以后的依法治国教育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7.对大学里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方式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从结果看来,学生们对大学里的各种法治教育形式都是比较欢迎的,相对来说选择“在思政课中增加相关内容”的人数较少,笔者认为,除老师个人魅力以外,或与思政课的一些客观不足也有关系,笔者也将在下文进行相关讨论。

  8.对目前学校课余的法治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被选项所占比率(%)(多选)

  该结果显示了高校课余的法治教育所存在的不足。次数少、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无针对性依次是当下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的宣传教育中的三大弊端。

  9.对你权利受到侵害时的做法被选项所占比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侵权时,都明白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二)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问卷调查数据结果的统计,笔者对当下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明白法治的重要性,但对法治建设的关心度不足

  绝大多数学生相信依法治国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问题6),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却对我国法治建设关注度不够(问题1)。所以可以说,高校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关注法治,但这种意识在现实实践中却没得到体现。   2.明白用法律武器维权,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

  大多数高校学生知道应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9),但在预防犯罪和证据保留这方面缺少必要的教育(问题4),这一点我们从只有28.0%的大学生会主动索要发票可以盾出,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问题3更是表达了高校学生自身对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的诉求。

  3.相信法律的重要性,但自身对法律的信仰不足

  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是保证法治社会建成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相信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问题6),可见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高校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还是有待加强(问题5)。

  4.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但缺乏良好的学习渠道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问题3),而且他们认为学校宣传是帮助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最好途径(问题2),但是调查的另一方面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法治教育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问题8),如次数少、形式单一、内容宽泛等等。

  三、当下高校依法治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刚才高校依法治国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学生依法治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思政课教科书相关内容上的不足

  除法学专业外,学生在大学所能学到的法律知识大体来源于思政课,但在该课程的教科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一书中,法律内容所占比例偏小,在整本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只占不到三分之一,且相关内容绝大部分都采用宏观论述,缺少对实用类法律知识的讲述,现实指导作用不足。

  2.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没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该课程只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这样一来,授课结果必然会打折扣。即使是有法学专业的高校,也几乎不会让该专业的老师去讲课,所以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想在课堂上学到法律知识是很困难的。

  (二)课余法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课余法治教育活动数量的不足

  高校的课余宣传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调卷问题8看来,高校课余宣传教育主要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对学生课余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没有足够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对当下课余宣传教育活动的不满、期待它的进一步改进。

  2.课余法治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过泛

  诚如刚才所说,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余宣传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调卷问题8看来,高校课余宣传教育存在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过泛、受众面窄等问题。因此,应该增加和丰富课余法治教育活动的形式,使课余法治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关键在于学校教育,而当下高校的法治教育还存在大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还无法有效改善课堂法治教育的前提下,增强高校的课余法治教育宣传,是满足当下国家法治建设需要和学生需要的重要方式。

  四、高校依法治国教育提升策略

  在这里,笔者尝试提出建立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三级体系。

  (一)树立依法治国教育培养理念

  1.学校层面树立法治宣传教育理念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其对大学生的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基础的作用,对大学生今后法治观念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影响。高校层面应认识到大学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确立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方针,坚持落实对学生长期的法治教育,把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方针。

  2.培养学生个人树立法治价值观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受教本体是大学生本人。能否培养出具有法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其根本还是在于大学生本人是否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意义,是否有正确的法治价值观。

  学校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当下的法治建设成果,明确学习依法治国理念对其今后发展的意义,可在开学时组织班会进行相关教育,在思政课上强化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进行相关就业法律的学习,在平时通过课余宣传进行补充强化学习。

  (二)进行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

  1.使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制度化

  把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提升为对学生的基本培养方针,规定每学期要完成的法治教育工作内容;设立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规章制度,将其列入《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把学生的法治意识考核作为入党、评先进、评奖学金的标准之一;每学期开展大学生法治认识调查,找出其认识的薄弱处,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宣传教育。

  2.使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体系化

  要长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就必须要形成一个管理队伍,要形成网络,队伍要有职责,分工要有边界,但同时要保证相互配合。在此,笔者提议“学校统领,思政部带头,教务处监督,社团协助”的管理实施机制,通过以思政课为代表的专业课堂进行专业教育,以学生会、普法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和补充。

  (三)落实高校法治宣传教育措施

  1.增进第一课堂法治教育形式

  (1)加强思政课的形式创新。可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感受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可模拟课堂法庭,使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的相关程序;可布置小论文形式的作业,在资料查阅和写作中明白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学习。以弥补当下思政教科书法律内容相对偏少及法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

  (2)加强大学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大学生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和平的校园环境。   2.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

  (1)设立专门的校园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如成立普法学会,专门进行校园普法可在学生会等组织的主导下每月开展普法活动,确保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

  (2)丰富普法形式。在坚持以往的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专门策划举行有关法治理念教育的各项活动,比如法治理念讲座、法院参观活动、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表演等;也可以通过参与面向社会的义务维权实践活动来深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有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还可通过编辑出版法治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学校、学院、专业、班级等各个组织层面进行传播、宣传和推广。

  (3)利用学校自身的各种资源。如可利用校友资源,请从事相关法律行业的校友回校做宣传讲座;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讲座教育;可联系校外机构进校宣传;可倡导学生进行相关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学习。

  3.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教育

  新媒体能够“构造并呈现给公众一个拟态环境,而这个拟态环境极大地塑造了公众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起其他宣传方式,媒体具有宣传面广、影响范围大、宣传持续时间长的优点。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笔者在此具体提出以下几种措施:

  (1)利用校园电视广播。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相关的电视广播宣传节目,每天特定时间开播,每次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中某一方面的宣传,这有效地弥补了原先法治宣传教育时间短、次数少、范围小的缺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当下开通微博、微信的大学生数量惊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不仅具有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优点,还能很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对了解学生的依法治国理念认识提供了方便。


猜你喜欢:

1.关于依法治国的毛概论文

2.全面依法治国的毛概论文3000字

3.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4.全面依法治国的毛概论文

5.依法治国的相关毛概论文3000字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

依法治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我国建立依法治国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07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