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理学论文>数学>

小学数学创新类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创新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创新类论文篇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应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由于其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以上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能探索数学和所服务的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应用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也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而该学科知识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即是学科的特性,也是学习的目的。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小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应用总结如下:

  一、 如何处理抽象性带给学生理解困难

  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这么说,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正是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给一些人的数学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初学数学的儿童,就是在从对具体的事物认识基础上,去抽象出数学的概念来的。特别是小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是从具体的事物中形成数学概念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就是说,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应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引导他们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是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不动,那么,这种数学教学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还阻碍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这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 Jean)的认知的发展阶段论观点:儿童从出生到十四、五岁的认知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其中形式运算阶段就是思维已经进入了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几乎是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我们在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时,应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小学低、中年级的教材中以具体形象的例子为主,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知识,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我们在教材的安排上就应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目的。

  二、 推理性与启发式教育

  推理性是数学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从最简单的知识入手,教学中常用的引导学生自己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应该是启发式。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5+8’‘8+5’的结果为什么一样?”让学生比较、分析、自己推导出“交换加数,和不变”这个定义,就起到了启发的作用。当然,推理的过程可以融入游戏中,通过做游戏,增加理解知识的趣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因此,在此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互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即所谓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反复地关注“情感”。教学时教与学的交往,师生的互动,教学双方尽力做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情感教育的实施必须做到:

  (一)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联系

  (三)让学生当主角,增强主体意识

  (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上述四点是情感教育切实有效的保障,一个孩子的小学成长时期正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间,任何过激的言行都会给他们幼小的性灵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缺乏趣味并难以理解,数学老师严厉而刻板,所以,培养和学生之间良性情感联系,改善数学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分数非常重要,只有从分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才能充分发挥启发式教育的潜力。

  三、 从实际生活中来,到实际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所囊括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这是区别于初中和高中数学的显著特征。然而,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培养他们计算两颗行道树之间的间距与行道树棵树的关系。或利用面积公式,通过田野考察的方法丈量田地,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功能有更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然,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要根据所教对象身处城乡环境,因材施教。比如,针对农村学生,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为父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运算困难;针对城市学生,让他们学会运用数据计算一些造型新异的建筑物的面积和体积等。

  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

  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重视应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国外,直观教具不仅广泛应用于知识的讲解,而且用于思考推理的练习;不仅用于课内,而且用于课外。例如采用木条来做四则运算,大数的计算,说明简单的分数等。为了讲几何形体,用硬纸板剪成形体的各个面,随时可以拼装。木制的各种几何形体,配以识图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把它们放在表示不同集合的圆圈里又是很好的逻辑推理练习。现在国外的小学正开设数学实验室或实验角,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操作用具,许多用发现法教学的课就在数学实验室中进行。

  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引进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老师备课时间,并有利于资料的传播和反复利用,也方便了学生的理解。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多媒体课件和课件的制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会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 ―表象―― ―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小学数教学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在使用课件时,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还可以配合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多面体的体积的认识。又如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小学生一开始也是难以接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接受就容易得多。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纸片,然后利用动画显示一张纸的对折过程,并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知道每一部分是整个的多少,再将纸又对折一次,也分别显示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知道现在每一部分是整个的多少,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再将一个圆进行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等,这样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有些是比较复杂难懂的,如来自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若这些运动情形制作成动画,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动感表象,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当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效果,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燃起学习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五、 巧妙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然而,并非随便提问便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当提问,或频繁提问不当不但不能收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滋长学生学习数学的紧张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应语气委婉,并创设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要将积极回答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成为衡量良好学习态度的象征,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予以表扬,同时培养学生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进一步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六、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参与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此外,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以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同时,

  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动手体验,激发创造灵感。如在学习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是相等的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圆环,从中心向圆环拉线,丈量从圆心到圆环上一点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以此为榜样,鼓励他们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协助学习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田淑霞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与继承[J]. 内蒙古教育, 2009,(6).

  [2]吕超英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小学电教, 2009,(5).

  [3]陈国永、韩晓霞.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

  [4] 曾敬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新课程研究, 2009,(6).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创新类论文

329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