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思修论文 > 网络道德伦理论文3000字怎么写

网络道德伦理论文3000字怎么写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网络道德伦理论文3000字怎么写

  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既有深远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进免地引起一系列道德问题。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网络道德的论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网络道德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道德论文3000字篇一

  《论网络道德建设》

  摘 要:网络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方便人民生活,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利于政府实现行政效率提高,但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负能量。针对当下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探讨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下亟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道德;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网络道德建设

  当下中国,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现象。快速发展的网络,在未来的道德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作为公共道德范畴的网络道德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的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之所以报告如此强调道德建设,这与我国的现阶段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让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突飞猛进,然而,经济学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一般国家都会经历“拐点时期”,此时的转型,最大的挑战常常来源于“精神内核”的裂变。

  谈网络道德,必须明确网络道德是属于公共道德范畴的。首先很有必要在“何谓公共道德?”这一问题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公共道德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当前学者们对“公共道德”的概念把握之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深入和统一的“共识”。高湘泽教授的观点认为:“如果把事关私人事务(private affairs)和私人生活(private life)领域的道德称作‘私人道德’(privatemorality),那么,与之相对的公共道德(public morality)便应当可以被理解为事关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和公共生活(public life)领域的道德。”显然,公共道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只有包含在公共生活领域当中的那些具有普遍含义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关涉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生活及公共事务的道德观念,才能成为公共道德[1]。

  根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面对互联网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网络道德在公共道德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参与不仅包括普通民众,还包括企业和政府,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数字化的环境里,网络行为的私人性和影响的社会性,更要求我们关注网络发展过程中的网络道德问题。

  二、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

  网络在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企业效率、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的负能量却也充斥其中,从以下几个案例,我们分析网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

  案例一:“人肉搜索”是通过网络维护正义还是多数人的暴力?

  2007年12月,一位名为姜岩的31岁的女白领跳楼自杀身亡,她在博客中披露自杀原因在于其丈夫王菲在外发生不正常男女关系。网上立即发动了一场关于王菲的“人肉搜索”运动,将王菲和他的家人关于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证信息和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信息全部披露。此后,追杀、围攻、谩骂、威胁、恐吓邮件、网上被通缉、被原单位辞退等等一直萦绕王菲生活之中。最终王菲毅然决定将大旗网等数家网络经营者诉诸法院以要求损害赔偿。由网络事件而上升到司法程序的女白领“死亡博客”案,亦称“人肉搜索第一案”,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最终,两家网站被判侵权,王菲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而法院则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该部对“人肉搜索”等新生网络事物进行引导。

  从“人肉搜索第一案”,到之后的“铜须门”,以及“韩白之争”、“死亡博客”等等,“人肉搜索”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上演。在人肉搜索之下,互联网不仅是虚拟的,甚至可能是毫无隐私可言的。所以,网络在促进民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催生了大量网络暴力。所谓法不责众,个人融入群体,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安全感,这也使得参与人肉搜索的民众敢于施行网络暴力而不用担心承担相应责任。网上的民众最终被定性为侵犯隐私的风险由于网络生活的匿名制而大幅降低。一直以来传统看法都是,互联网络应该作为一个最自由开放的场所而体现其存在价值,然而从连续发生的网络暴力来看,所谓网络自由空间却一再发生多数民众意见压迫甚至无视少数民众合理意见的情况,甚至发生人身攻击。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也强调:“假定全体人类统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为正当。”[3]网络暴力以道德鸟瞰的方式来裁夺他人表达权利,这无疑是一种“道德霸权”。

  案例二:电商大战,是让利消费者还是欺诈?

  每逢节日,电商之间的价格厮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2012年6月18日京东商城的店庆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加入战局。在本次战局中,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国美库巴网、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一号店等一干电商巨头参与其中。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各家电商都放出巨资让利促销,正值店庆的京东商城更是号称让利10亿元。然而令人唏嘘不已的结果是,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和国美电器搅动的“电商促销大战”原来是闹剧一场。针对“8・15”电商价格大战,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调查发现,上述参与价格战的三家厂商主要在三方面涉嫌价格欺诈:促销价高于原价、未完全履行价格承诺、用独家销售的产品进行比价等。而一淘网也存在部分数据失实的问题。相关部门抽查京东的15种产品显示,这些产品的毛利率最低达4%,最高达22.43%,即使促销后最高的毛利率也达到10%。此外还存在的虚假现象是,有的电商承诺低价出售商品,但在网店上却标明无货,而调查结果显示商家仓库实际有存货。另一个涉嫌虚假促销的表现是,有的电商促销的产品是独家经营,其他商家根本没有,因此也无从比较其此前承诺价格究竟是否为最低价。   “8・15”电商大战是一场电商的全民闹剧,京东、苏宁、国美、一淘吸引了眼球,但却牺牲了电商公司的创始人信誉,微博营销的过热是否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信誉坍塌?过度的宣传是否会造成用户的透支消费?企业为了赢利用尽了心思,挖空了头脑,却伤害了全国网购的消费者心,诚信的缺失,何尝不是整个民族道德缺失的痛。

  案例三:政府网站PS照片,是往脸上贴金还是自打耳光?

  《人民日报》曾报道:目前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级政府、95%以上的地市级地方政府、85%以上的区县级地方政府建成了政府网站,然而,不少地方政府网站虽高调上线却最终沦为摆设,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整体处于休眠状态。就在这样近乎休眠的状态下,一些官方的新闻照片中,PS技术似乎总是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此前,就有一些政府网站新闻图片里出现过领导“到处乱飞”的照片,杭州某区政府网站、四川某县政府网站的新闻中都出现过领导的悬浮照。政府网站本是对外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倘若沦为自欺欺人的摆设,势必会给公众造成一种负面影响,不仅破坏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这一根本原则,更是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则被人民看成一句句空洞洞的口号。为了面子工程,抑或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政府部门如此做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的缺失呢?

  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大国并不能称之为文化强国,力争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而面对网络如此迅速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网络上道德问题的出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关乎能否稳步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从人民群众、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分析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应该从更深层次挖掘产生的根源,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所有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所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先要从人的教育开始,加强个体道德修养提高自律意识。如果不能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即便是有再严密的法律,也会有人刻意或者无意中去破坏。现阶段,年龄在10―29岁的网民占网民总人数50%以上,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是上网的主力军。青少年的认知与道德成长基本上还处于模仿和模拟的层次。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之中,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公共道德修养和成熟会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到了互联网时代,网上众多民众的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行为,更容易给青少年造成许多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担负起积极的教育作用,使新生代的网民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道德自律。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络里的行为规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不是虚无缥缈的世界,是各个主体参与的现实世界数字化,不仅每个个体要自觉增强自身修养,同时也要从总体上规范网络行为。旨在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不仅要规范普通民众的网络行为,还要能够有效地管理企业的网络商业行为,有效地监督政府的网络行政行为。

  3.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宣传和监控机制。根据《当代公民的网络道德问题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仅有5.2%的受访者了解“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可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还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组织,如美国计算机组织协会、加拿大的信息处理协会等制定的信息伦理准则,他们的网络道德坚实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加强网络行为的道德约束将发挥正面影响。

  综上,信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不符合伦理道德,甚至走向犯罪的诸多不利因素[4]。不管是普通网民,还是企业或是政府,在进行网络活动时都应当遵从最基本的网络行为规范。公民应该积极发挥网络给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广博的网络资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企业在利用网络实现效益的同时应诚实守信,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政府部门在实现网络办公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恪守道德底线。

  参考文献:

  [1]黄永录,李文中.浅述公民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J].文教资料,201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R].2013-01-15.

  [3]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崔学敬.论信息时代网络伦理道德建设[J].理论建设,2005(6).

  网络道德论文3000字篇二

  《试谈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而新增网民有3117万人。其中,以10-39岁年龄段的网民群体为主体,比例高达达78.1%,[1]而中小学生网民占到24.5%,约为1.59亿人次,由此可见中小学生网民数量之大。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势必受到影响,而这对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发展还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影响更是深远。因此,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趋利避害,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德育成为当下重要的教育问题之一。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呈增长趋势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据《2013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未成年犯中因常看色情网站、玩暴力游戏、玩色情游戏而受影响的比例分别为56.2%、69.3%和24.8%。[2]另外,据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约50%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而靠网络“减压”或“发泄情感”的青少年高达70%。同时,在中小学生的应用中排列中网络游戏位居第三,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愈来愈严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3]。

  中小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为:1.受网络色情负面信息影响,其爱情婚恋观误入歧途。一些青少年在不法分子的诱惑或威逼下参与黄色图片影像的制作,组织网上性交易、视频裸聊等影响恶劣的活动;2.沉迷网络游戏、暴力行为频发。据天津市社科院在一项连续十年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显示,网络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诱因,80%的与暴力血腥的网络游戏有关,相比于普通青少年经常玩网游的青少年其暴力倾向高出4至5倍;3.缺乏责任观念,在网络上不注意言辞、不遵守道德规范进行人身攻击、恶言谩骂,或是散布谣言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如:黑客攻击他人电脑、网络诈骗等;4.侵犯抄袭他人著作。

  二、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相关研究显示,染上网瘾的青少年共有四类,其中最主要的一类是:生活在家庭环境冷漠,缺少温情教养方式的青少年。[4]由于家庭环境不和睦、父母离异或工作繁忙等原因,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他们就只能选择上网的方式来填补内心孤独。甚至有些家长自己就沉迷网络,没有以身作则,从而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还有部分家长虽有监管意识,但由于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培养模式及师生、同学关系的不恰当处理

  由于社会大众通过学校的升学率来划分学校优劣等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校一味重视智育而轻德育。此外,学校的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对于中小学生的情绪及学习兴趣的影响很大。老师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理状况缺乏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抒发,甚至对老师和学校产生厌恶憎恨情绪,最终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理安慰,成为问题少年,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三)缺乏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及相关监管机制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我国已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已达53部[5],但仍没有专门的保护未成年人上网权益的法律法规。

  (四)缺乏政策引导与监督

  当前我国缺乏针对中小学生网络信息道德教育制度的制定,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活动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日程化内容,缺乏政策引导。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上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部分的562条通知中涉及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通知到仅有3条。并且各学校各机构是否应要求实施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很多学校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态度,是否将网络道德教育落实到位,政府机构无从知晓。

  (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及网络特点

  中小学生处于成人感与半成熟的矛盾时期,情绪容易波动,逆反心理强,易冲动的特点,加上心理抵御能力脆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网络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线上交流可以促进个体自我暴露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正确引导便容易走向歧途。

  三、对于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早期教育的影响。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里。”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在网络德育教育方面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1.树立榜样,正确上网。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不仅仅是孩子沉迷网络,许多的家长也是沉醉于其中,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社会学习论观点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实现的,而最能引起儿童模仿的是“儿童心中最重要的人”[6],即是指在其生活上影响最大的人,这无可厚非就是儿童的家长,因此家长在对待网络时应以身作则。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上网时间以及上网地点,要求孩子在学校、家里或是在有成人监护的场合下上网,从而引导孩子浏览积极健康的主流网站获得信息促进学习,有意识的塑造他们健康的上网行为。

  2.学会沟通,学习信息技术,安装家庭“防火墙”。

  家长要主动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与学校沟通孩子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积极与孩子沟通,耐心聆听孩子心声,构建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从而帮助孩子平稳快乐的渡过青春期。   同时,家长需要增强信息技术知识和网络规则的学习,引导孩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在家庭电脑中安装“防火墙”,屏蔽不良信息。

  (二)改善校园影响环境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是孩子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的地方。因此,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道德教育理论。

  转变“智育”至上的观点,重视中小学生的德育。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内容之中,实现网络德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以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不断完善和更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教学方式。

  2.教育形式多样化,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的德育模式转变,由灌输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发挥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作用,学生间相互影响和学习,将网络道德潜移默化的传递到中小学生之中。发挥中小学生的主体性,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在学校内开展儿童网站设计大赛等。其次,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知识及心理辅导技巧,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

  3.与家长相互合作,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进行科学性教育。

  学校对家长进行一些简单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帮助家长更好的指导和监督学生上网。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持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管教方法的一致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性发育时期,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性也有着懵懂与渴求,由于自身是非辨别能力比较低,使得他们难以拒绝网络上低俗色情信息的诱惑,教师就有必要进行科学、健康、全面的性教育。

  (三)发挥政府影响作用

  发挥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善和促进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下国家和社会才能有效运转。早在1998年美国、法国等国家就出台了保护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而中国在2009年才发布《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的报告,在确立未成年法律制度保护方面我国已晚与西方国家10多年。党中央政府机构也已经意识到需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相关法律的紧迫性。据报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纳入国务院“2014立法计划”,但在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方面我国任重而道远。

  2.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教材编辑与出版。

  通过笔者对当前中国的几大购书网站:“当当网”、“亚马逊网”、“中国图书网”、“淘宝网”等网站,发现以“中小学生网络道德”为题材的相关教材书籍仅为6、7种版本。对于相应的书籍教材的出版,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的同时加大监管力度。而教材的编制还应根据不同的使用群体来进行区分,大抵可以分为三类:教师用书、学生用书以及家长用书。

  3.加强网络行业监管力度。

  首先,在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加强行业自律的教育:加强网络从业人员及经营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使之严格依法办事,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和健康性;其次,应加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杜绝包庇或“走后门”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定的监管机制和建立举报机制,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奖惩并举,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免遭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最后,加强技术研发与管理。采用先进技术,侦查、鉴别和堵截在网络上传播反动、黄色、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信息。

  (四)创建健康的社会影响环境

  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家庭、学校和政府的责任,整个社会也是强有力的、必须依靠的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网络道德教育合力。

  1.呼吁网络信息行业自律,号召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监管。

  一方面,培养行业从业人员及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摒弃从事互联网非法活动,不传播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呼吁广大群众加入到网络监管的队伍之中,不仅要对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还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最终使广大民众明白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从而明白共建和谐健康的网络道德氛围不仅利于他人,更有利于自身家庭和谐和子女教育。

  2.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主流网络文化。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等新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形成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我国的新媒体使用中,手机用户数量最大,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或“微信”、“微博”等APP推送安全、文明上网教程成为,以生动活泼、方便快捷的图文、视频等形式,使信息技术、安全、道德等相关知识深入人心。同时,组织网络道德教育宣讲活动,形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养成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是“初升的太阳”,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其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主力军素质的优劣,关系到祖国的昌盛和民族的兴衰。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头并进,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开启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的模式,为中小学生共创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网络道德论文”

248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