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学科论文 > 思修论文 > 大一思修课程论文范文(2)

大一思修课程论文范文(2)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一思修课程论文范文

  大一思修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摘要】怎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强国,文章提出了“五个结合”的路径,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这“五个结合”是从全国的文化发展大势所总结提炼出的理论观点,在实践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个结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次全会,党中央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文化成就、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标志着我党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问题有了明晰而深刻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对文化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学习好、理解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我们更好地从事文化理论研究、教学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应做到“五个结合”。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先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强国的两翼,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文明显得尤其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动摇,但我们常常会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物质利益。经济这个中心是需要文化做灵魂的,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可以繁荣一时,不能繁荣长久,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所以,邓小平同志生前反复强调,“两个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个硬一个软是会出问题的。进入新世纪十多年,人们越来越感到,两个文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滑了。一些人以颠覆民族精神为能事,在物质利益面前表现得奴性百出,唯利是图。更有甚者,理论界也曾出现一些理性倒错、颠倒是非的现象。历史证明是不对的东西,就有人喜欢唱翻案歌,误导民众、混淆视听,对我们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精神榜样,也要以推翻为能事。而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懈怠症和精神麻木病。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讲话中,就明确地指出,我们党面临四种危险,首要的危险就是精神懈怠。文化强国,首先要解决好国人的精神文明问题。什么时候精神文明能够真正和物质文明一样发展了、繁荣了,我们文化强国就离目标境地不远了。

  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实践证明,我们强调以法治国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情况普遍存在,以致有人说,法律健全了,秩序乱了。另外,法律还远没有健全,旧的法律不适应新情况了,新的法律还没有制定好,有的还在试行之中。法律更新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经常出现法律滞后状况。社会转型、体制转换、机制转化,导致一些领域出现法律空白。如食品卫生的监管、信访制度、腐败问题的追究等等。再者,法律是靠人执行的,人的道德发生了偏差,法律也就会失去公平正义的属性。执法者没有道德约束是难以执法的。国内经常见诸报端的案例告诉我们,以德治国应是以法治国的前提。只有人人都有道德观念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才是有效的,否则歪嘴和尚念经,好经也会被念歪。所以,文化强国必须让人人知道法和德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立法以德、执法以德,才能让国家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强大起来。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文化只是事业,只是投资,只是虚无的精神。现在,时代变化了,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全球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文化是由两大块构成的,一方面是事业,另一方面是产业。没有产业,事业后继无力;没有事业,产业没有灵魂,这二者同等重要。我们要从文化认识的误区中走出来。十六大以来,我国越来越看重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素质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的重要作用,学习和借鉴了许多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构想。国家专门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纲要,要求将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十年的朝阳产业来发展,国家给文化产业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明确了这一点。这就告诉我们,讲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是不行的。文化事业讲公益,文化产业讲效益,二者的真正结合才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标志。

  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相结合

  文化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讲文化的无形,是指人的素质要跟上。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的强弱。我们要通过一切有效的教育途径和培训形式,让人民群众得到科学技术和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通过一切文艺文化活动,让人民精神得到充实,让幸福指数得到提高。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形象塑造,不能弱化国人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宣传。要让中华文明走向内在世界的同时也走向外在世界,通过一切文化交流和传播手段,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从而理解和接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愿意同中国人民一道建立世界和平新秩序。近几年,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孔子学院,为推介中国文化起到了好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今天是昨日的延续,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文化的发展也是讲基础、讲条件、讲客观的。讲文化发展,不能割断历史;讲文化繁荣,不能不讲基础。我们一方面要避免简单地文化复古,一说文化强国,就是照搬古人的东西,片面地张扬传统文化,把人们引入引经据典、陈旧思维的死胡同;另一方面要避免简单地文化西化,一说文化强国,言必称西方,片面地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国家的一套,把人们引入全盘西化的歧途。我们说,继承和创新是不能分离的,古今结合、中西杂交才能变革出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讲继承不忘创新,讲创新不忘继承,我们的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传统文化,灵魂是创新文化。时代发展变化了,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跟上时代步伐,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但文化的内核不能变,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比如诚信、和平、公平、正义等等。如果把中华民族五千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良传统丢掉了,那再好的创新成果也都失去了意义。我们文化强国的立足点是中华民族振兴,而不是再造一个外星民族。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在创新。有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有了创新引导下的继承,我们的文化强国战略才能够根深叶茂、花盛果丰。

  以上五个结合,是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全国的文化发展大势所总结提炼出的理论观点,在实践中也具有指导意义。比如结合当前一些城市的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同样少不了这五个结合。第一,看精神文明能否紧跟物质文明步伐。一些城市已经蝉联国家文明城市称号,但要从根本上文明起来,需要坚持再坚持,不能精神松懈。第二,看文明执法的程度如何。法律和道德的天平,哪一边发生倾斜,都会影响这个城市的品质。第三,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四,在加强干部群众素质建设上一直没有放松。对外推介的力度还不够。知名度有了,美誉度还差很多。外界褒贬不一。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不断发扬优秀的方面,如城市精神,改革开放的好经验。第五,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近代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又有广博的现代文化、改革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客侨文化,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突出品牌效应、突出地方特色,光大城市文化,营造新的文化业态,是会大有作为的。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带头形成合力,集中力量,为社会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希望通过全体市民的努力,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形象就是旗帜。如果文化能够真正成为有号召力、凝聚力、指引力的、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面旗帜的话,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了。

  总之,从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角,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全局、历史、时代、战略、改革创新的高度,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纠正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KGHAB-0008)

看过“大一思修课程论文范文”的人还看了:

1.2017大一思修论文参考范文

2.大一思修论文范文精选

3.大一思修论文范文

4.大一思修论文参考范文

5.2017大一思修论文精选范文

2819202