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利率市场化相关毕业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改革,三十多年过去了,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定价机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陷入难以有效推进的困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相关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增速适度、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下,对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金融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已先后放开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利率市场化的有关规定(但人民币存款利率未放开),已进入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市场基准利率的构建与完善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核心问题,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和最终目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核心。

  关键词:

  利率;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基准利率

  全球范围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凯恩斯的货币利率理论受到质疑,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完成的。而我国于1996年启动了利率市场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对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利率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今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研究,既要梳理总结实施利率市场化取得的成果,更要分析实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业的实际,来探索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问题。如市场基准利率的确定、如何建立人民币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与监督及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对我们的启示和作用等。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常态下的意义

  1.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解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称可贷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就是使市场在利率决定中起决定性作用,即资金的供求关系在利率决定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率决定,不是指简单地确定利率水平,而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准确地说,利率市场化就是指利率水平、利率体系、利率结构、利率管理和利率传导等都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由于资金是一个广泛的范畴,资金的价格———利率种类繁多,如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年率、月率和日率,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以及单利与复利等。如果从利率所属主体划分大体上包括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等三大类。

  2.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罗纳德•麦金农等学者揭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提出了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的理论,明确提出只有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才能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和金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对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有效配置和使用资金。市场运行机制在我国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金融行业资源配置中,市场运行机制也应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其他市场中市场运行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只有金融市场中利率不由市场决定而由央行直接决定,必然造成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资金无法在各金融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和有效循环,资金不能有效配置,并造成资金使用严重浪费。第二,有利于发挥利率机制的传导作用。如前所述,货币政策工具借助于操作目标———市场基准利率作用于中介目标,使其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只有市场化的利率才能获得准确的市场价格信号,形成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途径,达到最终调控目标。第三,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和转变经营模式。实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短期内可能使存贷利差收窄。为提高竞争力,必须加快金融创新,实行经营模式的转换,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等,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自我发展的能力。第四,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并能推动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利率管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小微企业资金越来越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实行利率市场化能促进金融机构的充分竞争,有利于解决民间融资利率与银行借贷利率差距过大的弊端,便于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和民间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过程

  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与发展在1996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构,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金融机构不能自定利率,不得制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实际上1993年我国就已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其成为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标志。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1]的改革思路,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了,思路明确了,路径清楚了,步伐加快了。从上述的发展脉络看,不断有新政策出台,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

  2.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点[2]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的拆借利率,同时也放开了银行间的债券回购利率,国债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债券以公开招标形式发行,这是最具开创性的一步。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目标。[3]2007年1月4日确定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我国基准利率,并逐日对外正式发布,标志着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更加规范,也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入了新阶段。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规定,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的规定,[4]同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完全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化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和票据贴现利率水平。

  3.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5]在开始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时,提出“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把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在最后阶段。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五年期以上、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6]2002-2003年,将上述长期大额协议存款试点范围扩大到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和邮政储汇局等机构。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向下浮动,但不能向上浮动。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2014年11月21日提高为1.2倍。

  三、市场基准利率及其确定的国际经验

  1.市场基准利率及其作用利率市场化的起点就是构建市场基准利率。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不能构建一个市场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不能进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用图1表示。在通常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时,图1中只有ACD就行,即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及最终目标,表明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框图中增加一个B,即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基准利率(或准备金总量),基准利率通过中介目标,再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现在分析框图B,其中的政策手段也称操作手段,本来有两类操作手段:基准利率和准备金总量,但美国和英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都采用基准利率,其理由是从政策手段的可测量性、可控性和有效性要求来看,准备金总量难于测定,其发布有一定时滞;并且准备金与现金可互相转化,难以控制;利率与准备金总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关系,还是前者密切一些,所以,采用基准利率,而又不采用准备金总量。怎样选定基准利率?美国采用联邦基金利率(FFR)为市场基准利率,英国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市场基准利率。

  2.如何确定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多用泰勒规则(TaylorRule)来确定联邦基金利率,其计算公式如下:上式表明,联邦基金利率应该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再加上两个缺口的一半。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减去目标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量指实际GDP与充分就业时GDP增长率之差。这种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幅度超过通货膨胀率变动幅度,称为泰勒定理(TaylorPrinciple)。根据泰勒定理的规则,央行在确定联邦基准利率时,必须是联邦基准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否则会引起未来通货膨胀率上升。因为如果确定的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幅度低于通货膨胀率上升幅度,则通货膨胀率会下降,致使货币政策宽松,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进一步上升。

  四、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构建与完善

  1.市场基准利率的构建(1)确立时间。从2007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这就为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改革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SHIBOR的确立及相关的技术安排,都借鉴了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EDRIBOR)和新加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IBOR)的通行作法。(2)报价主体。选择上海18家银行组成报价团,提供拆入拆出双边报价。所选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等各类银行中信用等级较高、货币市场交易活跃以及具有较强的利率定价能力的银行,并应该是在资产规模、经营模式和竞争地位等方面有代表性的银行。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和市场的流动性状况。18家银行将各自的同业拆借利率报价给人民银行授权计算和发布SHIBOR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并称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计算出SHIBOR每日北京时间上午11时30分对外公布。(3)期限品种。SHIBOR的期限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直到1年,共16个期限品种。按利率性质,SHIBOR属于算术平均利率。同时,还应明确SHIBOR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2.改进SHIBOR的形成机制(1)改进报价模式。报价模式可分为报价制和交易制。目前我国采用报价制报价,即按报价行报出的利率,不一定是实际银行间同业成交的利率。美国联邦基本利率(FFR)采用交易制报价,即按银行间同业拆借成交利率上报,这种交易制报价能反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实际利率水平。所以,我国的报价模式应由报价制改为交易制。(2)扩大报价行的范围。目前只有18家报价银行团,可以适当增加些,以便使报价团广泛代表整个金融体系。吸收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成为SHIBOR的报价行,还可吸收一些具有融资需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加入报价行之中。(3)逐步形成市场化利率体系。我国SHIBOR的报价体系短期交易品种较多,中长期交易品种较少,因此,报价银行报价参考基础不牢,影响报价质量。所以,应大力发展中长端交易市场,为报价奠定科学基础。同时,应该在上述扩大报价行的基础上,逐步按比例实行实际交易制,并将报价行拆入资金的报价利率与拆出资金的报价利率进行均衡的利率上报,从而提高SHIBOR的质量。

  3.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1)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货币市场规模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我国SHIBOR只是由18家银行组成报价团的拆出准备金组成的同业拆借市场,显然规模过小,必然流动性过小。提高货币市场流动性必须扩大报价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货币市场规模,从而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2)扩大基准利率的定价范围。刚开始时,只限于16个期限品种很不够,应加大SHIBOR在长期交易金融产品中的应用和推广,最终使SHIBOR成为货币市场等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利率。(3)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SHIBOR作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重要环节,从上承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从下作用结果是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最后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体传导途径有利率途径和信用途径。利率途径。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基准利率下降→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这反映利率变化对产出的影响。信用途径。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银行存款和准备金增加→基准利率下降→银行贷款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这反映贷款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为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银行倒闭破产。拉美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中小银行几乎全部破产。存款保险制度能化解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保证存款人不受损失,最终使金融稳定。所以它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金融进一步改革,因为存款保险制度改变过去的隐形的政府信用担保为市场信用担保,有利于用市场化方式处理金融机构退出,并使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更符合市场规律。另外存款保险制度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和支持中小银行的发展。

  2.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探索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各国相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我国从1993年开始建立存款保险基金,至今已有20多年。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筹集存款保险制度”,20世纪末,因为银行业正处于坏账重组及通货膨胀的困扰,暂停了筹建存款保险制度。2005-2008年是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加速期,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开始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存款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但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存款保险制度再次被推迟。2011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再次加强。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2014年11月3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

  3.存款保险制度安排(1)存款保险制度职能定位。按存款保险职能考察,目前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包括付款箱型、强付款箱型、损失最小化型、风险最小化型等四种类型:前两种成为狭义的存款保险,后两种成为广义的存款保险。[7]美日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多采用广义存款保险制度,新加坡、荷兰等国采用狭义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期应采用狭义的存款保险,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的深入,逐步向风险最小化型转化。(2)存款限额赔付标准。存款限额赔付是指对每个储户赔付的最高存款额度,超出部分不予赔付,规定限度赔付是各国普遍做法,其目的是促使大额存款户谨慎选择风险小的银行,进而对银行形成巨大监督压力,使其千方百计降低风险。世界各国一般按人均GDP的2—4倍确定赔付限额。同时,考虑到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我国于2015年5月1日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赔付限度为50万元,实际上超出50万也可视情况赔付。(3)存款保险范围及保险用确定:第一,存款保险范围应该全覆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是双刃剑,一方面防范风险,一方面增加运营成本。国有控股银行风险小,不愿意参加存款保险。为保证银行间竞争的公平,存款保险范围应该全覆盖,使银行体系作为有机整体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最终使所有银行都受益。第二,保险费率的确定。保险费率一般分为两种:单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不同银行征收不同的存款保险费。单一费率操作简单易行,计算方便,但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实际上是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给经营不好的银行补贴,最终会影响金融稳定。差别费率符合市场化经济原则,有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目前,采用单一费率的国家较多,近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着手实行差别费率。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初期应先实行统一费率,适当时间过渡为差别费率。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Z].2003-03-20.

  [2]曹凤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与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4).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田丰.我国利率市场化路径及影响分析[J].经济师,2014,(2).

  [6]关于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同意商业银行试办保险公司协议存款的复函》的通知[Z].保监发1999(201号),1999-10-27.

  [7]李攀.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的选择[J].南方金融,2013,(5).

  利率市场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二:利率市场化发展改革研究

  【摘要】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之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延伸,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加速阶段,并得到了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归纳综述的方法,以“理论概述-问题总结-对策分析”作为切入点,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发展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提炼其中的精华,希望能够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发展改革;政策建议;综述归纳

  一、引言

  利率作为金融衡量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标准,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被逐渐瓦解,全球范围内呈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态势,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始了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通过利率市场化,能够限制金融领域的过度竞争,从而起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的作用。在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探讨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周期,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逐渐从争论演化成现实。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7月20日起将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路线图已经十分清晰。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农(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率先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该理论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爱德华•肖(1987)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也涉及了早期的利率市场化研究模型。上述两位学者的理论是最早的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理论中,一致认为:政府只有取消利率市场管制,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运作。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利率市场化做了进一步的研究。Boyd(2005)提出了与特权价值范式相反的观点,并认为:利率市场化竞争程度的降低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Martinez-Miera(2010)构建了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模型,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违约情况的发生概率,结论显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的上升会导致企业违约发生概率的增加。

  (二)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的研究CaprioGerardJr(2004)通过对西方十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举措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制订相关的政策,进行必要的利率管制,促使国内银行业、金融业行为的长期优化,如此一来,才能够为国内金融行业的运行发展提供积极条件。Pierre.RichardAgenor(2007)的研究证实:一国的国内利率上限低于世界利率时,利率市场化对于该国银行的盈利水平影响是负面的,反之,当一国的国内利率上限高于世界利率时利率市场化对于该国银行的盈利水平则是正面的。因此,一国政府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确保国内的利率上线高于世界利率。Guzman(2002)构建了资本累积的均衡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他得出结论:信贷配给问题,是全球各国金融市场较为容易出现的问题,该问题的出现,对各国金融业原始资本的积累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而出台相应的利率管制政策,则能够很好地规避上述问题,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

  三、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利率市场化概念的研究我国学者王敬(2011)指出:利率市场化是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逐步放松,并取消利率管制的过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进行了划分,分别为:完全管制利率阶段、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阶段和完全的市场利率阶段。张桥云(2010)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未来利率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具体的实施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将由一级逐步演化为二级,即由传统模式下,中央银行统一调控全国基准利率,演化为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状况、银行自身实际情况和客户群体的需求等因素,自主调节利率水平。还有一些学者从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监管的角度出发,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例如,学者刘义圣(2002)指出:中央银行通过制订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手段,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定价进行传导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表现。李久学(2003)则认为:政府放宽或取消对利率和金融机构收取各种管制费率的政策,便是利率市场化的外在表现。

  (二)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一些学者侧重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规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凸显出的问题。例如,范育涛(2013)研究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与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之间的联系。在具体的研究中,他选用65家金融机构2005~2007年间的金融数据作为参考,分析了利率变化对银行信贷风险带来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的不良存款率所衡量的信贷风险之间呈U形关系,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刘亚丽(2010)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指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不良贷款不断增多,潜在信贷风险大;银行资产结构失衡,信贷风险大;产能过剩严重,潜在引发信贷新风险;消费信贷高增长伴随着高风险。易纲(2010)则指出:利率市场化需要我国国内具备良好的金融基础,包括:一定程度的金融自由化竞争、明细的产权体制等,而我国的上述金融基础都不完善,因此,想要大跨步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存在一些时机问题。

  (三)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稳定措施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例如,应千凡等人(2012)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运用国际先进的定价工具,对信贷业务可能承受的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防范,例如,对风险溢价做出独立判断,并以此确定信贷利率,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张春(2013)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若想实现稳步发展,必须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前期改革,一方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另一方面,确保存款利率与社会均衡利率的数值,尽量使两者接近。邢力(2014)在对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失败原因进行研究后,指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尽快制订的若干举措,分别是:政府应制订科学、有效的金融政策,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物价的持续稳定、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构建。

  四、总结与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查阅,不难发现,学者们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我国在利率市场化发展中,凸显出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措施等。除此之外,很多学者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大大加剧,这将会使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多,资产结构失衡。此外,产能过剩严重和消费信贷高增长伴随等因素都将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级金融机构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业务风险。当然,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者们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很少有学者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做出具体的研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显得较为松散,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相应措施的实际效果仍然有待考证,因此,具体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3-18.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6.

  [3]Boyd,J.,andDeNicolo,G.TheTheoryofBankRiskTakingRevisited[J].JournalofFinance,2005(3):1329-1343.

  [4]Martinez-Miera,D.,andRepullo,R.DoesCompetitionReducetheRiskofBankFailure[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10(10):3638-3664.

  [5]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Capitalstandards.Basel: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2004.6.

  [6]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4.

  [7]张孝岩、梁琪.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研究———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22-23.

  [8]王敬.利率衍生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02.

  [9]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61.

  [10]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

利率市场化相关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

2.中国利率市场化论文

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论文

4.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5.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研究论文

131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