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财政税收 > 财政研究 > 晚清财政论文

晚清财政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晚清财政论文

  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盛衰。中国社会进入晚清时期后,国力衰退,清政府软弱无能,财政每况愈下,使中国陷入国弱民穷的恶性循环之中。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晚清财政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晚清财政论文篇1

  浅谈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体制问题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前夕,清廷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却没有系统的改革意见,官吏腐败清朝政权已相当衰落,科举已废新的人事制度却尚难建立,革命排满风潮风起云涌之下影响和参与制定改革方案的人却都各谋私利,因此,此改革“势在必行又难行”。但晚清政府出于种种原因还是冒险进行了改革,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由此触发了老百姓、立宪派、督抚们、革命派等与清政府的矛盾冲突,使民众不安全感加剧,导致了清王朝的寿终正寝。

  关键词:晚清中央政府财政管理

  在晚清财政改革的研究方面,学界着重讨论了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但从政治体制角度对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系统分析却涉及不多。无论改革抑或革命,经济实力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过程中,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财政和与改革紧密联系的官吏,二者有机结合的财政管理体制之改革无疑对晚清及后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影响巨大。本文试图从政治体制角度,探讨晚清中央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又难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晚清各种势力矛盾的激化,及改革失败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又难行”

  在晚清“新政”前夕,有许多因素促使清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此牵涉利益调整非常大的改革遇到了重重困难。

  首先,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但中央和地方高官没有提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意见。清廷财政出现过三次严重的危机,分别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P,其中最后一次财政危机让清政府的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严重的财政危机使清政府入关以来严密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逐渐遭到彻底破坏,地方政权逐渐掌握了军事权、行政权、税收立法权、人事组织权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1900年12月初,京师和各省高级官员奉命上书言事,陈述他们对行政、军事、教育、财政等方面的改革意见。在掌握地方实权的督抚陈述的经济改革的意见中,只提到要以农立国、发展近代工业、制定经济法规、用银元、行印花税等经济措施(Q,对于涉及各方利益很大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提出相应意见。

  其次,清政府官吏腐败无能,职责不清,但清朝政权已相当衰落,很难进行敏感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901年1月29日,经慈禧太后指示,光绪发布上谕,声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治方法应顺应时势加以改革(R。在此改革上谕中,中国之弱的原因被概括为:“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耻”以自救,然而推行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以前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清廷中央收回地方财权、人事权等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的敏感问题,清廷凭借当时衰减的威信进行此敏感的利益再分配可谓困难重重。

  再次,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已废,但新的任官制度尚难建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缺少人事制度的有效支持。自1901年“新政”以来,清政府就已开始教育改革、军事改革、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并试图统一货币。就教育改革而言,清政府已着手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等,当时清政府想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足够数量的新式学堂后废除科举考试,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然而日俄战争加速了这个进程,日俄战争期间,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废除科举,1905年9月,在日本的胜利已成定局时,清政府决定在下一年废除科举(S。科举制度是与选官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科举制度既废,则利禄之途便移到了学堂之中,但学堂考试的程序和以前一样,基本内容仍是儒学,这种新式学堂意在培养热爱清王朝和忠于皇帝的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培养了清政府的掘墓人,也就更谈不上培养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合适人才了,新的系统的任官制度也就难以建立起来了。

  最后,革命、排满风潮风起云涌,但影响和参与制定改革方案的人都各谋私利。《辛丑条约》签订后,激进派鼓噪革命、排满。日俄战争后,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开始认真地考虑立宪政体的可能性。1905年,旨在改革传统政治的清末宪政拉开帷幕,清王朝的高级统治集团中间,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以及皇室亲贵,都有一些人主张“变更政体,实行立宪”,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上谕:“时处今日,惟有及时祥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T可见,清政府实行宪政主要是为了使大权统于中央,不过其从官制入手清除弊病的认识是深刻的。接着,光绪帝命令京师和地方高级官员开始宪政的准备工作(U。

  但这些参与制定改革方案的人都各谋私利,满洲贵族之所以赞成立宪,旨在“假立宪之名,行中央集权之实;又假中央集权之名,以行排汉之实”(V。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有权势的地方督抚则想借立宪之名使其各项权力合法化,立宪派宣传的地方自治思想更坚定了他们对立宪的支持。立宪派借机宣传宪政思想和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并积极组织团体,研究宪政,上书请愿,催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企图用这些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力量,为挤进政权作好准备。

  (W士绅给了督抚们以很大的经济支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从反对改革变为积极支持改革,而当后来政府企图集中权利时,他们又与地方督抚一起起而反对,当地方督抚采取任何不利于他们的行动时,绅士们就反对督抚。(X外国人苦于清朝混乱的货币制度,又担心借给清政府的大量外债难以偿还,并想进一步掠取政治、经济特权,推行其以华制华政策等等。所有这些影响和参与制定改革的人都各谋私利,统一而又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自然难以制定和推行。

  在外国政治、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内革命起义、排满风潮风起云涌,各种势力离心力增强的危险时候,可以说在清朝中央政府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但又因为这种混乱的时代背景,加之严重的财政危机,她不得不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以求自救,但却由此触发了多种矛盾冲突。

  二、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触发的矛盾冲突

  晚清中央政府在财政危机的直接影响下进行了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改革方案本身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加剧了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加剧的财政危机,它必然要从各省募集必要的资金,这些资金最终不得不落到老百姓的头上。于是,以强制捐献形式出现的额外税收用各种名目向老百姓强制征收,使老百姓难以承受,也就使他们更容易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为生计而起义的普通百姓越来越多。

  清廷“假立宪之名义,阴行专制之伎俩”的专制倾向,也令立宪派大失所望。立宪派认为,“议会对财政的监督被看做全部监督的灵魂,是议会职能的命脉”(Y,但1909年各省成立的谘议局名为“一省之议会”,实际上谘议局会议由督抚召集,受督抚监督,且督抚对其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Z。立宪派彻底看清了“立宪之假筹备”,部分立宪派人士向革命派转变。

  清朝政权已相当衰落,但清廷对此没有也不愿坦然面对。在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清朝中央政府一方面强迫督抚们为财政改革作贡献,而此时的督抚已握有相当大的实权,并且清中央政府的对他们的向心力已减小;另一方面清中央政府在不断地削弱他们的权力,尤其是极其重要的财政权力,并在此过程中表现了露骨的排汉企图,这些对督抚们的切身利益影响巨大,也让他们对清廷寒心。因此,督抚们对晚清中央政府所分派的任务或拒绝,或有意滞留,使清政府改革所需资金难以筹措,各项政策也难以推行。

  由于改革时财政更加困难,不得不借外债来实施其改革方案。于是又导致了新的政治、经济权力的丧失,终于,革命派借机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烈火。

  总之,老百姓、立宪派、督抚们、革命派等与清政府的矛盾冲突被触发,晚清政府覆亡。这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但其仿行西方的现代财政体制对后来民国乃至今天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体制改革触发了社会各种势力与清政府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寿终正寝,笔者在前人研究和自己思考的前提下,认为晚清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剧了各种势力的不安全感。

  财政体制的改革是关系权力再分配和利益调整的重大问题,改革的时机尤为重要。晚清政局已经相当混乱,而财政体制问题在混乱时变得更加敏感,各种政治势力都想从中捞取好处,这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混乱和政权的衰落所带来的不安全感造成的。财政归根结底是国家的财政,它要体现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的权威性直接影响着财政政策能否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政权衰落的晚清政府此时的财政体制改革又露骨地体现着集权,这就加剧了臣民的这种不安全感。对农民来说,封建政权虽是他们的剥削者,但也是他们的保护神,而这时候连农民都对自己的保护神担心和憎恨了。此时,社会各阶层的不安全感已相当大。

  鉴往知来是历史的使命和功能,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体制改革留给今天的我们去思考的还有很多,在我们今天看来,其改革的目的是反动的,措施是混乱的,成效是微乎其微的,结果是惨痛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其敢于改革体制问题的勇气、某些改革内容以及其所彰显的现代财政理念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46-348页.

  ②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02-103页.

  ③[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④⑤⑥德宗实录(卷548).清实录(第5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3-274页,第438页,第439页.

  ⑦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5页.

  ⑧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页.

  ⑨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关于它的进一步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⑩闵杰.辛亥革命前的〈时报〉;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7页.

  (Z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8-681页.

  >>>下页带来更多的晚清财政论文

352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