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理学论文 > 数学 >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论文

  小学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它不仅能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小学数学创新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创新论文篇1

  浅谈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该如何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及如何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自身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人格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每一位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悬念,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延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只有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定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下来,然后比一比,看看谁最高,高多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抓住时机引入教学内容、讲解教学内容、练习教学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新知识。

  五、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思想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兴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创新论文篇2

  谈谈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联系生活;实践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情况,创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学会数学知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拣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

  2.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3.德育是数学教学不能忽视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它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调节等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捡小石头学数学外,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教学任务,回去帮父母洗菜,在洗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减法,还让学生体会了帮父母做事情的喜悦之情。在《认识纸币》教学中我教会孩子体会父母辛苦赚钱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用钱,并且要爱护纸币等知识。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各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知识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不是单单为学习而学习,从而了解数学课程的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4.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5.德育是数学教学不能忽视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它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调节等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捡小石头学数学外,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教学任务,回去帮父母洗菜,在洗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减法,还让学生体会了帮父母做事情的喜悦之情。在《认识纸币》教学中我教会孩子体会父母辛苦赚钱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用钱,并且要爱护纸币等知识。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各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知识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不是单单为学习而学习,从而了解数学课程的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论文篇3

  试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摘要】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基本技能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5×2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


猜你喜欢:

1.小学数学创新论文免费下载

2.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3.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论文范文

4.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面的论文

5.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论文

136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