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有关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社会公德是与个人私德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公德教育一直处于真空状态。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社会公德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篇一

  《社会公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公德教育一直处于真空状态,而现实中社会公德缺失、公德教育缺位的问题也已成为横亘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面前的一道屏障,因此必须从构建立体式公德教育体系入手,加快相关法律制定的健全完善,发挥社会精英示范效应,重视隐性教育独特作用,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公德水平。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 困境与对策

  社会公德是与个人私德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公德教育一直处于真空状态。长期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在教化民众涵养私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私人生活之外的公共道德却涉及甚少,因而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现实中社会公德缺失、公德教育缺位的问题却成为了横亘在建设目标面前的一道屏障,亟待教育者认真研究解决对策,从而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精神动力与环境支持。

  一、社会公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1.国际国内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外开放的国策实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伴随着资金、技术、设备以及管理一同涌入国门的,还有冲击力与腐蚀力都极强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大量资产阶级腐朽消极思想,给处在社会转型期尚未筑牢新时代社会公德大厦的社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就国内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市场经济恰如一把双刃剑,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容易引发短视行为、恶性竞争、功利心理以及等价交换原则的泛用,由此必然导致社会公德难以承受之重。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太成熟阶段显得更加突出。如果人们发现坚守公德将意味着牺牲较大利益,反之,破坏公德却会获得巨大实惠,那么像长江学院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自己却献出年轻生命,而船老大却对恳求捞尸的家长与校方坐地讹诈就不足为奇了;来鄱阳湖过冬的珍贵候鸟被偷捕者用残忍的天网捕杀后卖出巨额价格也自然在逻辑之中。

  2.公德底线的模糊

  社会的有序运转往往依靠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一种是广泛而柔性的道德,另一种则是特定而刚性的法律,我国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思路,便是德法并举辩证思想的体现。因此我们讨论道德问题必须立足宏观视角,明确道德对社会成员行为发挥规范约束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即道德有底线,这条底线便是法律。由于违反道德的代价只有舆论谴责这种程度较轻、力度较小的方式,而违反法律的惩罚则是量刑定罪这种打击性、强制性较明显的方式,显然在威慑与警醒方面对社会成员更具影响力。而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起步较晚,尚有诸多领域亟待完善与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社会成员如何在公共生活中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秩序与行为,就存在许多法律未能涉足的空间,典型的例如乱放鞭炮、乱鸣喇叭的噪声侵扰,高速公路上为图省事随意停放车辆,在露天场合小便,在拥挤的公共空间里高分贝接打电话,等等。这些行为都需要进一步明晰公德与法律的界线,对严重破坏公德造成其他社会成员身心与利益损害的行为,必须纳入法律制裁的范围,才可能更有力地保障全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3.社会精英阶层示范的缺位

  处在社会结构金字塔顶端的精英阶层,其思想行为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强的引导示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精英阶层都对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某些精英的所作所为就整体而言,非但没有为社会公德的推进加分给力,反而损减有余增益不足。如经济领域涌现出的一大批富豪频频曝光“炫富”“凌弱”“畏捐”事件,“为富不仁”的形象与时俱进,加上近两年来大量富豪移民海外,更是加剧了民众对经济精英的失望与愤怒;政治领域的精英本应是天然的公德示范人群,然而腐败问题的不断恶化,让民众看到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已蜕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在追逐金钱、权力、美色之中丧失人格与道德,贪腐风气的侵蚀极大破坏了公德之堤的筑垒;而文化领域的精英情形也不容乐观,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被民众戏称为“无脊椎动物”,意为在权力的压力及金钱名誉的诱惑下,文化精英们逐渐丢失了独立的学术人格,成为被操控的玩偶,加上学术浮躁带来的畸形现象,如中科院候选院士肖传国因学术造假买凶报复方舟子的极具代表性事件,都给社会公德的推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隐性教育方式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提升国民素质、凝聚民众精神的法宝,但与精心谋划的教育初衷相比,教育的实际效果显然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公德的缺失就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究其原因,以往道德教育习惯运动式、集中化开展,虽然轰轰烈烈开场,但却难以维持长效,就是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证了“合二为一”的思想,启示我们为人处事须刚柔相济。除了立竿见影的运动式公德教育外,各教育组织、机构还应充分利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使效果得到巩固。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以不着痕迹、不加渲染的方式将教育目的隐藏在教育活动中,使被教育者在点滴浸润中受到感化。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当下社会大众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特征明显,隐性教育由于避免了你说我听被动接受的弊端,因此更容易为社会成员所接纳,内化效果更持久。

  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1.构建立体式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社会公德教育毫无疑问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单一力量来解决。作为一个宏大且涉及面广的教育体系,首先在顶层层面需要国家和政府予以重视与推进,在公德的理论宣传、内容解读、氛围营造等环节动用上层力量达到造势效果,并结合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现代媒体的普及性特点等,强化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其次在中间层面应发挥专门教育机构的育人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教学、主题活动、实践参与等多种方式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再次是在底层层面要注重家庭教育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点滴言行将直接投射并影响孩子的态度、观念、价值选择,因此我国要加快对教育系统中相对较弱的家庭教育研究,使塑造孩子最初道德形态的父母能够承担起社会公德教育的部分责任与使命,懂得较为科学的培养方式,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往往比后期刻意矫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快与社会公共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实施

  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诚信缺失问题急剧凸显,人们诚惶诚恐,在公德大堤被撕裂的残酷面前用所谓的良心谴责、道德批判来捍卫权益与利益已显得苍白无力,必须结合明晰而严格的法律加以保障,才能维持社会的有序与和谐。观察美国,我们会发现其社会成员总体公德意识较强,公德素质较高,但仔细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并不是美国的公德教育成效有多么卓著,其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多如牛毛、无处不在的法律制度及长期以来民众逐渐形成的法治意识。再观察香港,许多人会发现香港司机在本土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体现出优秀的公德素质,可一到内地深圳,便开始出现随意变道、抢过斑马线等公德缺失行为,这说明只有依靠德法结合,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3.发挥精英阶层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

  据史料记载,“德”的提出最早是在西周时期,其原意是倡导统治者“以德而服人”从而达到国泰民安,因此最早的“德”其实蕴含相当分量的“官德”特指。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也证明,拥有更高地位、更多社会资源、更广社会影响力的人群即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对社会公德的推进能发挥上行下效的良好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应赋予社会精英阶层引领公德的使命,让他们言行中蕴藏的高尚公德成为标杆与旗帜。如经济领域中,通过艰辛创业打造出上市公司“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致富不忘带富,真心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出力;政治领域中的,如四川省南江县原县纪委书记王瑛、河南省登封市原公安局长任长霞,当官为民谋幸福,自己却付出巨大牺牲;在文化领域中,开创航天事业崭新天地的科学家们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私精神,电视人杨澜热心公益、申奥中尽显真挚爱国之心……如果把社会精英中这些可贵而明亮的公德品质提炼彰显,必定会带动更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促进公德氛围的浓厚。

  4.重视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

  综观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德教育,占主流的并不是直入主题、正面宣扬、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则是渗透在普通生活里、隐藏在细微层面中的方式。如美国球员在开赛之前,都会将左手放在右胸前高唱国歌,这其实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隐性教育方式;而在美国大街小巷随处悬挂的国旗上,红蓝白简单三色却深刻寓意了勇于牺牲、追求公平、讲求诚信的核心道德要求。可见,隐性教育可以弥补显性教育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当下,我国的社会公德教育可结合大众熟悉且乐于接受的事物来进行隐性教育。如倡导明星人物的公德秀,让遵守公德成为时尚潮流的一部分;播放一定比例的公益广告,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启示人们形成诸如垃圾分类、爱护动物、公共场所不吸烟、驾车礼让路人等等公德意识;设计开发绿色网络游戏,遵守公德的环节予以加分晋级;代表国家和政府形象的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大众以讲公德为荣,失公德为耻;利用浮雕、音乐、建筑所能表达出的意蕴暗示公众自觉维护公德……隐性教育的特点是平淡、细微、易接受,合零为整后能发挥出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持久而独特的作用。

  总之,社会公德水平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推动之下,我国的社会公德教育一定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利用立体式教育体系的构建、相关法律的完善、精英阶层的带动以及隐性教育的加强等途径,使公德教育取得成效,促进全社会公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继勇.我国社会公德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7).

  [2]廖加林.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

  [3]王晓莉.论公德教育.学位论文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有关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

社会公德是与个人私德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公德教育一直处于真空状态。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社会公德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社会公德的思修论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36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