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篇二

  《关于道德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作者简介:郭玉库,(1966.01-),男,满族,河北束鹿,基础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本科,沈阳工学院,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模式,品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首要层级即初级。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括为:节制行为、勇敢坚强、诚实守信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高级表现形式,指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例行道德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道德价值观教育在方法与途径上与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不同。而现在的社会在道德方面有很多缺失,本文从缺失的原因和结果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们世人提出一些警惕。

  关键词:道德;准则;失效;价值

  一、引言

  人们关于自身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的衡量。它对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每—个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出自一定的动机,抱着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选择,背后都隐蔽着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特别是道德行为是由其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是否能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和人类的进步发展来确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人的道德价值是与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紧密联系着的。道德价值的概念是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在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为维护社会利益而作出的牺牲精神上。本文通过道德实效与道德失效的对比分析,对二者的定义、分类和制约道德实效的因素、道德失效的情形以及无忧无虑引发道德失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应从道德创建和道德控制两方面着手提高道德实效,减少道德失灵。

  二、道德概念分析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规范。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

  我们可以把道德活动规定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主体性活动,是人类主体出于高级的精神需要和道德动机而进行的旨在达到自我——他人或社会完善的实践精神性活动。道德动力的源泉,就是“价值”与“完善”。再回到“知行不一”上,大学生不让座,那是他认为让座没有价值,没有利益;他也认为无助于他的“完善”。或许社会的经验告诉他,钻营、关系、金钱、送礼甚至行贿受贿更有“价值”,更能使他得到“完善”,这样一来,他还会有道德动力么?没有道德动力,他当然就“知行不一”。

  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支撑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之中的。它不同于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功能互补的基础。法律是一种强制措施,与道德相对应,前者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硬措施,后者则是一种自律行为,是软措施。具体说,道德是依照社会公众的舆论导向、长期形成的生活文化习惯、历史传统道德伦理,是受人们长期以来各种文化习俗交融熏染的内在因素。因此,硬性法律与软性道德是互相渗透、相互交融、互相补充、互相维护,是相辅相成的。

  四、道德失效与其表现方面

  人们在践行道德规范的同时会出现与道德准则偏差的行为,即道德失效。一种是在行为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原则,一种是思想上遵循道德规范,并不付诸于行动,简言之,是道德规范在实践中的失灵,也可称为道德失效。

  道德失效的种类可划为如下几类:

  (1) 按道德规范行为主体形式可分为个体性道德失效、群体性道德失效和社会性道德失效。所谓个体性道德失效是个人不接受和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群体性道德失效或社会性道德失效是一个群体中的一部分或整个群体不按道德规范行事。

  (2)道德规范自身的横向划分为,规范行为的个体失效,规范行为部分失效及规范行为整个体系的失效。个人道德规范的失灵会逐步导致整个社会体系道德失效,个人行为影响群体行为蔓延至整个社会,使特定社会失去稳定的道德规范基石,这旺旺是社会道德失效的第一步。

  (3)道德失效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性失效,长期失效和永久性失效。

  (4)按社会价值标准评价,分为“应该失效”和“不应该失效”。应该失效是随着社会进步的演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正向的流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应该的失效是因为个人参与社会行为过程中由于错误行为导致的,是可以避免的认为失效。所以称为“不应该失效”。

  道德失效的表现方面:

  (1)道德规范的时间失效性。在社会变革及转型时,社会变迁导致人们道德遭到冲击,这是社会变革引起的道德失效。社会的变革必将造成人们思想领域的改变,造成原有的道德标准的冲击,这种变动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社会体制的转型势必造成人们及整个社会的道德颠覆。

  (2) 道德规范失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高而悬空”,对于人们的道德标准来说,每个群体都有一个接受道德标准的水平,过于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不切合人们的实际觉悟,造成标准高高在上,人们望而却步的情况。这种现象会造成群体或社会的道德失效,这就是因为标准高,悬空,不切实际。

  (3)因“误读”而导致的道德规范失效。误读道德规范将导致非法的普及,道德规范出现错位现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被假设为“经济人”和“社会人”,作为“经纪人”人们要遵循社会经济领域的规范,作为“社会人”人们又要遵循社会道德领域的规范,当这两种规范交织,人们必然从中吸取一部分养分,而这种交融中的冲突部门就会被人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读”,比如见义勇为行为在经济社会行为和道德社会行为中的认知就是截然不同的。

  (4)因“跟风”而失效的道德规范。“跟风”特征是人的行为的一种正常化和普遍性特征,源于人的本能及自我意识的保护,是人类模仿、从众等行为的表现形式。跟风行为有被复制成倍增长的趋势,在初期,是几个人模仿,达到一定规模就会成为群组性模仿而后蔓延至整个社会,在道德规范领域,起初是个人行为的偏离和失效,很快就会传遍周边各群体,与经济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样,恶劣的道德规范会影响良性的道德规范,导致社会的道德规范失效。

  五、面对道德失效,我们如何解决?

  解决道德失效问题,从两方面着手:一创建道德规范,二是进行道德控制。

  道德规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是理性思维条件下的一种社会道德体系,道德规范要实现失效性首先要具备真实、合理的实践基础,就是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满足人们的实际接受水平,不超出大多数人的平均道德水平,是社会普遍可以接受的水平。道德规范的合理性是指道德理论要求符合人理性的客观需要,符合大多数人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需求。道德的合理性是道德规范水平及程度及能满足正常社会伦理需求又能被大众广泛接受,这一标准又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各领域,是人类社会合理、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石。

  道德规范的创建,还存在区域问题,相当一部分的道德规范为领域性规范,其意义是该类规范只在其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约束性,超过特定范围,该道德规范失效。根据这一理论,道德规范的适用也需要审时度势,比如在经济领域,有些社会性道德规范便不适用,这里又引发之前对“经济人”及“社会人”立场的思考,作为经济人的道德规范依然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但是作为社会人道德风尚往往与经济利益相背离,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社会道德领域的规范在经济范畴并不适用。二者的冲突在所难免,要在相互排斥中实现和谐与共赢,需要理论在实践中运用与升华。

  道德规范的失效性增强空间很大,其中道德控制是有效途径之一,其方法包括道德规范影响及道德规范强制。从人类心理学角度来讲,良知是最有效的道德控制手段,良心深入人类内心,是深刻的人类史产物,它是自然人社会性的最突出特点,良知的控制性对道德规范提出了潜在的硬性规定,它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命运的方向盘。良知也有个人及群体良知、社会良知,个人良知的缺失影响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就会导致社会良知缺失,也会导致社会道德规范失灵。相反,良知的正面效应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向积极的方面转变,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也更多的受到关注,以良知带动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敲响警钟,各类媒体及政府机关大力宣传弘扬道德规范建设,树立榜样,建立典型,以正能量的道德典范教育整个社会,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起到宣传、提领、辐射的正面效应。道德影响的正能量缺陷需要由道德规范强制来弥补,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泛滥的时代大背景下,道德规范失效的缺项需要强制性措施,道德良知加上道德强制是个人道德规范及社会道德规范能量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良知和道德影响对道德实效的贡献是有差异的。良知与道德实效成直接的正相关,其社会化程度直接决定道德实效的有无及大小。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课题,其实践效果直接影响和决定德育的时效性,而道德影响和道德实效之间只具有间接的正相关。不言而喻,道德实效的大小与道德影响的强弱成正比,但道德影响能否发生作用,在于它是否强大到能够触发良知机制。道德的良性发展扩展到社会领域,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基础,对德育工作的普及和延展意义深远,德育中的道德与品德教育也要受制于道德规范的个体受益群及社会的广泛基础。因此,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强化道德影响而缩小,从而增加道德影响对道德实效的贡献份额。(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托玛斯·唐纳森:《有约束力的关系》,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11页。

  [2]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组译,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21页。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人生价值的思修论文2000字

2.浅议人生价值的大学思修论文

3.大一关于价值观的思修论文

4.大学有关道德的思修论文3000字

5.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2)

关于价值的思修论文篇二 《关于道德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作者简介:郭玉库,(1966.01-),男,满族,河北束鹿,基础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本科,沈阳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4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