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社会科学起源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它是人们对人类自身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以人和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篇1

  谈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摘 要] 科学社会主义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伟大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具备科学的理论依据,不仅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又是千百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事业,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社会主义植根于实践,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现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使用价值;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具备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1982年10月,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这篇论著中,马克思第一次发表了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他不同意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空想共产主义,反对以为写点文章就能解决问题的观点。几乎与此同时,恩格斯在从事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过程中,看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马克斯、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离开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构建所谓新社会。任何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没有把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同社会的向前发展相结合,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对社会主义进行摸索和实践的艰辛历程中,“两个伟大发现”应运而生,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生平贡献进行评价时也曾表述为“两个重要事实”。第一个事实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变革的核心表现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定论上,并且对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唯物史观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出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运作中,生产力作为最具有革命性的鲜活力量,是导致社会产生重大变动的根本原因。它的发展必然造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出现,而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必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行,使社会主义在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中逐步得到发展、丰富。最终,资本主义由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代替便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唯物史观的基本论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铺垫了哲学基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脱离了空想的怪圈,并与空想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个重要事实,就是彻底诠释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其核心内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1] 337。

  剩余价值学说重点分析了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奥秘,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的事实。虽然空想社会主义家模糊地触碰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一面,但却雾里看花地没能抓住资本主义进行剥削的实质,不能理解资本家是通过怎样的“合理”方式来剥削工人的。马克思深刻全面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客观公正地证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消亡的必然趋势。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广大无产阶级一旦认清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嘴脸,就要通过坚决革命从囚笼中解脱出来。无产阶级要争取自身的解放,就只能进行革命斗争。无产阶级只有消灭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关系、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些剥削工具,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奴役和压榨。剩余价值学说同空想社会主义倡导的“劝诫富有的人‘改邪归正’”的软弱思想截然相反,它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寻找到了可靠而又强大的群众力量,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1] 338。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彰显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建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详尽地充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反杜林论》一文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展开了全面论述。可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构制造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现实的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科学,主要有这样的几个因素。首先,其基本内容是准确无误的,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论述,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其次,这些内容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正确引导人们从事现实性的社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它还包含着一种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不同时期的条件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表现为五种形态的依次更迭,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逐步交替。这样的结论并非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推测,更非凭空想象。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生产的基本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扎根于社会历史发展几千年的实践进程中,具有深厚的现实根基,从实践中诞生,又被实践所检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运动,特别表现为它能够把科学理论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活学活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分析社会形势,做出符合现阶段国情的战略决策。然而,很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却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本意。如“右倾”和“左倾”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跃进”和““””等错误思想及实践,都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从这些挫折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绝对不是过于冒进或过于保守的理论,不是既成事实的现成结论和可以套用的现成模式,而是在现实发展的进程中运用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再丰富的过程。马克思曾说过,“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 45。错误判断形势、缺乏实际条件、企图把理论原封不动地僵化地应用到社会实际建设中的错误思想,必然适得其反,必然与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与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行径截然不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改革理论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正确把握的成功例证。他们在对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证研究的进程中,列宁和邓小平始终坚持实践和发展的科学态度,在变化的实际中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世界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从“直接过渡”向“迂回过渡”等一系列举措,这些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这正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实际解答。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都令本国的落后面貌焕然一新,赢得了民心,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品质和内涵。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还认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看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这一观点。实现人的解放,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就必须实现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并且关键在于经济解放。这归根到底需要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就坚信,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作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源上划清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建立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显然,共同富裕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有劳动人民的共同事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生产资料不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私有财产,而属于全社会共同拥有。在这个环境中,劳动多寡就成了人们获取消费品多少的判断依据。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劳动能力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这就要求所有人遵循共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并在对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全体人民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反对一种观点,即主张:既然是在公有制前提下,那么每个社会成员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其中一员,所以理应把所有财产量化分给每一个人,逐步建成劳动者的私有制。显然这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地位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联合和斗争而取得的,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任何企图通过公有名义达到财富私有目的的行径都是对公有制的亵渎,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

  社会主义要想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无产阶级专政做保障。“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2]251。

  四、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人为创造的结果,也并不能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实现,它产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备相应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生活实践,所以一批批的后继者们不断地对它进行着继承、应用、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都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整体上来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继承、应用、丰富、发展和完善,它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势,而且科学地阐述了未来社会的构想。

  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善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进行了阐述,从中探寻出了未来社会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被社会主义取代。更为可贵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具有批判精神,而且在对待社会主义问题上同样如此。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创建的年代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是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剥削仍然存在,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创建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危机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也必然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对待不断更新的世界,从而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永远都是未完成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邓小平同志首次用实践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4]。也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

  概而言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其现实性、实践性和规律性。它以科学的基本原理为支撑,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与升华。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在学习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又不能僵化对待;既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继承创新,使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Z].人民网。

  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篇2

  浅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都产生于19世纪初,是两股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潮流。它们源出一家,随后分流。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的详细考察,特别是对二者在历史演变中呈现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的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衍变

  “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一直是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最为重要的潮流,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这或多或少地给我们对二者的理解和把握造成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本义、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于我们新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仰,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衍变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主要支柱之一,“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而彻底地解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变革方式以及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等基本问题,并在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逐渐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民主社会主义也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相融到最后又走向背离的历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而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一词的是恩格斯,在1873年的《论住宅问题》中,他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此后,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党性,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理论。

  1917年,列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全球的局面。此后,特别是在二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和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纷纷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与时俱进,逐渐丰富、完善,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态势。这些理论都共同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暴力手段的革命道路,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衍变

  在历史上,民主社会主义是由社会民主主义逐步衍变而来的,其主张在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既定框架内,通过渐进性的社会改良运动,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民主,以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团结互助中获得公正并自由地发展自己。民主社会主义被社会党国际和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本文统称社会民主党)奉为圭臬。19世纪90年代之前,社会民主主义是欧洲各种政治派别,诸如蒲鲁东派、拉萨尔派、工联主义者等在工人运动中“不把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人”,都纷纷使用的一个时髦政治术语。有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处处不把自己称做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做共产主义者。”

  1 相通阶段。

  188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在一次演讲中最早使用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他说:“民主社会主义深信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它骄傲地拒绝了同现存制度的任何妥协,力求为社会争取一个民主国家,以便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上组织社会。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一样。”这句话既表明了变革旧世界和创建新世界的要求,也精辟地说明了民主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相通的。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国际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公认的指导思想,那些使用“社会民主主义”的党已将它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并且“实际上也把自己的纲领和策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这时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是工人运动中一种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学说和流派,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化阶段。

  但从1896年开始,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断言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愈是民主化,巨大政治灾变的必然性和机会就愈减少。”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修正,“在一百年以前需要进行流血革命才能实现的改革,我们今天只要通过投票、游行示威和类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实现了。”因此,社会民主党的目标是“促成和保证现代社会制度在不发生痉挛性爆发的情况下转移为一个更高级的制度。”而党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就必须变成“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他提出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公式,成为社会改良者的思想信条。在伯恩斯坦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蜕变为社会改良主义。其后在第二国际中走向分裂,内部出现急剧的左、右两极分化,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信奉这种社会民主主义。

  3 背离阶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列宁认为那些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战争的社会民主党领袖是已背叛了社会民主主义,整个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已遭到玷污。因此,列宁在1917年4月第一次提出“抛弃被他们玷污和败坏了的‘社会民主党人’这个称号而恢复共产党人这个原先的马克思主义称号,”且在同年9月发起成立了由各党左派组成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在“七大”上根据列宁提出的“现在已经是丢掉脏衬衫、穿上整洁的衣服的时候了”的要求,率先正式改称俄国共产党,并且在1920年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通过的加人条件规定,申请加入的党不仅要改称共产党,而且要修改“旧的社会民主主义纲领”,还必须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清楚了解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区别。从此以后,在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的文献中,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一个贬称,正式成为了社会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同义语,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被指责为与法西斯主义在本质上一致,是“社会法西斯主义”。1923年,由原第二国际的右派组建的伯尔尼国际和中派组建的维也纳国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继续在欧美工人运动中鼓吹改良主义。他们为标榜自己所奉行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的,而共产主义的苏维埃政权是“不民主的、恐怖 的专制”。当时考茨基在攻击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再度宣称只有经过民主才能通向社会主义,断言布尔什维克的做法犹如“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种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二战后,在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积极推动下,“社会党国际”于1951年6月3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大会上重建,大会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的宣言,简称《法兰克福宣言》,正式将“社会民主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明确宣布“民主社会主义”为社会民主党人的意识形态,把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苏东剧变后,社会党国际在1992年的“”上再次将自己思想体系的名称由“民主社会主义”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意在和苏联东欧的“现实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二、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是同源而生,但在各自的不同衍变后,前者已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后者则蜕变为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一种“不结果的花”,二者呈现出本质的区别。

  (一)指导思想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共产党人如果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那就说明党的性质已经蜕变;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那就说明党的理论已经僵化。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要么全盘否定、全面抛弃,断绝自己同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要么将马克思主义混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只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和批判方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开方程的钥匙,但结果应当由当代人算出,”要么就肆意歪曲、篡改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二)党的性质与作用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党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先进性。邓小平指出:“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m由于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有如“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因此共产党的领导不会也不可能没有失误、错误,但这决不意味着就要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困难,更加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则崇尚多党竞争,强调党的超阶级性性和改良性,认为社会党的基础应该是全民,而不应该只是哪一个阶级的。以一种普适价值的面孔掩饰其空洞的思想内容,以一种全民的姿态掩盖其内部的权力纷争。

  (三)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坚信“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一道路是曲折的甚至难免发生某种暂时的复辟,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共产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民主社会主义,他们始终坚持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是有伸缩性的,有变化和发展能力的。用不着炸毁它们,只需要继续发展它们”的观点。民主社会主义由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其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只是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最后认为资本主义无可替代,甚至伙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四)变革现实的道路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有两种形式,“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灭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恩格斯晚年曾对德国党利用议会斗争和普选权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它们是“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是工人“解放的手段”之一,当然他始终不忘告诉工人,开展合法斗争是有原则的、有条件的,决不能“放弃自己的革命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有一个精辟的总结:“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民主社会主义则反对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极力诋毁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共产党领导,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将和平取得政权作为唯一的方式。法国社会党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就是继承特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特定的工业状况、特定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在各个领域施以持续的压力,从而打开通向议会的道路”,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和修补而非摒弃。

  (五)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态度不同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共产党宣言》指出,立志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地决裂,并且“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但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则归全社会所有。

  民主社会主义一开始也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后来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中推行国有化受挫。在这一问题上便逐步退让。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容许有私有制的存在,不再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当作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其明确提出要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并不阻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公有化不会自动地给人们以更多的自由,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特效药。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卡尔松提出的“职能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关键不在于财产私人占有,而是生产资料管理权操纵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不必取消私有制,只需把经济管理职能社会化,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和平地向社会主义转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相互联系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毕竟同源同宗,也有相似、相近甚至相融的地方。

  (一)思想渊源的一致性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思想起源。直到19世纪末,由于修正主义的出现才使得社会民 主主义逐渐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但并不能因此否认马克思主义曾对它的深刻影响,直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其还有一定的影响。

  (二)变革资本主义的一致性

  虽然民主社会主义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但与科学社会主义一样,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资本主义进行激烈的批判,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变革。所不同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以暴力革命为一般规律,而民主社会主义则主张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改良的办法渐进地实现。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生了新变化。经过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使西欧各国的社会党实现了通过合法途径上台执政的目的。社会党执政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广大民众的政策,如:建立以监督经济权力为核心的经济民主、旨在使所有人摆脱各种自然困难和各种社会依附的福利制度、基金社会主义等等,这都是以剥夺资本的权利甚至剥夺资本本身为目的的,它们的实施引起了资方的抵制和抗议,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也是很少见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社会党的改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它始终是以变革资本主为己任的,是资本主义内部的否定力量之一。

  (三)阶级利益的一致性

  社会民主党代表的也是社会中下层的利益。首先,从社会民主党产生的背景来看,社会民主党也是19世纪初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产物,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其理论——社会民主主义也是表达了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和改变这种统治的强烈愿望及所采取的方式、途径;其次,从社会民主党的选票构成来看,支持社会民主党的选民大多数是靠工资为生的被雇佣阶层。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队伍日渐萎缩,他们在社会党选民构成中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尽管如此,社会党仍是一个代表被雇佣阶层、小生产者和各种自由劳动者的政党。再次,从社会党的政策取向来看,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党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扩大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尊严,是有利于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劳动者阶层的。

  (四)国际政策的一致性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支维护并促进世界和平的力量。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和平是其基本价值之一,维护并促进世界和平是各国社会党的政策目的。在战后半个多世纪里,社会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国际政策,如反对全球和地区霸权、反对毁灭人类的核战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消除南北贫富差距、支持联合国采取措施援助不发达国家、反对种族歧视等。冷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形势,社会党国际又敏锐地注意到由于饥饿、贫穷、环境破坏、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而引发的新危险,注意到还存在恐怖主义、毒品交易、地区性冲突等大量不安全因素,并为此提出了保护人权、保护环境争取可持续发展、建立全球合作机制共同努力解决新问题等一系列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际政策使他们成为全球和平的倡导者和一支可依靠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非本质层面上有着相互的联系,但二者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必须要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一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道路,是现实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有益的方面,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永远放射出璀璨的时代和真理光芒,照亮人类进步事业的坦途。

猜你喜欢:

31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